孙甘霖
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使命与思考
孙甘霖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的省级层面的专门从事“两新”党建的工作机构,在工作过程当中遇到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些是操作问题,有些是理论问题。关于“十三五”发展与党建创新议题,我想讲五个方面问题。海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的非公有制企业34.6万家,社会组织3.57万家,其中在民政登记的社会组织12000多家。“两新”组织的体量非常大、作用明显。截止2014年底,非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增长值达到1.2万亿元,占全上海生产总值比重的51.7%,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2016年我们将在市委领导下,与组织部一起把上海十多年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探索总结好,把一些突破的领域研究好,把一些基层的经验总结好。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我们
“两新”组织的党的建设工作是我们在面对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要重点去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领域,是“十三五”发展关键在党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海之所以成为全国第一家在省市级层面成立社会工作党委,是因为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外向型经济、市场化运作的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社会需求多元,催生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面对“两新”组织迅猛的发展趋势和党建工作的全新领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就成为摆在上海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十多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和市委组织部的统筹协调下,经过艰苦、卓有成效的探索,使上海在“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领域的探索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根据上比例和作用显而易见,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两新”组织从业人员现有900多万,占全上海从业人员总数的八成多,其中聚集了大量的新的社会经营人士和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
中央高度重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近年来下发过两个文件,一个是《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2012),一个是《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2015)。这两个文件对“两新”组织党组织都有一个基本定位,明确党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上海要建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党建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在构建城市党建格局过程中,“两新”党建必须要回答清楚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去面对。比如“两新”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壮大。在市场经济开放体系中,党的工作如何跟进,如何健全机制,如何明确党的隶属关系,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首先要研究党如何政治引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家、经营团队、精英阶层以及所有员工实现对党的政治认同,要加强对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各种引领机制的深入研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要求,不能因为它是体制外,不能因为它是小众零星而降低它的政治标准。其次要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两新”组织党组织班子成员的身份以及如何更好发挥党组织负责人的政治作用,保证他们正确履行职责,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结构、年龄、党建工作经历等应当如何明确,都要认真研究。再次要研究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生活问题。现在“两新”组织当中党的组织生活或多或少存在形式娱乐化、内容宽泛化的问题,“两新”党建工作的方法要创新、内容要清晰,需要关注和研究。此外还要研究党建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正处于转型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之中,党建工作如何跟上,如何实现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功能定位,都需要认真研究。
2015年10月,中组部召开全国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要实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强调党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社会组织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六个职能九条任务。同时要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行业协会商会都要实现“五分离、五规范”,即“机构分离,规范综合监管;职能分离,规范行政委托和职责分工关系;资产财务分离,规范财产关系;人员管理分离,规范用人关系;党建、外事等事项分离,规范管理关系”。前四个分离很明确,就是实现社会组织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通过法制化、制度化来进行管理和规范。最后一个党建分离,是强调“脱钩不脱管”,即发挥党建工作作用,将行业协会商会党的组织隶属关系转移到和它行政隶属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个党建专门机构。通过党建专门机构,整合各级党组织对行业协会商会实现强有力的领导,确保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积极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与整个社会的转型是密切关联的,许多新问题要在整个社会的转型中统筹研究。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同时承担了上海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去年在市委“1+6”文件的落实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这四个层面的工作中,基层治理尤其重要。2015年底市委确定的2016年上海工作任务,其中一条就是要落实“1+6”文件中三个工作要求,强调要把四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问题解决好,要把老百姓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能够回应好。2015年市社会工作党委会同复旦大学开展民生满意度调查,显示老百姓现在对物业管理问题高度关注,涉及物业委员会、开发公司和居委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其中有自治问题,自治需要有共治平台,要有共治的引领和整合。在基层治理中加强基层协商民主需要共同探索。
按照市委2015年科创中心调研课题的要求,我们在组织部的领导下牵头开展了《体制外人才的政策需求与对策研究》课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体制外人才对机会、政策和环境的强烈呼声。现在的一些政策还是存在体制外人才缺乏了解知道的相应渠道。对体制外人才,应该通过一个什么渠道获得市场和政府的认同,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体制外人才,如果不和他们交流,不懂得他们,不走进他们,我们党的语言系统都会难以延伸。所以,了解体制外的人才,了解他们的诉求,建立与他们的联系通道,这对实现“十三五”各项目标的意义重大。体制外人才包含几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企业家。企业家需要培养,才能成熟。如果企业家不成熟,我们的市场也不会成熟。但是这些企业家由于他在体制外,他对发展战略、党和政府的要求知之甚少,所以对这个领域这些人才的成长的关爱,以及对他政治认同的培养,不是单靠思想政治工作一帖药能够解决的,一定要和他的成长、发展匹配起来。第二个层次是大量的白领、金领、精英人才,这些人才是未来“十三五”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关爱他们。包括海归人才问题,当他回到国内成为精英白领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发展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所以对人才的成长,除了建立一个内外平等的成长环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党的工作要走到这些人才、精英的心里面去,使他们的思想真正能够增强对三个自信的认同。
(作者系上海市委社会工作党委书记,本文是作者2015年12月26日在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举行的“‘十三五’与上海党建的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