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 阿友
威廉·林赛护长城
红树阿友
他是徒步走完中国明长城的外国人。因为爱长城,他到长城上捡垃圾并成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他用笔墨追踪长城悠久历史,出版关于长城的五本专著。他从亲身经历出发,用翔实准确的史实,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长城故事;他用镜头展示长城的雄伟和沧桑,多次举办长城今昔对比图片展与长城文物虚拟展。三十年专攻,终成最具影响力的长城学者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他叫威廉·林赛,一个可爱的六十岁英国老头,发现并传播长城文化、展示保护长城成了他毕生使命。
2016年1月,继《独步长城》、《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两个威廉的长城》和《我的长城生活》后,家住北京顺义的威廉·林赛第五本长城专著——《虚拟长城展:五十件长城文物》由澳大利亚企鹅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新书首发式于2016年春节前在英国驻中国使馆官邸举行。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女士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林赛先生的这本新书给予了中英两国人民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感受文化交流成果的一个良机。”林赛先生则表示:“作为一座建筑来说,万里长城百分之百的中国制造,但长城的故事则是长城两侧的故事,而且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故事。这个‘虚拟长城展’的文物就是来自长城两旁,来自世界各地。”
一个英国老人何以对中国古老的长城这般青睐?
1956年10月,威廉出生于英国利物浦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是保健师。威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1967年,威廉十一岁时班里来了个新老师,新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床边应该放三本书,其中一本最重要的书是地图册。威廉听了老师的话,每晚睡前,他都要翻看一下床头的地图册,在这本地图册上,威廉看到了逶迤蜿蜒横亘于中国北部的万里长城,让他对古老神秘的长城很是着迷,充满了向往。因为这种向往,威廉高中毕业后选择攻读利物浦大学的地理和地质专业。毕业后,威廉先去埃及和挪威的油田工作,后来又回到英国,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工作。1984年的一天,二十八岁的威廉和二哥参加了横穿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越野跑。奔跑途中,兄弟二人提到了中国长城,威廉的哥哥说:如果有一天能去跑完中国的长城,那才是真正的长跑,中国的长城有数千公里,而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只有区区一百多公里。
哥哥的愿望加上少时的梦想,让威廉来中国跑长城的愿望燃烧起来。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但怎么也找不到一本专门介绍中国长城的书,这让威廉跑中国长城的心更加急切了。为此,他开始积极的体能训练。1986年夏天,威廉找到了赞助商,英国米特兰银行下属的一家公司愿意提供威廉来中国的费用。协议签好后威廉就辞去了工作,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中国,开始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跑。前两次跑,因天气炎热路上缺水,再加上痢疾缠身、脚趾骨裂等原因,没跑多远威廉就终止了。短暂休整后,1987年4月,威廉从嘉峪关出发再一次跑长城。这次跑长城虽然身体状况良好,但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外国人还很少见,威廉身体高大,加上他是长相“怪异”的外国人,所以在长城上行走奔跑时常常被人举报,多次遭到公安机关的拦截、盘问、甚至扣留。有一次在陕西榆林,他甚至被当成间谍遭到扣押,并被没收了全部胶卷,还被吊销了签证。但即便这样,也没能阻止威廉跑长城,他被抓了放,放了又抓,累计用了七十八天行程,跑了两千四百七十多公里,终于从嘉峪关跑到山海关,完成了徒步跑长城的夙愿。
也是在这次跑长城过程中,威廉认识了在北京外企工作的西安女孩吴琪,两人成了恋人。一个英国青年徒步跑完中国万里长城,又抱得中国美人归,这在英国引起极大轰动。威廉携吴琪回英国后,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了威廉和他的中国恋人,一时间威廉和吴琪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1989年,威廉出版了第一本有关中国长城的专著《独步长城》,这本书在英国、德国和美国非常畅销。
因为对长城的魂牵梦绕,1994年4月,威廉带着妻子吴琪又回到了中国,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当时,威廉在中国日报社工作,每到周末他都要和一个美国朋友骑着山地车去北京周边爬长城。每次骑行回来,威廉都会为在长城上见到许多垃圾而苦恼,他反反复复地对吴琪说: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往长城上丢垃圾,而不将垃圾带走,长城是有感情的,往它身上丢垃圾它会哭。威廉说得多了,吴琪有些烦,就说:你光说有什么用,看不下去就捡长城上的垃圾呀!受妻子的提醒后,果然,威廉和那个美国朋友再去爬长城时,真的动手捡拾垃圾了。但是,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长城上的垃圾根本捡不完。这时吴琪给威廉出了个主意,让他动员更多的人去长城上捡垃圾,并造成影响,让游人别再往长城上扔垃圾。于是,威廉将号召大家去长城消灭垃圾的想法写成启事,贴在所住宾馆的宣传栏上。让威廉没想到的是响应者众,大家纷纷找到威廉报名,很快就有三十六个国家的一百二十多人报名参加。威廉还为这次活动拉来了赞助,北京长城饭店还为这次活动提供车辆、垃圾袋、手套、午餐等。
1998年4月,威廉和吴琪第一次组织国际友人登上长城捡垃圾。那次公益活动搞得很有声势,一百二十多名环保使者,分乘两辆大巴和一辆中巴浩浩荡荡向金山岭长城进发,威廉给这个团队取名为“迷你共和国”金山岭长城垃圾捡拾团。到长城后,每个参与者都要举着自己国家的旗帜,这场清洁长城活动成为一道风景,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后,威廉时不时地就会组织“迷你共和国”去长城捡垃圾,但为了倡导和组织更多人参与进来,2001年,“长城上洋清道夫”威廉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一个民间保护长城组织——“国际长城之友”。同一年,威廉还建立了长城环保站,做了许多块写有“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的宣传牌竖立在长城上。与此同时,威廉还用从国外拉来的赞助费,雇了六个农民,常年在位于京郊怀柔的箭扣长城上捡垃圾。虽然雇了人专门在长城上捡拾垃圾,但垃圾问题并未很好解决。威廉发现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长城上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六个农民在箭扣长城上捡拾垃圾之初,每三个月会收集一车垃圾,现在几乎每个月就要拉走一车。
威廉行走在长城上
爱长城就要赋予其文化与生命,才能触动更多的人自觉保护长城。为弘扬长城文化,2003年初,威廉萌生了举办长城新旧照片对比展的创意。其实,这个想法早在1987年威廉徒步走完中国长城回到英国后就有了。那时威廉以为他是第一个徒步走完中国长城的外国人,可是英国BBC电视台采访完他和吴琪之后,一个英国老太太找到了他,赠送了他一本1908年一个美国人走完中国长城后写的书,巧的是,这个美国人也叫威廉。在美国人威廉的那本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当年他眼中所见的长城,并配有多幅老照片,清晰地记载了当年的长城景象。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幅是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罗文峪长城特写,在那幅照片上,老威廉坐在长城地面上,身后是清晰可见的烽火楼。而在威廉的记忆中,他走过的罗文峪长城地段,老威廉照片上的烽火楼已经不见了。和老威廉书中的照片对比,敏锐的威廉发现,类似罗文峪长城烽火楼消失的现象在如今的长城上还有很多很多。威廉要举办长城新旧图片对比展,其目的是要告诉人们,长城在岁月的风烟中,在人类的损毁中,那些珍贵的遗存消失得有多快,从而让人们认识到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于是,从2003年到2008年,威廉花了五年时间做准备。当老照片搜集到一定数量时,威廉又开始了徒步长城,他重走了搜集到的老照片中的长城,一个一个寻找到老照片中的地点,然后重新拍照。至此,他不仅为中国长城研究提供了大量照片,还在蒙古国境内发现了未被记载的西夏时期建造的长城。为引起中国官方重视,2005年2月,威廉先期做了一个小型展览。那次展览是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官邸举办的,只展出了十五幅对比照片,而且只展出了一个晚上,但来观展的人层次却很高,威廉请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这次展出虽然规模小图片少,却给来观展的人们很大的震撼。这次展出后,威廉就和北京市文物局合作,在一家公司的资金支持下,开始筹备大型展览。2007年1月,威廉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了第一次名为“万里长城百年回望”的大型展出。那次展出共设立一百二十块展板,其中八十四块展板上都有一幅历史上的旧图片和一幅威廉拍摄的新图片。
威廉在长城旁考察
这些新旧图片对比非常鲜明,比如古北口长城上的敌楼——姊妹楼,在1930年所拍的照片上,姊妹楼一大一小清晰可见,而在威廉所拍的古北口长城上,同一地点的姊妹楼却不见了。威廉拍古北口姊妹楼新图片时,找到了一个叫吕文财的老大爷,老大爷作为证人,讲述了日军侵略中国时是怎样扔炸弹炸坏了姊妹楼,解放后修铁路时,又是怎样把仅存残破的姊妹楼拆除的。这次展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意识到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2007年7月,威廉在榆林和嘉峪关又展出一次。几经辗转找到了老威廉的日记和遗物后,威廉又将这些内容融进他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展”,2008年和2012年,威廉相继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山海关举办了展览。至此,威廉完成了在长城这条巨龙的龙头、龙心和龙尾各举办一次万里长城新旧图片展的夙愿。
威廉和妻子吴琪在搜集、寻找长城老照片时,对和长城有关的文物也进行了搜集、研究和考证,在他的眼里,长城历史固然雄浑厚重,但解构长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点,探索这个世界上最长人工建筑的文化内涵更有为紧迫。为此从2012年9月到2014 年9月,威廉陆续在相关专业媒体发表长城文物文化图片五十幅,威廉将这五十幅图片取名为“五十件长城文物虚拟展”。这些图片和配文发表后,马上吸引了澳大利亚企鹅出版社抛来橄榄枝,拟出版这本书。
一家外国出版商,为何会看重长城文化?原来,威廉摄制的这些图片携带着远古的沧桑风烟呼啸而来,强烈冲击人们的眼球。这些图片有石雷、瓷雷、手铳、弩机、狼烟、戚氏军刀、关城门锁、长城工牌;有蒙古马鬃旗矛状旗头、青铜马蹬、契丹贵族银质丧葬面具、匈奴人面青铜革带装饰物等等。透过这些兵器和用具,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没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就不会有长城,以及围绕着长城而展开的杀伐征战,横飞的血肉白骨无不撼人心魄。这些图片中还有长城的地图,有斯坦因手绘的汉长城地图,有奥斯特留斯的《寰宇全图》。在这部四百多年前西方人绘制的图里,就可以看到中国的长城,而用《寰宇全图》作为“五十件长城文物虚展”的开篇,让人一下子就沉入了烟波浩渺的幽深历史中。
在搜集、研究和考证长城文物的过程中,威廉也因为自己的发现,从而对长城文物的发掘作出了贡献。2008年夏天,威廉和妻子吴琪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看到了一支木觚。这个长三十七厘米一头粗一头细,七棱六面的木质简牍是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一百公里处玉门花海汉代烽燧中发现的,大致产生于汉武帝末期(公元前90年)。这支木觚上共有二百一十二个汉字,第一部分一百三十三个汉字是汉武帝的遗诏,第二部分七十九个字可能是长城烽燧的“长官”与同僚的通信。这两段不相干的话为什么出现在同一支木觚上,这支木觚究竟有啥功能,一直以来没人给予解释。威廉和吴琪研究了这支木觚后,认为这支木觚是当时驻守烽燧的“长官”习字用的。当威廉把这个研究结果告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后,馆长特意在电话中对威廉表示感谢,感谢这个解释丰富了他们对这支木觚的讲解内容。
通过长期地研究有关长城的图片及文物,威廉和妻子吴琪差不多成了半个长城专家,他们与许多研究长城的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和探讨,得到了许多长城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但他们也有隐忧,因为就长城而言,保护工作艰巨而繁重,是一个举国之力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如今,完成了《50件长城文物虚拟展》出版的威廉和妻子吴琪正全力在做另一件大事,鉴于目前研究长城者都是白发人的现状,威廉已经和一所大学达成意向合作开设长城学课程,以培养热爱研究长城的学生。届时,威廉会把包括中国、蒙古在内的世界著名的长城专家、学者请来给学子们讲述长城的故事。
如今六十岁的威廉不再每周登山,但每去一次长城,仍会带回来大包小包的垃圾,在威廉的影响下,他身边的朋友和两个儿子,甚至儿子的同学也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队伍中来。接下来威廉还将主持电视纪录片,续办和长城有关的展览,并计划以自由研究者的身份,去蒙古研究中国境外的长城,以让外国人更进一步认识长城,同时也可以通过长城了解当下的中国。“因为现在许多外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发展如此迅速,甚至快要超过美国了,如果他们能了解长城,就可以明白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长期都是最大的国家。”威廉如是说。
威廉一家在长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