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金晓
台湾首位进士 陈梦球
作者丨金晓
◎ 编者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在金庸笔下,郑成功有一名重要谋士,叫陈近南,他在郑成功去世后,亦尽心辅佐郑经,在台湾的开发史上有着卓越贡献。而历史上,陈永华亦是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有郑成功的“卧龙先生”之称。很多人知道台湾最后一名进士是汪春源,但是了解台湾首位进士的恐怕就知之甚少。其实,台湾首位进士正是陈永华的儿子陈梦球。
在漳郡北溪九龙江的出海口,三水合流处,有一座古城叫石美(陈梦球的祖籍地)。明时曾被郑芝龙的海上武装刘香部占据,明末清初成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基地和海防哨所。在这座古城的北门,有一户陈姓人家,四代人中先后出了一位抗清志士、一位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者、两位进士及两位举人和一位印尼三宝垄甲必丹。誉满漳台,光耀史册。
《台湾文献专刊第84种·福建通志台湾府》
《增修台湾府志》中关于陈梦球的记载
据陈氏后人介绍,陈家的祖训是:读书为重,次则农桑,取之有道,工商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发睦姻,六行皆臧,礼仪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世,可表可坊,仕于朝野,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将仕郎陈相是宝镜堂四世裔孙。陈相继承祖训,尊崇儒学,注重科举,家教甚严,要求子孙学习先贤,寒窗苦读,潜研儒学,努力登第。
抗清忠烈志士陈鼎是宝镜堂九世裔孙,少小的时候在漳州城读书,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考中举人,明末清初,郑成功占领同安城,任叶翼云为知县,陈鼎为教谕。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八月,清军攻克同安城,叶翼云、陈鼎与众将士分门死守。城破后,叶、陈率将士逐巷与清军血战,最后,陈鼎矢志不渝,自缢于明伦堂,成为抗清忠烈志士。
陈永华是宝镜堂十世裔孙(1634年—1681年),字复甫,以子梦球贵赠承德郎。少小的时候在家乡漳州城读书长大,从小“好读书,有奇谋”,父亲陈鼎壮烈牺牲后,他投奔正在“延揽天下复明志士”的郑成功。他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兴建台湾第一座孔庙,创办第一所学府,首次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推行到台湾,培养出大量有知识的人才,因而被誉为“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前后历经1300多年。
整个科举的过程,必须经过从童生到状元,层层选拔,其中县试和府试属于预选阶段,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每隔3年在省城举行,有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会试是乡试后第2年在京城礼部举行;殿试由会试合格者参加,由皇帝(或任命大臣)主持。这是科场上一种最高层次的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第1名称状元,第2名称榜眼,第3名称探花。
陈梦球自幼天资聪颖。由于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少年时就开始研读《左传》《四书》等经典史籍,壮岁专研《易经》,对易学“疏解简明,不蹈支离,亦不侈奥博,自成一家”。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七月清军攻入台湾,郑氏政权无力再战,投降清政府。当时,陈梦球的大哥陈梦炜为郑氏澎湖守将,当清军抵达澎湖时,陈梦炜奉命纳款投降。随后,陈梦炜被编入汉军“旗籍”,陈梦球就“弟随兄籍”,被编入旗籍,隶属正白旗。
陈梦球在台湾顺利通过县试和府试后,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考取举人资格,第2年到京城参加顺天府会试,在考试期间,当时京城还没有设立台湾会馆,就依父亲祖籍地,与漳郡蔡日光、戴肹、吴钟“寓于漳郡会馆”。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参加甲戌科会试,中为“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胡任舆榜进士”。
陈梦球成为台湾首位进士后,由正白旗中授翰林院编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高丽(今朝鲜)发生灾荒,陈梦球受康熙帝命,督运粮食赴高丽赈灾,返航抵闽巡历六省,后到山西巡检查案。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执掌主管湖广,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以待讲督学山西“未赴任去世”。
第2排右起第11行
原件 83x229cm 北京首都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