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绪国
(公安海警学院医院,浙江 宁波 315801)
牵引复位后配合中药汤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郑绪国
(公安海警学院医院,浙江 宁波 315801)
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复位;中药治疗;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多因患者腰椎间盘内纤维环外突压迫到神经根所致,临床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临床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疼痛[1],部分患者伴有坐骨神经痛,严重者甚至发生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目前,西医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因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适应证,加上手术采用的医疗设备大多较为昂贵,导致患者易对手术治疗方式产生抵触心理。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3],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治疗成本低且并发症较少等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本研究以中医辨证为指导,采用牵引复位后配合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在患者知情自愿的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25~67岁,平均(42.7±5.1)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4.1±1.2)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9例;年龄26~69岁,平均(43.5±5.6)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3±1.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DFQ多方位快速牵引床(山东福瑞达医疗器械公司研制)牵引复位治疗。观察组复位治疗后给予内服自拟中药汤剂,组方为:桑寄生、牛膝、杜仲、独活各15 g,当归、秦艽、白芍、桂心、川芎、防风、熟地黄、党参、甘草各9 g,细辛3 g。随症加减用药,湿热者加黄柏、苍术;病程较久者加蜈蚣、全蝎、僵蚕;阳虚者加制附片、补骨脂;阴虚者加龟板胶、枸杞子;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全方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以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复位治疗后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297,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规格:75 mg×10片),75 mg/次,1次/d。
观察指标:经治疗4个疗程后对其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记录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为优;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缓解,活动时仍有部分体征存在,休息后基本消失,日常工作生活受部分影响为良;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缓解改善,日常工作生活仍受到一定影响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未得到任何改善或出现加剧为差。
结果:观察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用药安全性分析: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随访中,观察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发生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眩晕感觉,患者均能坚持治疗,未影响临床疗效。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外伤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研究表明劳力或不良坐姿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多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治疗方法。
笔者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认为,腰椎间盘功能退变,组织营养代谢降低,腰椎间盘内活体细胞减少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筋膜痹阻的客观反映。因此,在牵引复位脱位的椎间盘组织后,能够有效解除神经根机械受压或过度牵伸,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再通过补肝固肾相结合,以益气活血药物治其虚,以祛风除湿药物治其实,才能达到正邪兼顾,内外同治的治疗目的。在本次治疗中,观察组牵引复位后的患者采用辨证内服中药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药理作用确切,治疗效果满意。观察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P<0.05),且安全可靠,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在牵引复位后采用辨证内服中药汤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且巩固疗效可靠,无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经济便捷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夏瑶,陈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3,13(5):71.
[2]高武科, 杜研, 徐双双.微波配合牵引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2例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 1(5):13-14.
[3] 刘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外治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16):27-28.
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