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方证探析

2016-09-15 03:09赵怀洋章文春任建坤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8期
关键词:阳虚证心阳伤寒论

赵怀洋 章文春 任建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方证探析

赵怀洋1章文春2任建坤2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方证探析

方义体会

《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发汗,本为正治,但若过汗则致变证,即仲景所谓“坏证”,此条即是误汗伤阳之心阳虚证。《医宗金鉴》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中医又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这是误汗而致心阳虚的理论基础。本证由辨证不确、治疗失当或药后护理不周而发汗太过所致,因心血阳气耗散、温煦推动作用不足而出现心下悸、欲得按并叉手自冒心状。《伤寒溯源集》注:“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然悸动也。”甚则可见肢冷亡阳之重症。方中桂枝辛甘温入心经而通心脉温心阳,且可补益中焦脾胃[1];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二药合用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通心脉作用[2]。由此,则阳复阴济,心神得安。

桂枝甘草汤本证为误用汗法伤及心阳所致。若误用火疗,可令患者汗出过多伤阳并惊扰其心神,正如《伤寒论》119条所言:“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倘若再用攻下之法,则心阳更伤,神失所养,可致患者心神浮越、烦躁不安,甚而精神恍惚、惶恐不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火虚衰,阴阳不能相抱,则神气浮越于外,故病心悸而神志不宁;若强迫取汗,过汗耗伤心阳,依据五行相克理论,阳气不足,则浊阴必乘,不仅心神失养,还会导致痰浊上乘犯扰心神,继而可见精神惊恐、狂躁不宁而坐卧不安之证。此外,误用火针发汗,则心阳损伤而难温肾水,水火既济失调,下焦寒气乘机向上奔冲,可发为奔豚,并有胸闷气促、心悸不安等胸部气机不畅的表现。以上证候虽由于误治而致心阳虚程度各异,但究其病因病机,总不离心阳耗伤,阴阳失和,从而见心中悸动不安之类证。

证治探讨

仲景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方,辛甘化阳,以温补心阳、养心定悸。若心阳虚见心神不宁之烦躁,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敛外越之浮阳,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若心阳虚更甚见惊狂、卧起不安者,除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外,可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补益中焦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并加蜀漆祛痰并开胸中阴伏之气,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若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重用桂枝,以强心阳镇下焦之寒气,并可用生姜大枣之辛甘温阳、芍药之酸敛缓急,共奏温补心阳、平冲降逆之效[3],此即桂枝加桂汤;若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可加茯苓健脾利湿,大枣补中益气,即成温阳行水、理气降逆之苓桂枣甘汤;若心阳虚日久,阴不得阳而生化乏源致使阴阳两虚时,可加益气养阴之药,以双补阴阳,如炙甘草汤。以上证候虽异,但总的说来,心阳虚为其基本病机,皆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味随证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本证由太阳病失治误治而来,若发汗后,太阳病已解,仅见单纯心阳虚证,方可据证用药。若兼他邪如湿、痰、瘀等,或有其他脏腑病变而证情复杂时,当须以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对于太阳风湿表证,若汗后风邪已去,湿邪仍在,且伴有心阳虚证候时,应根据表里先后、标本缓急的原则依证而治。

思路拓展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虽为误汗所致心阳虚证而设,但临床亦有并非太阳病过汗而导致的心阳虚证,比如素体阳虚、脾虚生化乏源、久病体虚等皆可致心阳虚,并产生相应的症候群,故临床上应仔细辨证,不应拘泥于太阳病变证之心阳虚证,依据“证同治亦同”理论,合理选方,灵活运用。此外,临床上对于桂枝甘草汤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尚可考虑从脾肾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五脏,故《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全身,莫贵于此。”而心主血脉,所以心中气血之盈亏,心阳之强弱,与脾之盛衰密切相关。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而心失所养,则可致心阴阳不足,同时也会导致诸多病变。故欲实心阳,当先调脾胃,正如《医权初编》所言:“一切虚证,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专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长矣。”鉴于此,也不难理解仲景在桂枝甘草汤中用甘草资助中焦、生化气血、调理阴阳之用意。

心与肾在生理病理上具有密切关系,历代医籍皆有论述[4]。《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其容色也,其主肾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虚则胸中痛。”肾病可以引起心的病变,其原因是肾寓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脏一虚,则五脏难安,肾阳无力鼓动心阳之生化,故临床治疗心阳虚证,应注重调补肾脏。

临床运用

例1.患者,男,22岁。近半年来有自汗出,活动后汗出较多,时有盗汗,心悸,胸闷,常欲按揉胸部,夜寐多梦,天凉时觉畏寒怕冷,食欲一般。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略细。此为心阳虚证,拟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桂枝12 g,炙甘草6 g)。服3剂后,心悸减,自汗出好转,睡眠可,再服5剂而愈。

按:汗为心之液,该患者常自汗出,致心阳随津液外泄,胸中气血无以温煦,心脏失养,见胸闷喜按;心阳不足、神失内敛则梦多;阳不足而肌肤失于固护,可见畏寒怕冷;依据五行理论,心阳不足,火不生土,则食纳欠佳[5];此与桂枝甘草汤证相合,故服药后疗效明显。

例2.患者,女,35岁。因受惊吓而见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中痰鸣,偶有声响便心惊变色,烦躁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来诊时需人搀扶。舌淡苔白略腻,脉略细滑寸浮。此为心阳虚,伴脾虚失运,拟桂枝甘草汤加味。方药:桂枝12 g,炙甘草6 g,大枣5枚,半夏12 g,茯苓12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生姜10 g,嘱服二诊。服3剂后,心慌惊悸、喉中痰鸣减轻。仍有食欲不振,睡眠欠佳,嘱原方加陈皮15 g,炒枣仁、炙远志各10 g,服6剂,纳增,睡眠好转。继服7剂,诸症消失,后经随访,未见复发。

按:惊悸是因情志不节而导致的心部疾患。惊者,由外因所致,悸者,乃内因所成。如《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惊悸虽与水饮、痰火、瘀血等有一定关系,但大多因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金匮要略》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由此可见,惊悸虽有外在致病因素,但必有内虚为患[6]。从以上病案可见,该患者虽突受惊吓,但以自身内在气血不足为病理基础,心主血藏神,体阴而用阳,故受惊之后可见神不守舍、心阳外越之心慌、失眠,治当温潜并用、养血安神。在本方基础上,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而敛浮阳;以茯苓、生姜、大枣和中开胃、健脾安神,脾胃健则气血自旺,阴阳自和,寓子母相生之意;半夏降逆止呕化痰,陈皮理气燥湿使补而不滞,远志交通心肾而安心神,从而诸症皆平,疗效确切。

综上可知,《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药虽仅有两味,但立意颇丰,既温通心阳,亦可补益中焦;灵活运用,则扩大其治疗范围。而且,对于桂枝甘草汤之心阳虚证,临床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从脾肾论治,从而丰富了桂枝甘草汤方证内涵。

[1] 蔡野平.《伤寒论》桂枝甘草汤中桂枝意义[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4):4.

[2]吕英,高洁.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配伍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10,33(8):1296-1299.

[3] 宋妍.《伤寒论》妙用桂枝考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12-13.

[4]王友娟,李虹,薛一涛,等.补肾在心脑同治中的重要作用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2):117-118.

[5]夔明.试谈补火生土 [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2(3):8.

[6]穆志明,樊娟娟.心悸、惊悸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9):1110-1112.

2015-11-19)

猜你喜欢
阳虚证心阳伤寒论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标点符号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条目筛选(一)——基于文献的条目的筛选方法和操作规程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