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对曼昆可贷资金市场理论的两点批判
刘群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经济学讲台上,流行着一种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而这一理论的产生,源自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因此必须甄别与扬弃。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简称《曼书》)中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实际上是将单个银行的经济现象当作整个银行体系的经济现象,它忽视了银行体系内存贷款关系的变化和基础货币、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相互转化,以及信用货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特点,因此是一种既不现实又无意义的错误推定。《曼书》还将商品流通比喻为货币流通,实际上是忽视了商品流通具有运动上的有限性,以及货币流通具有运动上的无限性的特点,从而也违背了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混淆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而作为经济学教科书来说,以上两点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可贷资金供给;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商品流通;货币流通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由一些海归学子的努力,中国经济学子开始接触到美国某些名牌大学使用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在此之前,中国经济学子只能通过国内学者编撰的教科书,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梗概,之后,这些原版教科书被译成中文并推广至全国高校。而当这些教科书的影响力被国内高校普遍认可的时候,就是中国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融入世界一体化的时候。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被翻译成了中文,如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克鲁格曼、伯南克等人的《经济学原理》都有了中文版,版次也几乎与美国保持同步,相差仅仅是几个月或者半年的翻译时间。不可否认,美国这些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不仅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新的教育思想,而且还具有对经济学原理解释到位、可读性强、案例丰富等特点。可以说,这些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对于我国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如果这些经济学教科书在经济学基本原理方面出现了某些错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由于其权威性,这些错误就有可能被当作真理广泛传播。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其中所存问题进行质疑,以引起人们的共思。
本文主要针对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所著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曼书》)中的“可贷资金理论”中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曼书》在第80页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的第26.3节“可贷资金市场”中,对“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用模型作了如下的描述:
可贷资金市场模型①
模型表示: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利率越高,可贷资金供给越多,供给量会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可贷资金供给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利率越低,可贷资金需求越多,需求量会随着利率的降低而增加,可贷资金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②。
接着,《曼书》在第81页对该模型作了进一步解释:“这个可贷资金供求模型说明了金融市场也和经济中的其他市场一样运行。例如,在牛奶市场上,牛奶价格的调整使牛奶的供给量与牛奶的需求量平衡。”这里,《曼书》将货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比喻为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不仅如此,《曼书》第162页继续指出:“什么因素决定货币的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和经济学中许多问题的答案一样,是供给与需求。正如香蕉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香蕉的价格一样,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也决定了货币的价格。”
对此,笔者在认可《曼书》的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同时,认为上述模型和解释存在两点错误:第一,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既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不符合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把货币市场运行和商品市场运行视同遵循的是同一供求规律也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笔者认为,批判曼昆的第一点错误,对于搞清楚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配置货币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批判第二点错误,对于搞清楚货币资源配置与资金价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可贷资金,是指金融市场上可以用于贷放的资金,即货币供给;可贷资金市场,也就是货币供给的市场。《曼书》在第79页指出“假设经济中只有一个金融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所有储蓄者都到这个市场存款,而所有借款者都到这个市场贷款”,也就是“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在可贷资金市场模型中,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用来表示 “所有储蓄者都到这个市场存款”与“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的变化情况,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用来表示 “所有借款者都到这个市场贷款”与 “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的变化情况。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两种力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是市场价格与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供给曲线是由供给定理决定的。供给定理是指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理论。因此,供给曲线自然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是,笔者认为,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符合这一供给定理,惟有货币运动不符合这一供给定理,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可以解释商品市场的供给状况,但不能解释货币运动的供给状况。正因为如此,《曼书》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一种既不现实又无意义的主观错误推定。
(一)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举例
第一,早期西方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描述的储蓄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在早期西方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模型中,由于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所以,储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由于金属货币是贮藏在居民手中的货币,居民手中的金属货币是属于退出了流通领域的货币,银行为了把贮藏在居民手中的货币聚集起来,只有用提高利率的方法。加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不具有信用货币那样的派生能力,因此,银行也只能依赖于用提高利率的方法,通过增加储蓄来增加货币供给,银行的利率越高,居民存入银行的储蓄就会越多。但是,《曼书》的可贷资金市场理论却把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曲线(供给曲线)模型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并用来解释现代社会信用货币的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其实质是忽略了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
第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在描述商品市场时是成立的。因为商品价格上升会刺激企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因而,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第三,假设金融市场上单个商业银行可以脱离整个银行体系独立运作,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例如,当单个商业银行不考虑成本因素,一味追求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吸收存款,利率提得越高,吸收的存款越多,这时,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提高利率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而银行为了收回成本,必然会去提高贷款的利率,当贷款利率提高到高于整个市场的均衡利率时,贷款就会贷不出去。这时,银行如果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放贷资金,其结果就会导致经营亏损。所以,单个银行脱离整个银行体系单独运作的供给曲线,虽然是向右上方倾斜,但也仅仅只能是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或者是因为微观分析的需要,或者是因为教学中举例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无法成立的。
上述三种举例,第一种是指金属货币制度而不是指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第二种是指商品市场而不是指货币市场;第三种是作为一种假设。然而,这些都不能证明在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曼书》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正确的。
(二)从货币乘数效应来说,货币供给扩张决非是《曼书》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能够解释的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它说明了扩大或缩小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之后,能够使货币供应总量扩张或收缩的比值。基本计算公式是: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的效果是通过基础货币、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相互转化而产生的,这是现代信用货币运动的基本原理,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础货币是指金融机构 (本文论述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它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所组成。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所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派生出的超过原始存款部分的存款。在基础货币、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相互转化中,必须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为条件。由于贷款的发放,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而派生存款所形成的存款又可以作为下一步贷款的基础,继续产生新的派生存款。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在每一次派生之后,都会向中央银行上交一定比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这些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被中央银行作为基础货币又投放给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就可以继续以其为基础进行贷放,如此循环往复。在这里,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不断促使原始存款向派生存款转化,另一方面又通过贷款不断促使派生存款向基础货币和原始存款转化。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之间的转化,才使得商业银行在不断派生的基础上获得了不断扩大货币供给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货币需求为主导。货币需求是货币供给运行机制的出发点,只有货币需求的不断扩张,才会有基础货币、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相互间地不断转化,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货币供给。这些,决非是《曼书》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能够解释的。
(三)从现代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关系角度分析,《曼书》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错误的
可贷资金向右上方倾斜作为供给曲线,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思想混乱的,因为,利率越高,可贷资金供给越多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人们在分析货币运动时,往往容易把货币运动的量首先假设成是一个静态下的不变的量,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然而,就现代货币运动来说,最容易产生思想混乱的事实就是这种把微观当宏观、把静态当动态的分析。这是因为,现代信用货币毕竟不同于金属货币,在一个时点上对信用货币进行静态分析,只是从统计意义上有助于分析货币量与经济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无助于揭示货币运动本身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要深刻认识现代货币运动的规律,必须从宏观上对货币运动进行动态地分析,也只有从宏观上对货币运动进行动态地分析,才能够深刻揭示货币运动本身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才能够找到解决货币运动本身对经济活动影响的钥匙。
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运行规律决定了信用货币不同于金属货币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货币两部分组成,而除了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外,所有的货币都是属于流通中的货币,都是可以用来派生货币的货币——即所有的货币都是可以用来创造货币的货币;二是货币供给离不开货币需求,只有通过货币需求,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给。因而,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表现为商业银行存贷款关系的不断转化。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还表现在:市场上所有的货币都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出去的,市场上货币量的多少,是由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数决定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数又影响着商业银行存款数的多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是整个市场货币供给的总闸门,而总闸门的运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关系进行的。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内容。就一家商业银行来说,其贷款业务必须以足额的存款业务为基础,只有吸收了存款,才能发放贷款,存款增加,贷款才能增加,没有存款,也就不能发放贷款。这里,存款是贷款的基础,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但是,在存款决定贷款的另一面,就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说,是贷款决定存款。因为,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内,每一笔贷款都会形成一笔新的存款,贷款增加,存款才会增加,贷款减少,存款也会相应减少,没有贷款,存款就不能增长。由于贷款增加必须扩大货币需求,而扩大货币需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货币需求的价格——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不下降,扩大货币需求必然受其影响,进而扩大货币供给也必然受其影响。而这些,也是符合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内在动因要求的——即现实的总需求必须略大于现实的总供给。在这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
由于贷款决定着存款,货币需求决定着货币供给(是货币需求决定着货币供给,还是货币供给决定着货币需求,对此问题的争议,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因此,利率与贷款和存款的关系就是利率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关系。降低利率的结果会使货币供给扩张,提高利率的结果会使货币供给紧缩(虽然提高利率可以因现金漏损减少而导致现金存款增加从而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但由于现金货币只是货币供给总量中的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现金漏损减少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对货币供给总量来说影响不大)。又由于货币供给总量是由中央银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所组成,它受银行信用创造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它使得货币供给用曲线描述非常困难,同理,也使得可贷资金供给用曲线描述非常困难。当然,这些也决不是如《曼书》所说,随着利率的提高,可贷资金供给会沿着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可贷资金供给会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
(四)从信用扩张乘数效应来说,货币供给扩张也决非是《曼书》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能够解释的
信用扩张乘数是存款货币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关系的数量表现。它说明了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能够使存款货币量减少或增加的比值。一般用“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是:
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量=原始存款量×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信用扩张乘数的效果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调控来进行的。在当今世界多数国家(英国等少数几个不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国家除外)的金融实践中,法定存款准备金都被中央银行用来作为调控货币供给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者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和影响着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例如,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世界多数国家为了消除金融危机对自己国家的影响,都运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工具,并通过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达到扩张货币供给的目的。
商业银行上交给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被中央银行大致用于三个方面[1]:一是闲置锁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手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处于无用途状态,实际上成了过剩资金;二是用于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再贴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手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通过中央银行的上述操作,部分或大部分回流到了商业银行体系;三是购买外汇储备(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除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手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又通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以购买外汇资产的方式回流到了商业银行。在这三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是实实在在地将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收归到中央银行,因此,也是实实在在起到了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的调控效果,则取决于中央银行打算将多少法定存款准备金再次投放到商业银行体系。如果说,中央银行把手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全部或部分投放到商业银行体系,那么,不管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名义上是多少,而其实际上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一个打了折扣的准备率,或至少不是名义上规定的准备率。
无论中央银行如何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都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体本身对于货币的需求。如果经济体对货币需求量大,中央银行就得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虽然没有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虽然名义上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很高,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将手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又投放到商业银行体系——例如,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上交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用来购买外汇储备 (可参阅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③),导致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又部分地投放到商业银行体系,使得我国名义上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很高,但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却很低,也使得我国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货币供给仍然迅速扩张,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1][2];如果经济体对货币需求量小,中央银行就得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将手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投或少投到商业银行体系。总之,中央银行都必须以经济体对货币的需求为主导。在这里,货币需求仍然决定着货币供给,仍然是货币供给运行机制的出发点。而这一切,也决非《曼书》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能够解释的。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流通是货币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断转手的运动。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重要区别不仅在于运动实体的不同,更在于二者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商品流通具有运动上的有限性,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和货币换位后,商品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货币流通则具有运动上的无限性,在货币和商品换位后,货币并没有退出流通领域,而是继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停息地在买者与卖者之间进行转手运动,形成一个由货币表现的不间断地连续性地运动。
(一)除中央银行持有的货币外,货币是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而商品经交易后就退出了流通领域
货币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除中央银行持有的货币外,货币是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例如,甲购买了商品付出了现金(或银行存款),乙卖出了商品收到了现金(或银行存款),乙又购买了商品付出了现金(或银行存款),丙卖出了商品收到了现金(或银行存款),如此循环往复,货币始终没有退出流通领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有内含价值的信用货币,是不可能像金属货币那样,具有蓄水池的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
然而,只有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才能使货币离开流通领域。例如,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使商业银行因上交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而紧缩信贷,使流通中的一部分货币因上交中央银行而退出流通领域;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又可以使商业银行因上交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而扩张信贷,使一部分退出了流通领域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正因为货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所以,货币供给就不可能像商品供给一样,当商品供给大于商品需求时,价格就下降;当商品供给小于商品需求时,价格就上涨。由于货币经与商品交易后没有退出流通领域,因此,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或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都不可能出现如同商品供求那样的现象。货币的供求关系远比商品的供求关系要复杂得多,货币的供求会相互转化,求会产生供,供会产生求。供给大于需求只有通过涨价——提高贷款的利率,才能达到紧缩;需求大于供给(包括刺激需求),只有通过降价——降低贷款的利率,才能达到扩张(例如,此次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出现的“流动性陷阱”,绝对不是提高利率造成的,而是降低利率造成的,降低利率造成货币供给过多)。且在供求关系中,货币需求永远起着主导作用。
再者,在商品供求关系中,价格往往是供求博弈的结果;但在货币供求关系中,价格就不完全是供求博弈的结果,有时却是改变供求关系的先导和信号。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上,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抑制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这时,资金的价格就成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成了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的先导和信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利率如何市场化,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完全可以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不对利率进行干预,不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在这里,货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要远比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复杂得多。而《曼书》却忽视了信用货币在流通中的这一现象,并将商品流通比喻为货币流通,将商品市场运行比喻为货币市场运行,说什么 “可贷资金供求模型说明了金融市场也和经济中的其他市场一样运行。例如,在牛奶市场上,牛奶价格的调整使牛奶的供给量与牛奶的需求量平衡”,“正如香蕉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香蕉的价格一样,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也决定了货币的价格”,这实际上是把货币市场运行和商品市场运行视同遵循的是同一供求规律,因而,也就违背了经济学关于货币流通的最基本的原理,混淆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在不良资产上的表现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不同,还可以通过不良资产这么一个实则复杂,但看似极其简单,因而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上表现出来。
例如,生产企业经营不善、亏损,或者濒临破产倒闭,大都由于没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致使产品积压,形成不良资产。银行经营不善、亏损,或者濒临破产倒闭(这里是指个别银行的倒闭,大面积银行倒闭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或导致货币废弃除外),大都是由于资金放贷出去后,贷款收不回来,收不回来的贷款就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在这里,企业的不良资产会影响到市场的商品供给,而银行的不良资产则不会影响到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也不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生产企业的不良资产和银行的不良资产实质上反映的都是实物资产,而不是货币资产(货币资产只是用于实物资产的价值表现)。
作为生产企业来说,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用支付银行存款 (这个银行存款来源于从银行获得的贷款)的方式购买了原材料,然后,用这些原材料进行生产。由于生产的产品不适销对路形成积压,这时,产品就变成了不良资产。在这里,生产企业的资产成了坏资产,坏资产是指实物资产,不是指货币资产,货币资产(银行存款)已经支付给了销售原材料的企业,成了销售原材料企业的货币资产(银行存款),所以,货币仍然在流通领域中流通。
作为商业银行来说,货币资产贷放出去后,却因生产企业经营亏损,贷款收不回来,收不回来的货币资产就成了银行不良资产,但实际上该银行的货币资产已经成了销售原材料企业的经营收入,成了销售原材料企业在其他银行(也可以在同一银行)的存款。在这里,流通中的货币量并没有减少,货币也仍然在流通领域中流通(有观点认为,当银行发生坏账时,流通中的名义货币存量没有改变,实际货币存量却发生的改变,因而,货币的购买力发生了改变。其实,这种观点是用微观分析代替宏观分析,从微观视角来看待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在这里,货币表现得最具有蒙蔽性。而从微观视角来看待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必然会被货币的幻觉所蒙蔽)。
以上说明,生产企业的资产可以坏掉,银行的资产也可以坏掉,但货币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工具,它只是用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不会坏掉的。
再以2013年3月发生的欧元区国家塞浦路斯银行减记存款人的欧元存款为例。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减记的存款到哪里去了?回答自然是塞浦路斯银行亏损掉了;那么,究竟是怎样亏损掉了?回答自然是塞浦路斯银行的贷款客户欠了银行的钱没有归还;那么,这些欠钱的客户的钱又到哪里去了?显然,问题到了这里,事情才变得复杂起来,但是,不管问题本身多么复杂,但事情的根本不会改变。因为,可以肯定,即使这些欠钱的客户破产倒闭了,但这些钱一定还在流通领域流通 (只不过减记了以后不能再派生)。这里也就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研究货币问题的时候,不能静止地看待货币,而要动态地看待货币。由于现代信用货币本身是动态的,因而,货币本身才充满着神秘色彩,才需要我们还货币的本来面目,揭开笼罩在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
总之,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是不同的,货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与商品供求与价格关系也是不同的,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供求规律。而《曼书》却将货币流通比喻为商品流通,将货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比喻为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自然也就违背了经济学关于货币流通的最基本的原理。
任何货币理论的分析,都必须符合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的放矢。可贷资金供给是一个在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范围内运行的经济理论。《曼书》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实际上是忽视了商业银行体系内资金运动的复杂性与存贷款关系的变化,忽视了基础货币、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相互转化,以及信用货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等特点,一句话,就是忽视了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运动的基本规律。而这些,对于还不具有辨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对这一问题在理解上的错误。
《曼书》将货币流通比喻为商品流通同样也是忽视了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把货币流通看成像商品流通那样,当供求交易完成后,货币就会像商品一样退出流通领域,其结果,同样会使得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现代信用货币在银行体系内的复杂表现,才使得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理论变得扑朔迷离,使得人类的智慧在解决当前金融危机时表现得这么曲折和艰难,甚至在采取对应措施时,许多国家竟然表现得不知所措或莫衷一是,许多经济学家竟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各行其是,观点迥然不同。它说明了当今世界复杂的货币现象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以至于近来我国有学者提出:“在各项工具中,调控信贷规模对于贯彻货币政策意图是比较有效的,因此,这一方向还需坚持”,“与这些政策手段相比,调控新增贷款规模的有效性最高。”[3]这就是说,用信贷规模为抓手来调控银行贷款这个资金的总闸门,要比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总量更加有效 (笔者在此只是为了说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调控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是主张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可以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主要调控方法)。就这点,笔者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一种否定,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任重道远。
经济学教科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中被普遍接受的规律和原理进行科学地阐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也正是鉴于美国这些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我国产生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曼书》存在的违背经济学原理的地方提出质疑。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地引进美国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但是在使用这些教科书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些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甄别与扬弃,吸取其精华,排泄其糟粕,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让这些教科书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也让这些教科书更好地为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服务。
注:
① 笔者在这里将《曼书》均衡点对应纵坐标的“5%”改为“均衡利率”,将《曼书》均衡点对应横坐标的“1200”改为“均衡数量”,是为了使模型的表达能够更清晰、更明了,但并不影响原文的本意。
②《曼书》第212页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的32.1.1节“可贷资金市场”部分,明确指出该模型是指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可贷资金市场模型。
③商业银行上交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在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用一级科目“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反映,与其相对应,资产方是用一级科目“其他资产”下的二级科目“人民币货币资产”反映。例如,2014年12月,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为226941.74亿元,而“其他资产”只有11467.50亿元,相差215474.24亿元。由此可以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商业银行上交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大部分用来购买了外汇储备。见附表。
附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2013-2014)》
[1]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二论资金流动性过剩[J].财贸经济,2008,(6).
[2]报道:央行有关负责人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答记者问[DB/OL].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 gov.cn/2015-10-26.
[3]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责任编辑:林莎】
【】【】
Two Queries about Mankiw’s Market Theory of Loanable Funds
LIU Qun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
For a long time,a false theory is prevalent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theory originating from western economics should be examined and modified.In Mankiw’sPrinciples of Economics,the supply curve of loanable funds slopes upward.This argument takes what happens in an individual bank for an economic phenomenon in the entire banking system.It ignore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osit and loan in the banking system,and the conversion between base money savings and derived savings. Besides,it does not recognize the fact that credit currency never automatically withdraws from circulation. Therefore the argument is a pointless and unrealistic inference.Mankiw’s textbook compares commodity circulation to currency circulation.This proposition ignores the limitation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and disregards the fact that currency circulation is unlimited.The theory violates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ency circulation,confuses commodity circulation with currency circulation.As an economics textbook,these two points have negative impact upon students.
supply of loanable funds;money demand;money supply;commodity circulation;currency circulation
F 0
A
1000-260X(2016)02-0064-07
2015-11-21
刘群,深圳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