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门诊输液室用药错误管理中的应用

2016-09-14 09:15:11姚玲莉陈丽文
护理与康复 2016年8期
关键词:输液门诊错误

姚玲莉,陈丽文

(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浙江海宁 314400)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门诊输液室用药错误管理中的应用

姚玲莉,陈丽文

(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浙江海宁314400)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门诊输液室用药错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确立主题,组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项目团队,绘制门诊用药流程图,对潜在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及失效结果进行风险指数分析,据其结果制定并落实相应改进措施。结果门诊输液室风险指数由实施前958分降至220分,风险指数下降率77.0%;用药错误率由0.040‰下降至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有助于降低门诊输液室用药错误发生率。

输液室;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用药;安全管理

10.3969/j.issn.1671-9875.2016.08.028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是一种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1]。FMEA通过分析系统中的每一环节所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影响因素,做到在错误发生前即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在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方面具重要临床意义。实施FMEA是一个反复评估、持续改进的过程,其重点关注“事前预防(before the event)”而非“事后纠正(after the fact)”,针对系统和流程缺陷而非个人失误,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2]。FMEA的执行包括五个核心步骤:确定主题,组建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危害分析,制定并执行改善措施[3]。为了提升门诊输液室的输液质量,本院自2014年2月起运用FMEA对门诊输液室用药进行流程管理,查找用药隐患,不断改善,以期提高门诊输液室用药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门诊输液室各类注射446 363例次,发生用药错误18例次,其中漏输已加好的液体3例次、交叉输错液1例次、错打肌内注射1例次、液体失效1例次、液体内有杂质1例次、液体量错误11例次。

1.2FMEA方法

1.2.1确立主题运用FMEA分析门诊用药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探讨潜在的失效原因及用药错误造成的影响,提出防范措施及改进方案。

1.2.2组建FMEA项目团队由护理部主任、门诊部主任、药剂科主任、门诊部护士长、输液室骨干、信息科相关工作人员8人组成FMEA项目团队。项目组成员统一接受FMEA的系统培训,理解FMEA的管理理念,掌握其管理流程和评估分析方法,对门诊患者用药流程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讨论持续改进方案。

1.2.3绘制门诊用药流程门诊用药流程见表1。

表1 门诊用药流程

1.2.4危害原因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团队成员讨论,针对流程中每一个步骤列出失效模式、原因及失效影响,确定事先风险指数(RPN)。RPN=S×O×D,S即影响严重性,O即失效模式出现的频率,D即不可探测度,S、O、D的等级均为1~10分。在无惩罚原则下,要求护士主动记录为期两个月医嘱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和临界差错(临界差错是指任何未造成危害的差错,但其继续发生很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4])。

1.2.5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得出的用药风险潜在原因,分析讨论,综合团队各成员的建议,制定改进措施。门诊用药流程FMEA结果及改进措施见表2。

表2 门诊用药流程FMEA结果及改进措施

1.3评价方法统计截止至2014年10月即FMEA实施9个月的门诊输液量及用药错误发生情况。比较FMEA实施前(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及实施后(2014年2月至10月)RPN值。RPN值下降率=(实施前RPN值-实施后RPN值)/实施前RPN值×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FMEA实施前后用药错误率情况2014年2月至10月门诊输液室各类注射169 589例次,其中静脉输液102 514例次、静脉注射19 607例次、肌内注射47 468例次,发生液体量错误1例次。FMEA实施前后用药错误率比较见表3。

表3 FMEA实施前后用药错误率比较

注:x2=4.723,P<0.05

2.2FMEA实施前后RPN值评估情况通过对门诊用药各环节针对性的管理和系统性的改进,2014年输液室发生用药错误1例次。FMEA团队于2014年10月再次对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的严重性、频度和不可探测度重新评估,计算门诊用药流程的RPN值,实施FMEA管理后下降率为77.0%,FMEA实施前后RPN值比较见表4。

表4 FMEA实施前后RPN值比较

3 讨  论

3.1FMEA是前瞻性护理管理的科学工具随着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改变,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的概念逐渐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科学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是落实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保证。FMEA的管理工具能够顺应前瞻性的理念,强调的是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是在第一道防线堵住缺陷的源头,预见性地提出失效模式和改进措施,有效防范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2FMEA管理重在落实预防用药错误的各个环节FMEA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危机。FMEA团队成员每月组织1次对流程环节的评估工作:医生医嘱-电子处方-处方审核-药品发放-药品接收、检查-摆药、核对、加药-患者核对—输液、注射-健康宣教-巡视。对每一环节容易潜存隐患的地方做重点标识,随时提醒,引起注意。把查对制度严格落实于工作中;加大检查力度,规范医生医嘱书写标准,对出现潦草不清、剂量差错的医嘱重写,并由门诊主任抽查考核,与奖惩挂钩;电子医嘱系统对不规范用药设置处方警示信息,形成物理屏障,杜绝错误处方的发生;同时加强护士从接收药品到用药的双人核对、条形码扫描流程,对未规范应用移动输液系统进行条形码扫描者与奖惩挂钩。建立护理安全警示牌、警示条,置于醒目处,提示护士随时注意查对。

3.3FMEA使终末质量控制得到保证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具有用量大、应用范围广的特征[5]。流程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差错的发生,容易引起医患纠纷。本院尚未建立门诊药物配置中心,门诊患者自行取药、保管,且因为患者密集、流动性大、就诊环节复杂、护患接触时间短等工作特点使得输液、注射的安全性欠佳,笔者在对门诊患者的输液、注射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后,抓住重点环节,应用FMEA的方法预见性提出失效模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有针对性,使RPN由实施前958分降至220分,用药错误率由0.040‰下降至0.006‰,提高了用药流程的安全性,终末质量控制得到保证,也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1] 谢春梨,廖维芬,唐素荣,等.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防范针刺伤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30-231.

[2] Thornton E,Brook OR,Mendiratta-Lala M,et al.Application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a radiology department[J].Radiographics,2011,31(1):281-293.

[3] 葛津津,刘薇群,陆佳韵,等.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561-562.

[4]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M].陈同鉴,王羽,周简,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28-129.

[5] 张潭月,徐丹红,王金明.护药一体化用药管理预防门诊输液室药患纠纷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4,9(3):266-268.

姚玲莉(1973-),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2016-02-19

R197.323.4

C

1671-9875(2016)08-0796-03

猜你喜欢
输液门诊错误
门诊支付之变
在错误中成长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颈枕输液袋
中学科技(2015年11期)2015-11-25 05:09:33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