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淼 杨汉平 樊美丽 朱爱萍 黄颖皓(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 050;上海市崇明县向化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06;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050;上海市崇明县中兴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06)
甜菜夜蛾在保护地芦笋上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黄 淼1杨汉平2樊美丽1朱爱萍3黄颖皓4
(1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上海 202150;2上海市崇明县向化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2161;3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2150;4上海市崇明县中兴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2163)
甜菜夜蛾可在上海崇明当地越冬,全年发生期长达9~10个月,发生盛期为7~9月;食源丰富、温度适宜、生理优势明显、世代重叠严重和保护地栽培等诸多因素均是引发大发生的原因;分析认为,年高温天数在往年平均水平以上的年份极易趋大发生。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可以为害甘蓝、花椰菜、芦笋、大葱、豇豆、玉米、黄瓜、棉花、辣椒等70多种作物(张娜 等,2009;李惠明,2012);该虫具有间歇性大发生为害的特点(文礼章 等,2014),在上海市崇明县当地俗称“青虫”和“夜盗蛾”。随着近10 a(年)来芦笋种植业的不断发展,上海市崇明县每年芦笋保护地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芦笋保护地种植面积达0.56万hm2(8.4万亩)。在觅食种类多、食源丰富和环境温度适宜等条件下,甜菜夜蛾全年可发生6代。根据当地2005~2014年测报资料统计,大发生年份为2007、2008、2009、2010年和2013年,重发生年份为2006年和2012年,其他年份为中等偏重发生。经多年的田间调查表明,芦笋已成为甜菜夜蛾重要的寄主植物之一,在盛发期世代重叠严重、防治困难,同时因芦笋是多年生连续采收作物,极易引起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测报灯、性诱剂和田间调查结果,同时结合当地环境温度,分析了甜菜夜蛾在保护地芦笋上大发生的原因,为指导芦笋生产提供合理的预测预报依据。
甜菜夜蛾成虫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隐蔽于芦笋植株叶茂处或附近杂草中。在芦笋枝叶较稀少时较容易查找到卵块,一般产在嫩茎鳞片旁边或新抽生的拟叶上。幼虫虽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但在芦笋的枝叶茂密期有所不同。因枝叶较密起遮阳作用,幼虫基本不存在怕光的生理障碍,可于芦笋长势较旺期在植株上全天取食或进行其他活动。春季和换母茎期(一般为5月初前后和7月上、中旬),因无浓密枝叶遮挡,高龄幼虫又回到昼伏夜出的生理状态,低龄幼虫在芦笋背阳处继续为害。幼虫具有假死性,在人为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摇摆植株时,多数幼虫掉至地面,受惊后迅速形成“C”形原地静止不动。初孵的幼虫一般原地啃食嫩笋表皮、嫩叶和嫩枝,进入2龄末期后逐渐扩散到植株的鳞片内、笋尖的缝隙内和枝叶上啃食。植株受害后形成一个个小坑洞,个别幼虫从初孵至3龄中后期仍会在原处啃咬,形成坑洞,并在坑洞内栖身和为害。随着幼虫的不断成长,移动性增强,因此为害点逐渐增多,高龄幼虫可通过植株枝叶的交接处进行转移为害。受害严重的植株后期变黄或落叶,嫩笋会形成歪头笋或其他畸形,个别有伤口的会导致次生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芦笋的商品性。
对崇明县3个测报点的测报灯(每点1个)诱蛾量进行逐日调查及整理分析,2005~2014年灯下诱蛾资料显示,10 a(年)间灯下平均累计诱蛾量4 500头,历史最高年份是2010年(7 137头),历史最低年份是2005年(1 566头)。2月下旬至5月下旬,年均灯诱蛾量125头,占全年总诱蛾量的3.3%;当旬气温稳定在20~35 ℃(6月上旬至9月下旬)进入发生盛期,年均灯诱蛾量3 827头,占全年总蛾量的85%;发生末期为10月上旬至10月底,诱蛾量是年均总诱蛾量的12%左右,因深秋的温度降低至15 ℃以下时不适宜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张爱媛,2001),后期以南迁为主,少数滞留在当地保护地内继续繁殖直到老死。但因天气转冷和食源缺乏的原因,成虫和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影响,因此大多数为无效虫源(图1)。分别对4月上旬到8月中旬、8月下旬到10月中旬的灯下蛾量变化与时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和R2值分别为y1=23.215 x1-67.844、R12=0.8134和y2=-138.66 x2+968.52、R22=0.7978,由此可见甜菜夜蛾种群的消长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8月中旬以前的相关性大于8月下旬以后。
图1 2005~2014年崇明县温度与甜菜夜蛾灯下发生走势
3.1发生期早 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在2008~2014年对健绿合作社、马桥园艺场、合兴园艺场等多个芦笋种植区进行早春田间调查∶当棚内长出嫩笋,且棚内温度稳定在20 ℃以上时,甜菜夜蛾幼虫开始为害;当温度回落到不适宜活动时,幼虫爬回根系附近的土缝中休眠或避寒,说明甜菜夜蛾幼虫能在当地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越冬(韩兰芝等,2005)。性诱剂调查,始见日最早年份为2008年,最迟年份为2011年和2012年,历年始见日的最低气温日为2010年3月29日,当天外界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10.0、16.4 ℃和4.4 ℃。综合以上数据表明,在早春季节甜菜夜蛾幼虫可出土活动,成虫羽化可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行,因此全年甜菜夜蛾的发生期变长。
3.2食料丰富 崇明县当地农户除喜好种植小白菜(青菜)、花椰菜、甘蓝(卷心菜)和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外,还种植棉花、玉米等作物,且种植面积辐射到农村的每家每户,这些作物均为甜菜夜蛾喜好的食物(张娜 等,2009;李惠明,2012),也为该虫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和繁殖条件。6月以后是芦笋生长的旺盛期,植株枝叶茂密而鲜嫩,吸引大量外界甜菜夜蛾成虫进入保护地产卵,进入7月田间虫口基数开始骤增,导致后期3~4代(8~9月)易趋大发生。
3.3生理优势和抗药性 甜菜夜蛾幼虫生长发育适宜温度范围在15~42 ℃(张爱媛,2001;李惠明,2012),体壁光滑,特别是大龄幼虫表皮蜡质层较厚,化学药剂难以粘附,因而有较强的耐药性。对崇明县合兴园艺场、马桥园艺场等芦笋种植区的7 a(年)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大发生年份的防治次数为7~10次,其他年份的防治次数为5~7次,个别防治水平差的种植户防治次数为8~11次。由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甜菜夜蛾的抗药性问题也日趋严重,农户普遍反映在甜菜夜蛾盛发期药剂防效减退的现象屡有发生。
3.4世代重叠严重 崇明县3个测报点2005~2014年的监测统计数据显示,7月上旬至9月下旬是甜菜夜蛾在芦笋上的主要为害期,峰次多、蛾量大,10 a(年)平均累计峰次达12.4个,其中峰次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达16个峰次,峰次最少的年份是2010、2011年和2012年均为11个峰次;城桥测报点座落于城桥镇马桥园艺场,芦笋生长期已有9~10 a(年),种植面积13.3 hm2(200亩),2007~2014年测报灯监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8 a(年)平均累计单日超过100、300、500头和700头的天数分别为23.0、8.1、4.3 d(天)和1.3 d(天)。以上数据表明,甜菜夜蛾在崇明县芦笋保护地发生峰次多且发生量大,世代重叠严重。
3.5保护地利于越夏 崇明县入夏后虽有梅雨期长和台风暴雨频繁的恶劣环境,但保护地栽培能避免外界多种不利自然因素的发生;芦笋枝叶长势旺盛且浓密,起到很好的遮阳和降温作用;夏季棚内与棚外温度差异明显(陈丹 等,2008),即使棚内上部温度达到42 ℃以上时,芦笋枝叶茂盛处以下的温度能降低5~10 ℃,仍然能保持在42 ℃以下的甜菜夜蛾生长发育适宜温度范围内(李惠明,2012),因此高温季节对保护地芦笋上的甜菜夜蛾繁殖力、卵孵率、生长发育影响不大(石尚和文礼章,2010)。
3.6高温天气利于甜菜夜蛾的发生 统计崇明县近10 a(年)的温度显示,每年7~8月是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时期,最高温度超过30 ℃与平均温度超过30 ℃的天数总和年均为69.4天次,最多年份是2013年(大发生年份)114天次,最少年份是2014年(中等偏重年份)30天次。近10 a(年)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平均数69.4天次的年份大发生概率为100%,而其他年份的发生程度为重发生或偏重发生。由此认为,全年高温天数在往年平均数以上的年份易趋大发生。
在崇明县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环境条件越来越有利于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根据甜菜夜蛾的全代历期推测(李惠明,2006,2012),保护地内全年可发生6代;据崇明县测报历史资料(2005~2014年)显示,大发生年份占总年数的50%,重发生年份占20%,中等偏重年份占30%,由此可见∶甜菜夜蛾在当地保护地芦笋上极易趋重发生或大发生;近7 a(年)冬、春季保护地性诱剂、测报灯和田间调查数据表明,甜菜夜蛾成虫和幼虫始见期多发生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少数年份出现在1月中旬后。调查表明,保护地芦笋上的甜菜夜蛾幼虫可在当地越冬,并能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爬行至地上觅食,而成虫也可在适宜的温度下(15~42 ℃)羽化并繁殖(韩兰芝 等,2005;李惠明,2012),可见越冬虫源量也是导致后期田间基数的一个参数;甜菜夜蛾发生受温度影响最大,夏、秋两季是该虫的盛发期,如高温天数在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以上,易趋大发生的概率为100%。在防治措施上应采用“治前压后”的策略,7月中下旬应对1~2代进行防治,以降低8~9月主害代的田间基数,10月以后根据田间虫情酌情用药,降低在棚内的越冬基数,从而减少翌年春芦笋上幼虫的发生量。同时,结合当地天气、种植业结构等环境因素,利用性诱剂、灯诱和田间调查的测报方法,积极应对甜菜夜蛾在芦笋上的发生,最终达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确定防治适期的目的。药剂防治可使用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150 g·L-1茚虫威(凯恩)乳油2 500倍液,或5%氯虫苯甲酰胺(普尊)悬浮剂1 000倍液,或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奥翔)微乳剂2 500倍液,或10%多杀霉素(净蛾)悬浮剂2 000倍液,或60 g·L-1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悬浮剂1 500倍液等喷雾。
陈丹,范万新,卢明,沈青群,梁萍,梁运波.2008.桂南地区夏季单栋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36(10)∶3995-3998.
韩兰芝,翟保平,张孝羲,2005.甜菜夜蛾的抗寒力研究.植物保护学报,32(2)∶169-173.
李惠明.2006.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13-218.
李惠明.2012.蔬菜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34-536.
石尚,文礼章.2010.不同地理区域甜菜夜蛾生存发育和繁殖力的对比分析.长江蔬菜,(18)∶47-54.
文礼章,文意纯,诸凤丹,文雅峰,杨中侠.2014.我国甜菜夜蛾间歇性暴发频度的大尺度地理差异及其成因分析.应用昆虫学报,51(1)∶232-247.
张爱媛.2001.甜菜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菏泽师专学报,23(4)∶20-22,28.
张娜,郭建英,万方浩,吴刚.2009.甜菜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昆虫学报,52(11)∶1229-1235.
黄淼,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测报与防治工作,电话∶021-59620511,E-mail∶aaa810208@126.com
∶2016-05-06;接受日期∶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