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小铃
【摘 要】“研学后教”是一种倡导科学、自主和合作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在“研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下,打破传统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人的语文素养。本文介绍了“研学后教”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和“研学后教”模式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给广大教研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研学后教 小学语文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76-02
引言:
“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综合国内多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很累,教学效果却不高的现象。“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建设上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研学后教”的认识
“研学后教”最早是在番禹区提出并开展,主要是将国内多种课堂改革的成功模式综合在一起,并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学后教”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授课水平,是教师在研究学情和学法,并且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引导学生学习内容、目标、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和钻研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后教”则主要是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钻研课程内容之后还存在一些困惑,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适当的点拨,并将本节课程中学习的知识点拓展和延伸。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1]。采用“研学后教”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在这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量,从而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内容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研学后教”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较为怯懦,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身的想法,缺乏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多提问,多开展讨论的环节。学生只有融入到学习的内容中,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松鼠和松果》一文时,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带领学生讨论其所认识的各种小动物的特点、习性等,学生们情绪高涨,在这种氛围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积累语言文字知识。
(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自由的迁移,才是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例如在教授《小猴子下山》一文时,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充分开展个人的想象力,学会编故事。教师可以设定,假如让小猴子再一次下山,它会怎么做。同学们在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回答的答案也会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说小猴子是不会吸取上次下山的经验,依然会见到新奇的东西,就会将原有的物品丢弃,最后还是会空手到山下。也有的同学会说,小猴子会吸取上一次下上的经验教训,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将其保留,不随意丢弃,下山之后有满满的收货。无论学生给出的是何种答案,最终都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是学以致用的体现。
(三)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升,感受课堂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上来,并且开展小组教学的模式,增加学生在小组中和课堂上的表现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到所学的好词、好句,并且帮助学生将不连贯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加以整理,让学生学以致用,相互促进[3]。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对景物的描写,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只用美丽、漂亮等常见的词语,要用一些能够更细致的词语,微乎到对风景中某一个石头和某一片树叶的具体描写。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事物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词语,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在不断进步,掌握新的知识点。
三、“研学后教”模式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读是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只有大量开展阅读训练,才能促使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并且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学资源内化成个人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想体系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新的文章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新的词语、生字,还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在文中,学生要学会断句,处理字、词之间的停顿,并且要弄懂词句的含义、作用,词句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这边文章中,引导学生将悲壮的情感和爱国情怀融入到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出在阅读在综合模式下开展阅读训练,不仅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并且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对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够有效的掌握,形成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想要较好的驾驭语言文字,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从细微处着手,才能保证描述的内容丰满而具体,展现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描写人物的比例较重,作者们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个角度描写不同的人物特点,刻画出一个有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少年闰土》的课文中,鲁迅先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机智、勇敢、健康、朴实却又有点害羞的少年形象。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为我们刻画了月夜下一个少年画面,然后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习俗,介绍了少年闰土的形象以及主要活动,文中的最后表现“我”不忍与闰土分别的情景。全文仅有几百字,却刻画了细腻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这是作者在多年的观察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字功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待事物、人物的观察能力,只有将每一个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才能展现事物的根本和特性,引起他人的共鸣。
结论:
“研学后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不仅提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将生活过得积极健康、充满诗意。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德塘. 小学语文学科“研学问题”设计内容的情境创设研究[J]. 亚太教育,2015,05:117.
[2]李丽红. 如何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平台[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2:42-43.
[3]牛咏梅.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6:116-1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