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蟾宫折桂”想必同学们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其中隐藏的惊天秘密——“嫦娥竟是蟾蜍”吗?是不是下巴都要惊讶得掉下来了?别慌,浩瀚的国学世界中处处是惊喜。
在我小的时候,科学已经昌明,普通老百姓对日食、月食的原理有所了解。
不过在先民眼中,日食和月食可不得了。中国民间传说里,有“天狗食月”的说法。天狗是《山海经》里一种生活在阴山的怪物,形状和狸差不多,脑袋是白的。
不过在汉民族的传说中,真正吃月亮的凶手,可不是天狗,而是另一位。它长久以来被藏在幕后,鲜有人提起。司马迁在《史记》里讲过一个故事:“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意思是说,太阳厉害吧?还不是被三足之乌给欺负了?月亮厉害吧?还不是被蟾蜍给吃掉了?
原来在天狗之前,真正食月的,是蟾蜍。
当然,这只蟾蜍,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其实它还有一个真实身份,说出来可能会吓到不少人。这重身份,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嫦娥。
等一等,是不是搞错了?嫦娥确实跟月亮有关,但人家是奔月啊,不是食月。而且嫦娥是大美女,后羿和猪八戒都为之神魂颠倒,怎么又成了癞蛤蟆了?
嫦娥本名叫桓娥或姮娥,避汉文帝刘桓的讳而改为嫦娥。这个“嫦”字什么意思呢?右边的“常”字,上面是“尚”,下面是“巾”,“尚”的本义是摊开,“巾”指布,两意合在一起,即是日常穿着,后又引申出持续之意。“常”字加“女”,即是不死之女。所以说她改名叫嫦娥,名副其实。
最早《山海经》里的记载,月神叫“常羲”,也叫“常仪”“尚仪”。常羲与她姐姐羲和嫁给了帝俊,羲和生了十二个太阳,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姐妹俩一个成了太阳他妈,一个成了月亮他妈。古音读“羲”为“娥”,嫦娥的最早原型,恐怕和常羲有关。
汉代有一本书叫《淮南子》,里面《览冥训》一篇里,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成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可这个版本的《淮南子》,是今本,不全。有人在另外一本书《初学记》里找到引用古本《淮南子》的记录。在“姮娥窃以奔月”后头,多了三句特别可怕的话:“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也就是说,在《淮南子》那个时代,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嫦娥到了月亮,变成了一只大蟾蜍,成为月精。
古代中国人一直把月亮的阴影当成两种动物:一种是兔子,一种就是蟾蜍。屈原《天问》说过:“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夜光就是月亮,顾即指蟾蜍,菟是兔子。可见在春秋时代,大家认为月亮上头趴着的正是一只蛤蟆一只兔子。
这个看法到汉代也没断绝。马王堆曾经出土了一幅汉代帛画,上面画的是一些神话人物。其中右上角是一轮红日,红日里有一只赤乌;左上角是一轮弯月,月上赫然画着一只癞蛤蟆。至于它们在月亮上做事,乐府有一首《董逃行》说得很清楚:“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兔子捣药,蟾蜍负责捏药丸,分工明确。
嫦娥奔月,月中蟾蜍,不知是谁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结果一个大美女就此成了青蛙公主。蟾蜍属于贪婪之物,大嘴无所不吞,于是在司马迁的那个时代,就形成了“嫦娥奔月化为蟾蜍,蟾蜍食月”这么一段可怕的猎奇故事。
后来古人也觉得这事实在太恶心了,便把嫦娥变蟾蜍这事从《淮南子》里删掉,以保留了她当初最美好的形象。久而久之,嫦娥奔月里就没有蟾蜍的事儿了,不过“蟾宫”一词倒是保留下来,成了月亮的代名词,“蟾宫折桂”还成了祝福中举的一句吉祥话。
(小佳摘自作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