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与实事求是的哲学智慧

2016-09-13 09:26王秀华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践论实事求是毛泽东

王秀华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合称“两论”),首先以讲课大纲的形式问世于1937年,是毛泽东应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邀请给学员们讲授哲学的部分内容。“两论”犹如哲学星空中明亮耀眼的双子座,各自独立又互相呼应,二者殊途同归,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共同完成了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同时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实事求是凝练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改进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需要从学习和研读毛泽东“两论”中汲取哲学智慧的滋养。

坚持实事求是需要强化实践导向

《实践论》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实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却名为“实践论”,如此命名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强调实践高于认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所在,正如毛泽东开宗明义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实践论》中这一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断,既是对教条主义唯书、唯上思维方式的彻底清算,同时又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供了根本指南,即要从唯书唯上的迷信和教条中解放出来,坚持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这方面,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个平常的小学教员,到成为震惊世界的伟人;从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生,到统帅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堪称一大奇迹。那么,成就毛泽东奇迹背后的奥秘在哪里?追根溯源,就在于实事求是。比如,毛泽东不为文凭而学,不为分数而学,而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再到“改造中国与世界”,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提出“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为做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而学。尤其是,毛泽东不仅重视“闭门求学”,而且更重视“开门求学”,走出学校,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历练去学习。重视实践和躬身调查,读好“无字之书”,这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

实践出真知。中国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导向,是学习之道,更是解决问题之道。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毛泽东针对脱离实践的主观主义就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为此,毛泽东提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他生动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毛泽东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说我们共产党人靠总结经验吃饭;相反,对于那些脱离中国革命经验,机械地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教条主义者,毛泽东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给他们画像,同时批评他们“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

坚持实事求是需要把握认识过程,强化创新意识

人的认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生产、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为基础,为我们描述了关于认识过程的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其间,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如此鲜活生动的认识过程,为我们防止僵化保守和突破观念障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兴旺发达、不断进步的命脉就在于创新。商朝开国贤王商汤曾经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文,以此来勉励自己不断创新,每日都要洗涤旧垢,以新的面目面对新的一天。《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名句,也是强调了创新对于一代王朝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创新”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会亡党亡国。唯创新者存、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赢,创新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实践论》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从这样的认识论出发,创新意识的培养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注重认识的升华,即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教条主义者不能正确地对待理性认识以至于陷入了唯理论的误区,但是也不能由此否认或忽视理论,相反理性认识需要特别地加以重视和强调。因为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提出和分析了这样一种日常生活现象: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识不足则多虑”。为此,一方面需要感性经验基础足够的丰富和可靠,另一方面也需要经过思考的作用,去粗取精、却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达到对事物规律性和趋势性的认识。梁启超在《自由书·慧观》一书中讲:“学莫要于善观。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习近平谈推进深水区改革要识水性,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endprint

其二,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一个既成的真理性认识就其包含着符合客观实际的内容来说具有绝对性,同时就其反映实际的限度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因而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是必然发生而且必须主动作为、积极适应和自觉担当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且这是永无休止的过程。

其三,注重在知行合一中推动创新。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理论)之“矢”只有放到实践之“的”中去,其真理性才能得到检验,其偏差才能得以显现和修正,主客观统一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之所以如此,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关于这一点,荀子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王夫之讲“行能兼知,知不能兼行”。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泽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行动。离开了做和行动,停留在单纯的主观愿望,是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和创新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是实现创新的内在机制。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今时代,更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涉险滩、啃硬骨头,在知行合一中激发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坚持实事求是需要善用矛盾思维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以两种世界观的对立开篇,高屋建瓴地指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维方法的对立,乃是根源于两种世界观的对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辩证法不是变戏法,而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为此,唯有辩证思维,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辩证思维即矛盾思维,因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矛盾思维具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一,矛盾思维首先要学会分析,即一分为二。其二,矛盾思维还要学会综合,即合二为一。其三,矛盾思维要把握转化,即相辅相成。其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毛泽东论述矛盾问题的落脚点,《矛盾论》堪称“特殊矛盾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一定要具体分析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具体内容,一定要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不同特征,一定要具体分析并揭示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的运动变化,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孙子兵法》中讲:“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无视事物存在的多样性,抽象地谈论或搬用一般的概念或理论,也就是说,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就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言,毛泽东强调,共性(共同点)和个性(特点)都很重要,但是特点尤其重要,因为无个性即无共性。毛泽东批评教条主义是懒汉,是因为他们拒绝对事物作具体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邓小平都是辩证思维的典范,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诸多著作,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诸多设计,都是辩证思维的杰作,毛泽东也曾以照辩证法办事赞赏邓小平同志。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常态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其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同样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辉,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准改革脉搏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等。他们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矛盾思维破解难题的光辉典范。

(责编 / 刘博)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论实事求是毛泽东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实事求是”定乾坤
实践论(节选)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