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坚+李燕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人民群众对为官不为者最直接的评判。何谓为官不为?就是指领导干部消极对待职责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履行工作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作为,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说白了,为官不为者就是患上了官场综合征,包括缺乏理想信念的“软骨症”、从严治党下的“焦虑症”、保守陈旧思维的“依赖症”、迷恋官本位的“成瘾症”。这些病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从而使为官不为现象往往难以辨识。从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庸懒怠政型
一是安于现状当“懒官”。所谓“懒”,就是懈怠,懒于学习,懒于思考,懒于做事,碰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在其位不谋其政,染上一身“懒惰病”。
二是碌碌无为当“庸官”。“庸”,就是平庸,因循守旧,凭经验、吃老本,不愿开动脑筋搞创新,得过且过。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对待工作,充当“公堂中的木偶”。
三是无利可图当“混官”。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在各地刚性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机关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被要求全面制度化、精细化、公开化、具体化,一些权力部门的“福利”后门被封堵,利益链条被切断,一些干部权钱交易的潜规则被打破,再无“油水”可捞,无利可图了便消极作为,充当“撞钟的和尚”。一些群众反映,过去政府机关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则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拖着磨着,天天“老故事”,事事“马拉松”。有的领导干部整天在办公室里消磨时光,被群众总结为“一杯茶水、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满足于当“混官”。
四是倚老卖老当“僚官”。尽管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官本位意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习惯和陶醉于发号施令,将一切事务交给下属办理,自己则悠闲度日。一些领导干部长期在行政机关工作,深谙机关“环境”,论年龄属“大哥”,论资历属“前辈”,论晋升无条件,工作上有唱功无做功,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岁岁老样子,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做事,缺乏主动担当的责任感。
本领恐慌型
一些领导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缺乏做事所需的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一些领导干部平时疏于学习,懒于思考,尸位素餐,缺乏主动钻研的精神,浅尝辄止或敷衍了事,吃不透上情,摸不准下情,站起不能讲,坐下不会写,所有稿子都由秘书代劳;一些领导干部理政无良策,为官无建树,仅仅满足于当“传话筒”“复印机”,找不到落实工作的抓手,导致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手足无措不会干。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领导干部还未能摆脱传统思维的路径依赖,对于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后“管什么、如何管”无所适从,不同程度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此外,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高,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
明哲保身型
一是怕“惹事”,得过且过。有的官员担心踩到红线,怕触及利益,担心引火烧身,怕媒体炒作,担心成为热点。为了不出事、不担责,宁愿庸碌无为,不愿踏实干事。比如,争资立项工作,以前是拼命“跑部进京”“跑厅进省”,千方百计跑资金,全力以赴争项目,但现在以“风声紧了,要求严了”为借口,再也不去跑了,再也不去争了,甚至有些项目即使上级准备给了,这些领导干部也想法推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无过便是功”的消极思想比较突出。
二是怕“出事”,听之任之。有的官员怕“树敌”,息事宁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尤其对那些会告状的恶人、会办事的能人、有交情的自己人,无原则迁就,无底线退让。
击鼓传花型
一是挑,当“滑头官”。欺上瞒下,两面应付,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只想捞好处不想下功夫,容易出政绩的事情抢着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愿做。长期以来,我们考察干部工作能力主要看当地GDP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这是个核心指标。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尽快出“政绩”,热衷于短期行为,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暂时的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规模超大的广场纷纷涌现,大大小小的开发区星罗棋布,扩建、在建项目如雨后春笋……令地方官们引以为荣的“形象工程”铺天盖地;另一方面,土地被大量占用,生态资源遭到污染、破坏,能源短缺……正所谓上世纪“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二十一世纪不洗马桶盖”。这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水质的一步步恶化。其实,除了水之外,大气、土壤等,无一不在遭受污染。说白了,这就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造成“一代官儿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二是推,把矛盾推出去,把政绩要回来。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官场最大的“秘诀”在于一个“推”字。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官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例如,在具体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面对自己的职责“东躲西藏”,对人民群众的诉求“装聋作哑”“踢皮球”,不进行正面回应,把矛盾留给继任者或推给其他人,使矛盾深化,风险加剧,而当出现问题、出了事故,需要负起责任时,却没有担当精神,推卸责任,搞所谓“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这种现象的存在,消弭执政之基、侵蚀公信力、降低行政效率、损害干群关系,更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