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月芳 冯利君 安彦红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
新常态下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供给侧改革与创新研究
龚月芳冯利君安彦红
(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对标准化在促进新常态下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标准化在标准体系二元结构改革、标准水平高端提升、标准化布局国际拓展等方面的研究支撑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新常态标准化供给侧改革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进入了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关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经济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016年以来,标准化工作改革全面启动,标准化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2.1标准化在提升质量、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新常态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其中,标准及其标准化是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基石,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离不开标准化的技术支撑。
2.1.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上来说,标准化的作用在于:一是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二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标准作为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在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一产业或产业环节对新标准的采纳,会对处于该产业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在高标准企业的影响下,处于产业上游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其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与高标准企业要求相适应,处于下游的产业由于应用高标准的产品,其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新标准的确立,都意味着潜在市场机会的出现和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因此,标准的确立不但牵动着单个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产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
标准不仅可以通过政府主动推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将相应产业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将标准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结合,进而调整现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强化符合标准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不执行标准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保证企业依照标准进行生产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优化产业布局的目标。
2.1.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看,标准化战略的作用在于通过产业技术、质量和生产的规范,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一个选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只走能源、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社会,即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又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的消费结构。标准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到技术基础层面上对构建节约型社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和推广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产品生产标准和企业管理标准,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2.2标准化在增加供给、契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作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着力点。标准化的内涵和作用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五大发展理念对标准化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准化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决策部署方面都将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作用。
2.2.1标准化与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产生以及标准作用发挥的基础。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并且这些技术创新通过标准化将其融入技术标准,标准才能具有竞争力。技术创新的水平决定了标准的水平,标准水平不可能超越技术创新发展的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含量,标准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必须关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相互融合,后两者的融合既有利于技术创新,也在某些方面阻碍技术创新。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而市场导向、标准先行、利益平衡是三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化与技术创新
2.2.2标准化与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覆盖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标准体系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企业主体、服务引导、自主创新、国际接轨”的原则,继续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建成我国先进标准体系,构建标准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水平,增强标准化参与能力,参与制定更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国“十三五”期间加快建立现代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重要产品质量与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推动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建设等。加快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促进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及时把关键技术、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转化为标准,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2.3标准化与绿色发展
标准的性质决定了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标准包含质和量的规定,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通过简化、统一、通用等标准化形式,为现代化大生产提供必要条件,为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有利于先进的生产组织和制造技术推广应用,有益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品种,有助于消除浪费、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标准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设置市场准入门槛的重要手段,商品贸易全球流通的重要基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桥梁,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及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加强标准化工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品牌大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裕、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战略意义。
2.2.4标准化与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理念包含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等重要思想,将全方位升级我国开放型经济。“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提出的重要理念,就是把标准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和重要方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级,引领新发展、催生新效益。标准化工作涉及多领域、多行业的特点,与开发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催化效应,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引领效应,服务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标准化+”的门槛效应,服务“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倍增效应,服务优进优出和互联互通。
2.2.5标准化与共享发展
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的统一、通用形式决定了标准化在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互利共赢国际发展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标准化的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目标决定了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3.1供给侧改革本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供给侧的人口、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创新、分配、行政改革、国企改革、技术管理等多种供给因素着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目的是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机制,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推动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抑制,冲破这种抑制必须对现行约束制度进行改革,制度改革的领域包括增强市场活力、减少政府管制;增进市场公平、减少行政垄断;增加企业效益、减少税费负担;加强技术创新、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社会投资、减少政府投资等。
3.2供给侧改革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积极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央强调,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去库存、去杠杆主要是针对房地产业和金融行业,对实体行业主要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工作重心。
我国实体行业的短板所在就是缺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离不开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包括培训附加值较高、知识或技术密集、适应技术革命和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产业;培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新业态,以及创立新的发展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等。
3.3标准化引导作用
3.3.1标准为什么引导
改革往往意味着改制度,制度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标准等多个方面。比较而言,建立标准技术性强、政治风险低、好操作、阻力小。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处理好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面上的工作,还应更深层次地触及行业内的体制、机制问题。行业是否真正实现淘汰落后、升级改造,一定要看行业的生产是否按照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找到新的定位;是否培育了新要素、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形成新的竞争力,这些都可以用标准来定位与衡量。
3.3.2标准引导什么
标准兼顾政府意图和市场选择,对于引导供给侧改革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规范协调作用;二是认定评价作用;三是管理底线作用;四是指导引领作用。前两项是标准的传统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第三、四项作用越来越明显。标准可以用于淘汰落后技术、引领技术进步、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
3.3.3标准怎样引导
加强标准在技术引领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健全标准体系,加大标准的覆盖面,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按规划和计划要求及时修订标准,满足新技术发展和淘汰落后技术的需要;增加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提高标准采标率,对标国际标准。
步入“十三五”新时期,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标准化事业更需要提速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面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协同有序推进标准化工作。
4.1推进标准化结构性改革
4.1.1标准体系——由一元向二元结构转变
要推动标准体系向二元结构转变。过去,我国标准体系基本属于政府主导的一元结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当前的改革方向是,由一元结构向政府、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二元结构过渡。首先要严格控制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压缩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就有了广阔空间。
4.1.2标准水平——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要推动标准水平向中高端迈进。一定程度上,标准的水平反映了产业的水平、发展的水平。提高供给质量水平,一个关键就是要提高标准质量水平,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一要以科技支撑标准提升;二是以需求引领标准提升;三要以管理促进标准提升。
4.1.3标准布局——由国内向国际拓展
要推动标准化工作布局向国际拓展。放眼世界,标准国际化是发展大势,是普遍规律。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标准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标准化发展重心由国内向国际的转移。现阶段,必须着力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协调发展。
4.2创新标准化供给侧改革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要深入认识新常态,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谋划标准化改革和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推动“五大发展”、促进富民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
4.2.1标准结构供给
创新标准结构供给,以优势技术领域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体系。加快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促进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及时把关键技术、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转化为标准,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致力达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转型有标引领,服务发展有标支撑。
4.2.2标准要素供给
创新标准要素供给,建立健全标准统一规划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催化、引领、门槛和倍增效应,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按照《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部署,注重“大体系、全过程”建设完成好六大任务,紧扣“全方位、广覆盖”布局建设好五大领域。着眼“守底线、保基本”要求实施好十大工程。
4.2.3标准制度供给
创新标准制度供给,坚持制度供给先行,推进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引导地方组织制定标准管理办法,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管理办法、标准实施、评估和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贡献奖管理办法等。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制修订应急处理机制。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开展标准化工作,着力提升标准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充分发挥标准“树标杆”、标准“划底线”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致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标准化供给侧改革攻坚战。
[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6-3-17].http://www.china.com.cn/ lianghui/news/2016-03/17/content_38053101.htm.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八届五中全会[EB/OL].[2016-03-08].2016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 t20151103_520379989.shtml.
[3]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 [EB/OL].[2015-12-1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4]王佳宁. 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23-25.
[5]龚月芳,李江,崔卫国.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技术标准竞争力[J]. 中国标准化. 2009(4):56-58.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Support and Service Supply-fro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Gong Yuefang, Feng Lijun, An Yanhong
( Hebei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The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normal way of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concept,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f dual structure reform through the standard, the standard high-end upgrade, the layou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expand the research support and servic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system,enhance the power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social production in China Force level to achieve the overall jump.
new normal, standardization, supply-front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