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摘要:把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以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抓住生态建设的难得机遇去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乡村;香粉乡;雨卜村;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9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美丽中国必须从各地的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经过实施三年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又提出并启动了“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目标和活动,进一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广西建设的升级版。[2]桂中地区(柳州市、来宾市)下辖的不少县区多是各少数民族同胞聚居的偏远贫困山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并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旅游景区,如何在建设生态乡村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提升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加强民族团结,这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以桂中地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一、 香粉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位于广西第三高峰元宝山山脚边,距离县城33公里,距离柳州市120多公里,全乡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总人口13 866人(截止2013年底),辖8个村民委,84个自然屯,11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苗、瑶、侗、壮、汉、仫佬、水等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46.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
从2003年至2013年香粉乡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各级部门和有关单位从人、财、物等方面的大力援助,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乡容乡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香粉乡雨卜村与柳州钢铁集团结成帮扶对子,后者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短短时间内投入了400多万元资金购买各种基础设施(路、桥、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等)建设用的材料(钢材、水泥等),村民们积极响应无偿出动人力,两年多时间就把绝大部分工程完成。雨卜村之后充分发掘当地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自身独特的苗族风情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成为融水县后起的明星旅游村,也带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又如该乡的九都村从2011年起成为广西科技厅整村推进扶贫村,实施《融水县香粉乡九都村科普示范村建设》项目,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建成了建筑面积584㎡的九都村科技综合楼;举办了毛竹和八角低产林改造、良种鹅养殖、金华茭白、香菇、铁皮石斛、草珊瑚种植等种养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564人次;引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7项;建立种养科技示范户108户;建成了网络节点,全村人均收入从2011的2 688元提高到2012年的4 748元和2013年的5 720元,分别增长76.6%和112.8%,2013年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 567元还高153元。
近十年来通过各方努力,香粉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成绩终究属于过去,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是较大,下一步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二、 香粉乡生态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生态乡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概况
在2012年开展实施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中,融水县把雨卜村作为全乡清洁乡村活动的示范点,选派广西科技厅工作队驻村。组建有理事会,制定有卫生公约,屯内道路划分保洁责任区,每隔一天集中运输垃圾到乡垃圾场处理。广西科技厅投入3万元资金和120吨水泥,新建、改建了8座垃圾池。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勾臂式垃圾转运车1辆(配备有4个容量为1T的垃圾箱)、三轮电动垃圾车2辆、一般垃圾桶38个、环保垃圾桶(可回收和不可个回收)20对、家庭用小垃圾桶402个,完善了村屯的公共设施。工作队与村党支部党员发动群众集资,每人每月集资1元,集资用于聘请垃圾“屯运乡处理”保洁员。工作队员积极协助和参加卫生环境大整治行动,与广大党员干部、农民群众一起拿起扫把、铁铲等工具对村屯、河道、水沟和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杂物杂草、卫生死角等进行集中清理,改善了全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营造了清洁、整齐、优美的村屯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雨卜村在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过程中,不是为了清洁而清洁,而是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乡容乡貌大力改观的基础之上,大力提升旅游景区和“精品美丽乡村”的品位。该村抓住旅游市场对民族文化和生态休闲体验旅游需求兴起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以“美丽乡村”和“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业。认真细致地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配套建设休闲旅游设施,建成人行石板路、苗族特色路灯芦笙坪、排污沟及护栏、公厕等旅游公共设施。另外,村里不少农户还按照上级规划要求统一装修或兴建了具有苗族风格的住宅。目前,雨卜村有近20户村民在经营农家乐,不少还自产销售特色农产品和苗族旅游纪念品。近几年该村旅游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吸引了众多区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每年接待人数不下万人,苗族群众从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实惠。
(二)生态乡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但是雨卜村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香粉乡乃至以元宝山和贝江为核心的大融水民族风情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融水县行政区划内的绝大多数乡镇都处于大苗山及周边地区,不通铁路更不要说民航,所以公路交通成为联系各乡镇与县城所在地的唯一方式。但是各乡的道路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级为主的低等级油路,而且前些年在建设的过程中因为资金制约柏油铺得很薄导致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路面下陷坑洼的现象不断出现,后续还是因为资金问题导致道路维护维修基本不到位,普通车辆在这些崎岖不平的山区道路上行驶是非常不方便的,往往二三十公里的路程都需要走两个小时。笔者亲身体会到融水民族风情旅游景区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原生态淳朴的山水田园风光,而是进入景区道路后崎岖不平、一路颠簸、提心吊胆的状态,因此,游客来融水旅游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交通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当地旅游业要想获得质的飞跃终归是纸上谈兵。香粉乡的道路建设因为有后援单位的强大财力支持,相对来说要比其他乡镇的情况要好得多,问题是只有各乡镇的主要道路都搞好了才能让以自驾游为主要形式的游客更多的纷至沓来。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的旅游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而搞好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最实在最根本的路径。当地民族群众和各级政府部分苦于经济的落后导致资金的严重缺乏一直拖延至今。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在2020年之前解决全国最后7000多万人的贫困问题,当前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除了第一步要准确弄清楚贫困家庭人口的详细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源所在。笔者根据这几年多次深入融水大苗山民族贫困地区调查和感受,制约当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最大顽疾就是道路交通问题,要致富先修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拿出愚公移山的勇气和精神,想尽各种办法为当地修建出一条条通向富裕幸福的希望之路,才能向民族群众和历史有个交代。
2.旅游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想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必须走规模扩张的路子,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不是简单的“1+1=2”单纯量的增长,很可能会出现“1+1>2”的效果,当然必须是质与量的和谐统一的产业规模。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应该走规模道路。香粉乡雨卜村这些年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乡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包括旅游在内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果下一步能够厘清未来长远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前景将会更加美好。香粉乡以及雨卜村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名声在外,但是论规模效应还谈不上,主要表现在乡里村里还是“单打独斗”为主,乡民利用自家宅基地办起的农家乐及小旅馆,而且多是自驾游的散客为主,欣赏有生态的风光和民俗成为旅游的主要方式,游客消费主要集中在吃饭、住宿和购买土特产上面,旅游纪念品不像其它成熟的景区那么多,村民自身也很少去手工生产。另外就是大多数农家乐或小旅馆没有与外地的旅行社开展业务往来,团体游的接待生意被少数固定点给独占了。乡里以旅游业作为副业的家庭经济收入比起以前增加了不少,但是并不多,村民生活水平还是介于摆脱贫困与小康之间。
如何通过规模化的旅游产业发展带领苗族群众走向富裕呢?在香粉乡或雨卜村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乡政府牵头,村民以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为资产入股,收入分成。统一由公司订做生产旅游产品,引进外地客商一起统一规划、开发、保护景区景点,不允许村民私自行动破坏生态环境。可以适当增加附属的旅游项目,例如统一开发包装民族民俗表演节目,最好能够制作成实景演出的形式,吸引游客多逗留多消费,提高附加值。通过公司牵头与各县、市、区的各级旅行社合作,打造成熟的旅游线路,让旅游数量上规模、上档次。另外还必须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由公司请外面的专业人士来统一培训村民的仪容仪态等。
结语
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总体上是可以有力推动当地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还要在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动发展,考虑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现实问题,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一方面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小康式的美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新华社,2012-11-19.
[2]彭清华.要用“钉钉子”的精神推进“美丽广西”建设[J].当代广西,2014,(2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