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界

2016-09-11 10:10
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讣告玛丽莲树屋

一个世界

时尚

艺术

建筑

科技

文学

一个制作恐怖片的日本制片人

贞子一出来吓倒一片人的恐怖片时代已经过去了

“喜剧片也好,恐怖片也好,作为制作方,希望的都是观众能在离开影院,回到家里时仍然会不由得去回想。”一濑隆重3月25日在北京接受《人物》采访时说。一濑隆重1961年出生于日本神户,日本著名的恐怖片制片人、编剧和导演,曾参与《午夜凶铃》、《咒怨》等经典恐怖片的制片与拍摄。

1990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渐渐成为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但恐怖片尚未成为一个出现在银幕上的主流类型片。日本的影院总让人觉得闷闷的,观众安静、文明,似乎眼前发生的事情大都不值得大惊小怪。一濑和他搞文学的朋友高桥洋商量着,做一部给影院“暖场”的恐怖片,“让日本人很快放下架子,释放自我”。然后便有了《午夜凶铃》,这是一濑制作的第一部恐怖片。

《午夜凶铃》中的恐怖元素是电话铃声和贞子突然出现的脸,后来的《咒怨》中则是猫叫、女尸以及俊雄空空的眼眸。一濑不觉得猫可怕,但因为之前在拍跟动物题材有关的片子时总会用到猫,拍《咒怨》时便想到了猫,正好日本有一些关于猫与“怨灵”的传说,因此猫就被请到片中做了“客串嘉宾”。

一濑最早的恐怖体验是在小时候。他在乡下长大,那时候到了晚上乡下基本上就一片漆黑,床底下、衣橱里这些暗处都会有什么呢?小时候的他只是这样一想都怕得受不了。 拍了这么多年恐怖片后,一濑反倒已经不再有恐怖体验了,不管是去废弃的游乐园还是深山老宅,他都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拍最新作品《尸忆》的时候,与他合作的台湾导演谢庭菡总是怕得像个小女孩,日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谢庭菡仍然对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怪事心有余悸—“对日语一窍不通的女同事居然在说梦话的时候讲日语,在拍古宅的时候真有白衣人飘过……”“在那个年久失修的游乐园,也有人说看到了不好的东西。”一濑补充道。提到这些真真假假,就像是专门为胆小的猎奇者准备的素材时,一濑总是忍不住想笑。对“从没见过鬼”的他来说,拍恐怖片与看恐怖片都更像是一件乐事。他喜欢看到孩子们成群结队去电影院看恐怖片,看完又叽叽喳喳地对电影里的穿帮镜头、突然被吓得尖叫的体验进行一番讨论,最后在大笑中一哄而散—这样恐怕片释放心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制作恐怖片并没有给一濑隆重带来什么特别的影响,他肩膀厚实,每天早睡早起,看上去是那种有点冲甚至可以说是活力四射的中年大叔。面对外行人对自己工作内容的诸多好奇,他总是笑吟吟地自语:“好奇怪啊,你们怎么会那么想?”说着就用手托起腮帮,看起来一副认真思考的样子。一濑如今更看重恐怖片的故事感,他想从单纯的恐怖元素及固定的吓人模式中摆脱出来,增添除了恐怖之外的那些更能抓住人心的东西。他觉得,那个贞子一出来,吓倒一片人的恐怖片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他更愿意用“有趣”来形容自己想拍的恐怖片,他希望自己的电影是一个偶尔吓一吓观众的好故事。(文|宫赫婧 摄影|Ing(ing studio))

一个为了爱情“私奔”IS控制区的少女

“我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16岁的瑞典女孩玛丽莲·内瓦莱宁(Marilyn Nevalainen)刚刚结束了一段疯狂的经历——为了爱情,她和穆斯林男友“私奔”IS控制区。玛丽莲在瑞典马克市的乡村长大,她不喜欢上学,而且“如果不能做她想做的事的话,她就会反抗”。14岁那年,已经辍学的玛丽莲遇到了来自北非的穆斯林难民穆赫塔尔·穆罕默德·艾哈迈德(Mokhtar Mohammed Ahmed),她很快和这个比她大5岁的男孩坠入爱河。不久,穆赫塔尔显露出了支持IS的倾向,他鼓动玛丽莲和他一起“私奔”到伊拉克参加圣战。被爱情冲昏头脑并且对IS一无所知的玛丽莲爽快地答应了。

2015年夏天,他们靠坐火车和搭顺风车横跨8个国家,从瑞典来到了叙利亚。出发前的玛丽莲已有孕在身。在和叙利亚当地的IS接上头后,他们又和其他来投奔的男女老少一起被送往IS控制的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然而,在抵达摩苏尔的那一刻,玛丽莲感到了绝望。这里没有电,没有水,而且这对小情侣也几乎身无分文——这和瑞典的舒适生活简直天壤之别。“我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玛丽莲日后回忆说。

在一段寄给玛丽莲父母的视频中,自称是穆赫塔尔的蓄须男子用瑞典语说:“你们就忘了这个小姑娘吧,她永远不会回去了。”但穆赫塔尔在2015年年底的一场俄罗斯空袭中遇难。今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莲用手机联系上了自己的母亲,掌握女儿信息的母亲立刻联系了瑞典政府,瑞典政府委托库尔德武装前去解救玛丽莲。终于,玛丽莲和她刚出生的儿子一起被成功救出,毫发无伤地逃离了IS控制区。(文|吴呈杰)

一个要尝遍全球麦当劳的软件工程师

“人们喜欢看我写的这些,而且我也没有因此发胖”

麦当劳在全球安营扎寨,作为忠实粉丝的詹姆斯·麦高恩(James McGowan)也要在世界各地的麦当劳餐厅留下他的足迹。从2005年至今的11年间,他穿越53个国家,先后品尝了300多种麦当劳旗下的产品。“日本的巧克力薯条:酱包能同时挤出黑白两种巧克力酱,口味挺特别”,“香港的夏威夷堡:面包难吃,美乃滋太多,以为加了片凤梨,就是夏威夷风味了么( ̄︿ ̄)”,“马来西亚的荔枝派:盛产水果,但也不要随便做成派啊,荔枝太甜了!而且一股人造的甜味……”诸如此类的赞扬和吐槽都收录于他的博客“环球麦当劳”(Traveling McD's)中,同时还附有相应的星级评分,俨然一份诚意十足的M记点餐攻略。

28岁的詹姆斯是加拿大的一名软件工程师。2011年10月,詹姆斯开通了他的博客“环球麦当劳”,开始将他6年前就开始进行的这项活动的经验与网友们分享。此后,他又陆续踏足俄罗斯、马来西亚、塔西提岛、希腊和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麦当劳餐厅。甚至有泰国的粉丝特意给他寄去当地麦当劳的产品供他品尝并作出点评。

“环球麦当劳”中的食物点评详细且图文并茂,詹姆斯会具体地标注每款产品的配方和卡路里数等信息。目前,他的博客已拥有200多万粉丝。虽然博客的高人气让詹姆斯有一些收入,但这对于他的环球之旅的费用仅是杯水车薪,旅游时他会选择最节省成本的飞行路线,出差时他会规划时间以便能够在距离机场最近的麦当劳用餐。“我喜欢在网上分享东西。人们喜欢看我写的这些,而且我也没有因此发胖。”面对众人对他此举的疑惑,詹姆斯如此回应。阿曼、蒙古、卡塔尔和越南的麦当劳餐厅是他接下来的新目标。”(文|刘雅文)

一个为小镇居民写了20年讣告的作家

好的人生里最重要的是我们去世后会想念我们的人

从海瑟·兰德(Heather Lende)家书房桌子前的窗口望出去,眼前是Takshanuk山脉和宁静的深色河流,这个名叫海恩斯的小镇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被高山、海洋以及盛产鱼类的湖泊、河流围绕着,小镇居民只有大约2500人,大多是渔民、商人或者政府雇员,他们彼此熟识,全镇的信箱都在同一间屋子里。1996年,一次偶然的邀请让海瑟有了一份第二职业—为镇上的居民写讣告,她至今已经写了20年。

这段经历开始于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太太的临终遗言。镇上有一家报纸会为每位去世的居民刊发讣告,老太太不喜欢这家报纸唯一的讣告记者干巴巴的文风,坚决表示不许这位记者写她的讣告。编辑找到了海瑟:“你既然能写活人,那么你也许也可以写写去世的人。”海瑟同意了。

每次撰写讣告前,海瑟会先去拜访逝者的家人、朋友,聊聊逝者生前的故事。当他们开始回忆,琐碎生活中的细节就源源不断地出现了,他们回忆逝者生前养过的一条狗的名字,滑雪或冲浪时的样子,获得某个奖牌的年份……这些细节在写作中并不总是需要,但是海瑟不会打断他们,即使在交谈的前20分钟她就获得了全部需要的素材,她也会继续倾听,和他们一起喝咖啡,看找出来的老照片,看着他们流泪。这不像一次为撰写讣告做准备的目的明确的采访,她甚至觉得,“帮助他们倾诉悲伤”比写出讣告更加重要。

当她回到家开始写作,亲友们循环往复讲了2个小时的去世过程往往只用一句话概括,剩下的篇幅她会留给逝者有过的“一段好的人生”。

来找海瑟写讣告的通常都是逝者的亲人,只有一次例外。一位叫雷妮的女人登门拜访,请海瑟为自己撰写讣告。这时雷妮已经确诊乳腺癌且时日不多,她为海瑟列好了采访名单,甚至交代了诸如列出自己孩子的名字时要不要加上中间名这样的细节。整个家庭中,雷妮是唯一为她的死亡做好准备的人,家人们失去理智的反应让雷妮无法平静地交代后事。海瑟的疏离身份让她成了雷妮唯一可以坦然交流的对象,对此雷妮心怀感激:“你是唯一在此刻理解我的人,我并不是放弃生命,就是这样。没有人可以永远活着,我的时候到了。”

海瑟在采访时有时也会碰到困难,有的逝者,虽然大家都认识他,但没人在他生前与之深交,因此他们全都说不出他的故事,讣告只好用毫无感情色彩的生平事迹填充。她至今已经写了400多篇讣告,撰写这么多讣告,她常被人们问起是什么决定了一个 “好的人生”。海瑟将此归结为“关系”—她指的是那些“当我们去世,会想念我们”的人。(文|孙穆田)

一个创造幻想空间的树屋建筑大师

消解人与自然的边界

每个人的童年或许都会憧憬一个小小的秘密空间,比如掩映在葱茏树木间的小树屋。小林崇就是梦想的缔造者,他是著名的树屋建筑大师,被誉为“日本树屋第一人”,如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建造了120座树屋。

小林崇1957年出生于日本静冈。37岁之前,他还只是东京一名每天挤地铁上下班的电视人。但他总怀念故乡伊豆的山与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世界树屋第一人”彼得·纳尔逊(Peter Nelson),从此迷上了树屋——在他看来,这是“消解人与自然的边界”最适合的媒介,于是他自学木匠和建筑设计,开始了他的树屋建造生涯。

2005年,小林崇成立了自己的树屋工作室。虽然建造的是树屋,但小林崇在设计和建造时尽量避免对树木的伤害。在设计时他就考虑到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生长趋势,在建造时则细心呵护树木的每一条根茎,并且使用能让树木更好呼吸的水性漆。小林崇建造的树屋样式各异,但在小林崇的概念里,它们的内核都是共同的——“感恩自然的幻想空间”。他设计树屋的初衷是让使用者摆脱繁杂的日常生活,过滤饱和城市空间中的嘈杂信息,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平衡。有些树屋具有特殊的用途,例如Solaputi儿童营就是一个针对患有严重晚期疾病儿童的项目。小林崇在树屋上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玩耍的户外空间,并且通行便利,担架和轮椅都能进出。

在所有的作品中,最符合小林崇理想的树屋是2007年他应日本一家电视台的邀请为一个艺人实现“从树屋里看世界遗迹”的梦想而建造的一个。这间26米高的树屋建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内,“人们通常会在听到鸟叫声时抬起头,但在这间树屋里,鸟叫声来自脚下”——现在这个树屋成了恋人们约会用的地方。(文|吴呈杰)

一个展示网络病毒的“美术馆”

拔除獠牙的病毒也有美的一面

对我们每个电脑用户来说,中病毒绝非一个愉快的体验,在30年前就更是如此了。但在网络安全专家米克·海波宁(Mikko Hyppönen)和技术档案管理人杰森·斯科特(Jason Scott)的“恶意软件美术馆(The Malware Museum)”项目中,这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席卷网络的各种病毒却展现了它的另一面。有的只是黑色背景上的一些你看不懂却似曾相识的代码,有的却像专门制作的精美的Flash——心形图案,彩虹,绿叶……

当然,这并不是一家真的美术馆,而是“因特网档案”(The Internet Archive)中的一个新项目。“美术馆”的所有病毒都可以在“因特网档案”中看到。“因特网档案”是一个相当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网络项目,专门对互联网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

海波宁学习和收集网络病毒已逾20年,他将恶意病毒“拔除獠牙”并赋予其观赏价值。他的方法是,重新改写恶意部分为“不执行”——即除去病毒的致毒部分,仅留下美学和信息价值。除了病毒本身,“美术馆”还为网友展示了关于病毒历史的视频,甚至你还可以看到海波宁自己写的相关论文。目前,他们正考虑上传近些年的新病毒,病毒库将越来越丰富,而这一项目也将在“因特网档案”中永久展出。(文|刘雅文)

一群T台上的“不老模特”

年龄不是时尚的障碍

11位年逾五旬的模特出现在刚刚过去的伦敦时装周T台上,她们身着精心裁制的衣裙,踏着优雅的猫步,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尽管她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60岁。

被誉为“不老超模”的玛丽·海尔文(Marie Helvin)是这场秀的开场模特。海尔文着一袭黑色无袖连衣裤,日美混血的她拥有迷人的小麦色肌肤、棕色眼睛和纤细的身材。单看她的外表,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她如今已经63岁了。花甲之年的海尔文依然是时尚圈的宠儿,她15岁就成了职业模特,曾是Vogue杂志的封面女郎,也是许多国际知名摄影师的灵感缪斯。60岁那年,她穿上被认为是“年轻女孩的专利”的比基尼,为时尚杂志拍摄了封面。在被问及为何会如此充满自信时,海尔文说:“我从不相信一个人的年龄可以定义这个人的美丽。”

这场秀的压轴是出生于1928年的英国超模达芙妮·塞尔菲(Daphne Selfe),她是整场秀中年纪最大的模特,同时也是全英国年纪最大的模特。88岁的塞尔菲拥有雕塑般棱角分明的脸庞,身着深灰色和白色拼接的宽松套装亮相。尽管一头秀发早已雪白,优雅却不减丝毫。塞尔菲曾以70岁的高龄出现在Vogue等时尚杂志的封面上,并为Olay、Dolce & Gabbana、Gap等品牌走秀和拍摄广告。从21岁入行至今,她已经走了67年的T台,听她讲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像在听时装和模特业的发展史。

本次时装周的主办方英国在线零售商JD Williams的发言人埃德·沃特 森(Ed Watson)说:“年龄不是时尚的障碍,我们要通过这些美丽动人的50+模特打破旧观念。”一家英国网站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年逾五旬的英国女性对自己的外表“非常不自信”,她们普遍认为,即使再怎么精心装扮也无法阻止岁月无情的侵蚀。但这些“不老模特”让人相信永恒之美确有其事。

参加这场秀的有职业模特,也有步入老年后活出自我、成为时尚达人的普通英国老太。她们的美丽并不能归因于岁月的宽容,海尔文也“像每个女人一样感受到岁月不饶人的残酷”,但严格的自我管理、精心的衣饰搭配以及达观的心理状态让她重新阐释了“变老”的含义——老去可以是一种因岁月洗练而越发出众的优雅。

“不是像20多岁的女人才叫美女,在我的这个年纪,仍能保持姣好容颜,以及有着最好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海尔文说,而这也是她对于美的看法。一位英国网友评论道:“她们所做的并不是想让自己60岁看起来像30岁,而是对岁月所赠的一切东西都当做礼物一样欣然接受。她们让我觉得,保持年轻的最大秘诀,就是不去刻意追求年轻。”

(文|李丹)

一个在监狱里进行的拯救流浪狗计划

“它给了我一个治愈心灵、重建信仰的机会”

新项圈(New Leash)计划是全球范围内的拯救流浪狗项目,现在,这一项目开展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安全监狱里。流浪狗被带进监狱,服刑的囚犯成了它们的训练师。专业训狗师和志愿者会不定期地到监狱指导囚犯,比如如何规划训练时间,如何避免它们令人讨厌的狂吠,以及如何用零食和玩耍激励它们做出正确的表现。

囚犯会将流浪狗带到食堂、礼堂、运动场等各种地方,很多时候会和它们待整整一天。通过为期12周的训练,这些流浪狗在通过美国养犬俱乐部的“犬界好公民”测试后,将被社会人士收养。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囚犯们会继续与领养家庭交流,分享训狗的经验和故事,他们希望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流浪狗们能够继续被关爱。

这个项目带给囚犯们的收获远不止一项训犬的技能。一位囚犯说,狗教会了他宽容、耐心、关爱自己和他人。另一位囚犯说:这个计划改变了他的人生:“它给了我一个治愈心灵、重建信仰的机会。它让我意识到我还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还可以回报社会。我可以和亲密的兄弟—狗一起努力地训练,这个计划的一点一滴都是我的骄傲。”(文|王紫贤)

一个编写维基百科词条的女权主义者

“把在骚扰中受到的挫败感统统转换成生产力”

女权主义者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埃米莉·坦普尔-伍德(Emily Temple-Wood)的选择是在维基百科的阵地上插满女科学家的旗帜。

21岁的埃米莉是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这一想法源自一次偶然的经历。几年前,她参加了一个在伦敦举办的纪念阿达·洛芙莱斯纪念日的活动,这是一个专门为从事科技工作的杰出女性所创立的民间节日。在现场,几位英国皇家学会的女科学家给埃米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她掏出手机查她们的资料时却惊讶地发现,她们中没有任何一位出现在维基百科上。她意识到维基百科对女科学家的介绍比男科学家少得多,“在科学领域存在着很大的性别偏见”。这可气坏了埃米莉,回到学校之后,她在宿舍的走廊里待到凌晨2点,写了第一篇女科学家的维基词条。

1个月后,埃米莉与同伴联合成立了“维基女科学家项目”(WikiProject Women Scientists),并且招募了76名志愿者,共同编写、扩充女科学家的维基百科词条,英国皇家学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女科学家的资料信息。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埃米莉已经为376位女科学家创建了维基百科词条。但她也因此受到一些网友的邮件骚扰。“别管什么女科学家了,和我出去玩吧,美女。”“你应该是靠身体才得到目前的一切吧?”她不时会收到这类的邮件,其中不乏各种不堪入目的语言,当她不作回复时,他们还会继续狂飙脏话。不过,埃米莉回击的方式有些特别。“我就是把在骚扰中受到的挫败感统统转换成生产力。”她默默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收到一封骚扰邮件,就在维基百科的词条中多添加一位女科学家的名字——他们的骚扰和性别歧视越多,她就写得越多,她要让人们知道女性的力量。(文|王紫贤 牛一雯)

猜你喜欢
讣告玛丽莲树屋
讣告
讣告
树屋之间,盒里盒外
讣告
漂亮的还击
漂亮的还击
如果女友是本书
如果女友是本书
讣告
神奇树屋等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