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华
错别字是小学生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在高年级书写作业增加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问题的普遍存在会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如何解决学生错别字问题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第三学段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分析
(一)课标和教材:识字量大难掌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然而,在第一、二学段就应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80%左右。学生每一课平均要求书写将近10个生字,认识的字也有十来个,每天要认识这么多的新朋友,学生掌握起来自然有些难,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很容易混淆,“回生率”自然很高。进入中年级后,开始进行习作,这就需要大量汉字的输出,错别字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了。
(二)教师角度:重心转移轻识字
进入第三学段,教学的重心由低年级的识字转移到阅读和写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轻视甚至忽略识字教学,觉得学生具有识字能力,无须细细备课生字教学这一内容,只是让学生课前预习一下,课堂上读一读,课后抄一抄,然后听写一下,出现错的,再抄一抄,生字教学就算了事。实际上学生对于字体上非常细微的地方不会注意,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点拨,他们往往会忽略。
(三)学生角度
1.知觉水平不高
虽然已是高年级的学生,但学生的知觉准确性仍不高,分化水平也低。他们在识记过程中,往往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的细微部分观察不到位,不细致。例如:把愚蠢的“蠢”字的春字头里面的日字丢掉了,或者是写成了三个虫;演绎的“绎”右上角的“又”写成撇、撇折、捺。有的字容易多一笔:垂头丧气的“丧”字往往多一撇,展示的“展”多一撇,融化的“融”字里面一横写成两横;有的字容易少一笔:盗贼的“贼”少一撇,机械的“械”字少一竖;有的还容易混淆,“滴”字里面的“十口”变成“八口”等。
2.生字理解随意性
到了高年级,学生自以为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想当然以为这生字就是这意思,用意思定它的偏旁、部首。如一生以为“初”字跟衣服攀不上亲,就认为是示字旁;一生说自己之所以把“鼎”字中的“目”写成“日”,是因为鼎盛时节是正当茂盛,正如中午的太阳,与太阳搭边,“日”当头是自然的,殊不知它是一个象形字。
3.生字迁移负影响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迁移法,收效不错。但也会造成识字的负影响。如一生说自己把“凯”字的“几”写成反文旁,因为三年级的时候教师特强调此偏旁,这偏旁要记的字也多;勇敢的“敢”字反文旁又写成又字旁……还有一种受词组的负迁移,学生往往把两个不同偏旁的字写成同一偏旁,如“锻炼”,有的会把“锻”字写成火字旁,或者把“炼”字写成金字旁。
4.检查习惯没养成
很多时候,我们圈出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让他订正,三下五除二,写得完全正确。问其为什么写成缺胳膊少腿,不成字样,他们总是不好意思地说,写得太快,没有仔细检查。可见,好多生字的出错,并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做作业时马马虎虎,遇到不会写的字,胡乱写一个代替,做完作业后万事大吉,根本没有检查的习惯。
(四)社会环境:广告网络语的不规范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只要细细观察,电视上的广告语,网络用语,大街上的广告牌、标语牌等滥用词语的现象也很严重:有的用谐音改成成语,有的故意而为之,有的是写得不规范。于是,大量的错别字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久而久之,给汉字储备量相当有限的小学生带来了误导。
二、解决错别字产生的有效对策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减少错别字的产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三部曲的对策,成效比较明显。
(一)巧中求实,字字精准
1.切入难字,课中听写
教师经常想当然地确定所谓的“难字”,但可能并不切合学生实际。于是,笔者让学生在预习时,写出本课已掌握的字以及觉得难写的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所学的生字进行识记、辨别、分析,提高了分辨力;同时,也让笔者在接下来的生字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生字学习的效果。
在这基础上,每节课结束之前,笔者总会留5分钟左右时间,对本课较难的字进行听写,让学生互相批改,如果有错,就请学生上台书写,并讲解原因。在这种互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2.正面引导,强化效应
批改作业时,笔者发现有十来个学生把吟诵的“吟”右边的“今”写成“令”。讲评时,笔者郑重其事地板书了一个错字并告诫学生这是错的,右边是“今”而不是“令”。结果,下回出错的人数反而更多。
在识字教学中,要强化正确书写的第一印象。笔者经常借助色彩突出汉字容易混淆、难写的地方,以有效地强化正确书写的第一印象。比如“吟”,向学生强调右边是“今”字,并用红粉笔标出;又如 “涩”字,先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左右结构,再认清左边是“三点水”,用蓝粉笔写好“三点水”,接着看清右边分上下结构,上面是”刃”,这一点用红色粉笔强调,下面是“止”,用黄色粉笔写。不同的色彩易引起学生的记忆,强化第一印象。
3.抓住错字,明白其义
能发现错误,学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及时抓住错字,通过词典查找,明白其义,学生往往印象深刻,以后的练习中也不再写错此字,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结束后,一生兴致勃勃地过来问我,“目不暇接”的“暇”应该是目字旁,因为它的意思是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规律,跟眼睛有关的,应该是目字旁。是不是课本上印错了?笔者先是一愣,随即计上心来。一上课笔者就抛出这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拿出词典,查目字旁,在查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目字旁根本没有此字。笔者又顺势让学生找到“暇”字,明白意思,原来是“闲暇、空闲”的意思,是跟时间有关,与眼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4.演示课件,突出结构
多媒体课件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效果深深吸引着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识字和纠正错别字。如《灯光》一课中有一个生词——璀璨,这两个字都比较难写,尤其是“璨”字,笔画繁多,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写错。于是,课堂上,笔者就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让“璨”字中的各个部件有序地一一呈现。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大脑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记清楚了这个字的书写笔画,也牢牢地记住了字形,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有效预防错别字的发生。
5.追根究源,辨清字形
因为汉字的简化,在外形上都发生了“巨变”。学生由于不了解它的本意,经常写错。如“初”字,学生经常写成示字旁,就是因为不了解它的本义,“初”字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裁剪布料,是做衣服的开始,本意是“开始”之义,这样,学生明白这个字与“衣服”有关,就不会把部首写成示字旁。
所以,无论多复杂的字,追根究源,让学生明白这个字中每个部件的意思,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
(二)趣中运用,降低错率
面对错别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错误的价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探求新知,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1.错字集中营,温故而知新
开学初,笔者让学生准备一本记录错字的本子,将自己每次作业中写错的字集中起来,并做到四步走:“一析”,把错别字进行分析、思考,究其原因;“二用”,改正错误,通过组词、造句、积累等方法增强记忆;“三翻”,隔三岔五翻看一次,提醒自己不要写错;“四复”,学习完一组课文后,对本组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进行比较、记忆,然后通过听写、默写来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错字集中营,学生不断纠正错字,做到温故而知新。
2.趣做练习题,突破重难点
如今在练习检测中,以往很常见的“读拼音写词语”不多,而代替它的是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所以,可以针对学生中出现比较集中的错别字编一些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如:“历、厉、励、砺”容易混淆,张冠李戴现象比较严重。于是,笔者进行了三步教学。
(1)辨析
让学生对照字典说说四个“lì”字的字义区别。学生总结出:当表示“经过”的意思时,通常用“历”字;当表示“严肃、过甚、很”的意思时,用“厉”;当表示“劝勉、奋勉”时,用“励”;当表示“磨”的意思时,用“砺”。
(2)练习
我的爸爸十分严( ),尤其对我的学习( )来要求很高,但当我遇到挫折时,他总是安慰我,要像梅花一样,经得起风欺雪压的磨( );有时,我取得好成绩,也会得到他的鼓( )。
(3)巩固
①历——历史、历来、经历、日历
②厉——严厉、厉害、再接再厉、正言厉色
③励——鼓励、奖励、励志、勉励
④砺——磨砺
这样,通过理解字义,对它们的运用就有规律可循,再读词语,巩固一下,这几个字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汉字巧变身”。(请你为“肖”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胜利的( )息 陡( )的悬崖 满地的木( )
俊( )的姑娘 香甜的元( ) 畅( )的商品
( )好的铅笔 弥漫的( )烟 ( )遥的生活 在练习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出现的错别字。
如:请恢复成语原貌。
(1)某摩托车广告语:骑乐无穷( )
(2)某酒类广告语:有口皆杯 ( )
(3)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一明惊人( )
这些饶有趣味的练习题,既大大降低了学生错别字的产生,又提高了学生对字的敏锐性。
3.开展活动课,激发主动性
许多错别字,即使教师帮助纠正多次,学生也仍然会写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适时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主动性,错别字就“无处可逃”了。如“火眼金睛纠错活动”“啄木鸟大赛”“飕风扫雷行动”等,对学生的作业本、作文簿进行大搜索。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既有效避免写错别字,又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还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街上的商店、车站等调查用字的情况,开展纠错活动,不仅抵制社会不规范用字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还净化了语言环境,又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到正确使用汉字的重要性。
(三)妙中施情,养成习惯
有次批改作业时,发现十几个学生把月季花的“季”写成“秀”字。第二天,我跟学生说昨晚老师在改作业时,听到月季花哭了,学生一个个莫名其妙,后让他们打开本子,问是否听到,学生这才恍然大悟。随后,让他们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写得情深意长:《月季花哭了》《对不起,月季花》《都是马虎惹的祸》等。经过这么一写,学生不再把“季”字写错了。我觉得此办法挺好的,就在本班进行了写道歉信活动:只要写了错别字,就主动写道歉信,还必须使用词典写道歉信。
自从写道歉信后,学生的改错意识明显提高了,以前,做完作业不检查的,写字笔画不清楚的,模模糊糊不知对与错的,为了少写道歉信,都收敛起来,不敢马虎。认真检查,主动改错,勤查字典的习惯在慢慢地养成。当然,通过此活动,学生真情流露,知道汉字都是一个个小精灵,我们不能随意更改,不能给它们多点少撇,不能给它们缺胳膊少腿,要不,它们也会伤心地流泪。
错别字,虽是“疑难杂症”,但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去思考、去探索,就会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把学生的错别字扼杀在萌芽状态,消失于教学的无痕之中。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校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