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梅
初中物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物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但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力学这一部分的时候还突出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较低,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充满了兴趣和信心,学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发愁、打怵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产生.
1相关教育理论对物理力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发展理论主张,新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不能看做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利于学生所学新老知识之间联系的构造,不利于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增进学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被课堂热烈的氛围所迷惑,要切实观察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思考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
个性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能够包容他们意外导致的错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竞争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不断向前的奋斗意识,对于学生的不足,如实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改正的机会,获得二次发展.
构建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要以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为目标,决不是单单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之间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应用教育理论,尤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教得法”、学生“学得法”,从而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
2.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准备策略
在组织教学的初期,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了解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学的物理知识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会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兴趣基础;另一方面,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健全,大多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原理时遇到多重困境.例如浮力、機械效率、压强等知识的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力和运动、浮力、压强和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喝饮料、医生用针头抽取药水等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这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同时,利用物理课本上的“信息窗”、“迷你实验室”、“加油站”等小专题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引入策略
一趟完整的好课,课堂的引入部分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引入有利于接下来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习情景的完整构建.
2.2.1情景问题引入
通过一些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力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压强》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教学内容:大家都经历过下雪的冬天,人一旦踩在雪中学生就会陷入雪里,使人们行动不便,但是滑雪运动员穿上滑雪板后不但没有陷入雪中,还能够灵活地快速滑行,这是为什么呢?用手按压铅笔的两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体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JP3]生注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面积的联系,进而为学习压强打下基础.
2.2.2趣味故事引入
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相传亥尼洛国王命令工匠做了一顶皇冠,但是他怀疑工匠偷偷用别的材料换了他的黄金,于是就命令阿基米德去调查此事,并限期1个月,否则就处置他,阿基米德回去后每天都捧着皇冠观察,但是一直想不出办法.有一天,他进入木桶中洗澡,进入木桶的一瞬间他发现木桶中的水被溢了出来,他灵光一现,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之后他运用这一办法成功验证了这顶皇冠的真实性,那么同学们知道,阿基米德想到了什么办法吗?学过本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2.3回顾旧知引入
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一章节中,通过先复习机械工和做工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有两个工人要将施工用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三楼,楼层的高度是一样的,但是两个人所用的时间不同,那他们两个人所做的功一样吗?
2.2.4参与体验引入
例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将生活中常用的纯净水桶压扁,感觉这个过程的不易,然后参与利用抽气机抽气,可以明显的看到大气压将水桶压扁.学生既参与了教学,又提高了兴趣,效果颇佳.
2.2.5数值比较引入
在进行《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组数值,思考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如A.F=50 N,s=1 m;B.F=100 N,s=4 m.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压强公式.
2.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中的内容编排策略
2.3.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完物理定理和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体验,浸入液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水的多少有关,来验证所学的阿基米德原理.对于碰上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来弥补无法做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的物品为水银,具有毒性,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
2.3.2通过打比方举例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学习液体压强的知识的时候,学生会问液体内部的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同一深度的液体压强各个方向是否都相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就像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班级,我们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是自由平等的,这就是说明在同一深度压强是相同的.
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应用案例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为例,就教学过程及知识内容应用进行教学策略分析.
3.1以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上学的路上骑着自行车,我们用力去蹬自行车,车子就会往前跑,当我们不去蹬车子的时候,车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冬天来了,我们会在冰面上玩滑冰,為什么我们通过跑动,停止后得过一段时间才能静止?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情景问题策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3.2回顾旧知策略,通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入手,应用知识、发展知识、探索新知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撤去力后物体还要继续往前运动?为什么物体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引出问题:运动物体与摩擦力的关系.
3.3参与体验策略,在实验操控中发展能力,掌握物理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怎样才能够让一个物体产生运动?怎样才能够使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相同?怎样能够改变物体的摩擦力?利用小车的实验来探索答案.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现象,是否当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就走得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3.4趣味故事策略,透过历史故事体味发现物理真知的艰难和乐趣
回顾历史名人,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相关事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5数值比较策略,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数值,合理推理总结物理知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结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方面,物体的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只要没有力的参与,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静止的物体也会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另一方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讨论:物体都有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特性,当你试图去改变它的状态的时候就会被抵抗,这种抵抗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实例来列举并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引出去惯性的定义.接下来教师列举实例,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例如把一块冰抛向冰面,使冰块在摩擦力忽略不计的冰面上匀速滑行,问现在冰块是否受向前的作用力?
3.6参与体验策略
拓展应用:播放视频.两个工人一起将一堆沙子装到车上.问:为什么工人可以将沙子扬起来?继续视频演示:一辆汽车拉着一个小木箱,汽车突然急刹车,小木箱向前翻滚了几下才停下来.问:为什么停车后,车上的箱子还要往前翻滚?并让学生列举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探讨完成后继续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人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中跳起来为什么还是落在原地?开车的司机为什么都要系安全带?让学生思考回答.
就本案例而言,教学中应用了符合教育原理的策略,使得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又渗透了物理方法的教育,还在保持学习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有一定的强化,这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一方面使得知识和技能的达成不再游离于学生实际,而是建立在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基础上的生态发展,促进教学梯度生成,难度下降,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