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存
仔细对2015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进行梳理,就会发现,“架空分析”题仍然占据着相当的分量。说句实在话,这种考查方式很不规范、很不科学,也很不适合中考。但仍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作为一线师生,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被动地去面对和接受。现结合2015年中考题(含参考答案),就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及如何解答,做一番梳理归纳。
一、考查方式扫描
具体说来,“架空分析”题虽然外在形式五花八门,但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直接阅读感受式
这种考查方式是,让考生直接回答出阅读一整这本书的感受(或感想、感悟、体会、影响等),开放性、个性化是其特色,也是最为典型的架空分析题,考生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发散回答。请看中考题(因为太多,只举几例,下同):
1.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甘肃省兰州市中考题)
此题比较难以回答,说句实在话,多数考生并没有兴趣去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好在有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入教材,考生可以结合这三篇的阅读感受来回答。这样不至于跑题,也可以避免假大空的套话。
(参考示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温馨和理性。)
2.阅读名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会被生动的各色人物形象所吸引,如 虎妞;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我们除了感叹凡尔纳小说的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外,更对作者的社会正义感和 精神肃然起敬。
(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此题和上一题完全一样,只是外在形态变化了一下,命题者自己主动“架空分析”,考生变成了被动接受,因而难度大为降低,考生只要熟悉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快就能够回答出。
(参考答案: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崇高的)人道主义)
(二)高度浓缩叙议式
这种考查方式是,让考生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将名著概括出来。特点是叙议结合,但有骨无肉,容易乱点鸳鸯谱,胡乱联系。请看中考题:
1.按要求答题。
我市“阳光读写推介会”后,学校开展“名著推荐墙”活动,要求同学们将所读名著浓缩为一句话,推荐给其他同学。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中选择一部,仿照示例,完成推荐。
示例:《水浒》——梁山好汉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显英雄本色。
备选名著:《骆驼祥子》《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
(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题)
此题有“示例”这一支架来支撑,目的是不至于让考生无从下手。当然,“示例”本身内容就有问题(好多梁山人物滥杀无辜等)。解答时,要明确“示例”的浓缩特点(前叙后议),做到叙要高度浓缩,议要画龙点睛,不要啰里啰唆。因为有些地市有字数限制的要求。
(参考示例:《骆驼祥子》——祥子三起三落,体强命苦,演绎昔日事。《名人传》——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顽强拼搏,奏响生命赞歌。《钢铁是怎样炼成》——保尔不畏艰难,意志坚定,成就人生传奇。《格列佛游记》——格列佛航海探险游历奇异国,机敏博学,造就奇闻妙谈。)
2.以下是某同学读《西游记》时所做的笔记片段,请你阅读后完成⑴-⑵题。
【甲】石猴为学长生之道,漂洋过海,历尽千辛,寻访十余年才遇到菩提祖师,学到真本领。他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乙】菩提祖师教会了悟空七十二变化和筋头云,他是位好老师;唐僧虽然没教个悟空什么本事,但他指引悟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最后成了佛,他也是位好老师;如来佛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让悟空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明白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他也是位好老师。我发现,身边的老师也各有特点,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⑴读书爱思考就会有很多收获。从【甲】【乙】两个片段来看,该同学的收获是什么?
⑵你在读我国的古典名著时,脑海中也定然闪过思想的火花,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题)
此题的(甲)(乙)两段阅读材料本身就是典型的“架空分析”,都属于议论性文字。第(1)小题是架空中的架空,命题者利用叙议结合的阅读材料,引导考生进行梳理,从中发现道理,并归纳出来。解答时,要梳理出两段文字材料的共同之处与差异所在,然后做出回答。第(2)小题是命题者利用架空骨架,引导考生去迁移分析,考生要针对人物、情节、环境等谈出自己的认识,但不能随意胡乱联系。
(参考答案:(1)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2)示例1: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示例2:黛玉教香菱做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
(三)思辨选择评价式
这种考查方式是,让考生评论名著中人物的是非功过,特点是观点加例子,思辨能力要强,分析要深入细致,不能肤浅,具有开放性。请看下面的中考题:
1.有人说,苦难能锻炼一个人;也有人说,苦难能毁灭一个人。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你从以下备选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并结合他的相关故事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阿廖沙(《童年》) 杜小康(《草房子》) 祥子(《骆驼祥子》)
(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
此题的特点是命题者给出了两种观点,让考生选择其一,然后举例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解答时,尽量选则自己熟悉的事例来分析,做到精练、简洁、明了,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自相矛盾,两种观点都认可,并做出分析,这是不恰当的。
(参考示例1:我认为苦难能锻炼一个人,阿廖沙原本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经历了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外祖父破产后,他捡破烂养家糊口,迅速成长。示例2:我认为苦难能锻炼一个人,杜小康原本家境富裕,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他放鸭、卖小商品贴补家用,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示例3:我认为苦难能毁灭一个人,骆驼祥子原本是一个憨厚老实、麻木狡猾、好占便宜、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有人认为《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没有人情味,你认同吗?请结合原著阐述理由。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此题和上题相似,但该题以疑问的方式给出了观点,先让考生做出判断,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事例进行分析。这是在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的看法,答案是开放型的,无论是认同与否,都要说明充分的理由,且与观点保持一致性。
(参考答案:示例1:我不认同。罗彻斯特几次险些被疯癫的妻子害死,但在庄园失火时依然去搭救她,可见他是有人情味的。示例2:我不认同。罗彻斯特把孤儿阿黛尔从法国带回自己的庄园,并给她聘请家庭教师,可见他是有人情味的。示例3:我认同。罗彻斯特秘密地将疯癫的妻子关起来,这种行为是没有人情味的。)
(四)以点带面延伸式
这种考查方式是,有名著阅读片断材料,不完全是“架空分析”,但要以点带面,向外延伸迁移,并且做到点面结合,再按照要求做出评述。请看下面的中考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上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
(2)“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
此题第(1)小题纯是文学常识的考查,技术含量不高。而第(2)小题则是典型的以点(桃园三结义)向外延伸,面向社会所有的人群如何交朋友。解答的关键是,“桃园三结义”是小圈子的“义”,对外并不“义”。我们现在必须突破这种小圈子的“义”,面向全社会。这才是核心所在。
(参考答案:(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示例:①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②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结兄弟情义的时候,也需要有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不能无原则,讲哥们,意气用事。)
2.下面是《水浒》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A)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麽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A)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A)被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A)右脚早起,扑嗵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公人慌了,望桥下便走。(A)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作两半个,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A)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後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捞起朴刀来,赶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下;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也搠几刀。
(1)文段中的A是 (人名),他大闹飞云浦的原因是 。
(2)《水浒》中有许多“打杀”的情节,如选段中的“大闹飞云浦”,另外还有“拳打镇关西”、“怒杀阎婆惜”等。请你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
(3)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忠”与“义”,而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则认为生命的意义是 。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题)
此题整体设置不错,但是过度向外延伸,使得难度陡然升级。第(1)小题主意考查文段故事情节前后的来龙去脉,属于精细阅读,考生如果对原著比较了解,很容易回答出来。第(2)小题的难度太大,超出了初中生的承受能力。因为考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水浒》“打杀”情节认识不深,分析不到位,只能勉强而为之。第(3)小题则又向外延伸了一步,虽然有点牵强,但综合性较强,也是初中生必读名著之一。
(参考答案:(1)武松,武松帮施恩打跑了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蒋门神心有不甘,设计杀害武松。(2)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水浒英雄多为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而“打杀”,是正义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他们以“打杀”来解决问题,有太冲动太鲁莽之嫌。(3)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二、解答要点指津
1.利用好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打好基本功底,以便灵活应对。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丰富。考生平时学习时,必须对这些内容熟烂于心,因为中考所考名著,大都是教材上做过介绍过的。更主意的是,要学会将教材内容激活,向课内外纵横延伸,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便于灵活应对考试。
2.利用好阅读名著中的“前言”或“导读提示”,把握名著的基本要点。平时在阅读名著内容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不要漏掉,因为它比教材上的介绍还详细完备,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名著的纲目结构、大致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书中不足之处。这些内容熟悉了,即使不阅读原著,也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3.利用好以往的中考试题,搭建好支架,方便快速答题,少走弯路。平时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中考题,进行梳理,仔细地研究,尤其是参考答案或示例,更要留意。这样既熟悉了内容知识,更明确了解题规律,并以此作为支架,对解答问题很有帮助。因为各地好多中考题,重复率很高,都是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
4.利用好平时观看的视频资料,快速激活,进入答题状态。大多数名著都已经拍成电影或电视、动画片,提供给适合不同群体观众观看。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看过其中的一些。其实,这也是名著知识储备库的一部分。考试时,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快速打开知识储备库的记忆闸门,及时呈现出来,方便使用。视频资料的优点是较长时间不遗忘,不足是视频经过改编后和原著差别太大,尤其是电影。
5.利用好平时的练笔训练,反复修改,做到语言精练、紧凑。说一千道一万,考生阅读量再大,知识储备再丰富,如果在平时不去激活训练,等到临时抱佛脚,是回答不好这类问题的。所以,考生应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特别是片断练习时,多联系一些对名著的阅读时的思考,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多练练笔,做到不生手,就能够足以应付中考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