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郑板桥,工诗词书画,尤善画竹。他有段著名的发人深省的画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展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眼中竹(看竹)——胸中竹(想竹)——手中竹(画竹)。”这段画论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宝贵的启示:文于情后,意在笔先。即大凡作文之前,先要有饱满的情感;落笔之前,先要有好的立意。“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画师观竹之后,胸中有股不可遏制的“勃勃”的创作激情。正如《文心雕龙·情彩》所言:“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我的小文《怀念祖母》正是深受浓厚情感驱动所作。
清明节快到了,怀念已故亲人的情感异常强烈。我脑际一遍遍闪过祖母、父亲与母亲的形象,回忆他们走过漫长而艰辛生活之路的点点滴滴。祖辈父辈的人生可用一个字概括:“苦”。真苦,苦不堪言!此时,我的情感升华到一个高度,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用文字讲述他们辛酸的故事,让今天的孩子了解过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应该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是,我计划写三篇小文,首写祖母。写什么呢?板桥大师在画论中展示一个绘画环节:胸中竹,即通常说的“构思”。“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作文如同绘画,落笔之前,必须立意,选材,布局。我在《怀念祖母》一文的“立意”与“选材”上颇下了功夫。祖母身上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纯朴、善良、好施、担当、奉献、任劳任怨等等。我反复思考,最后将文章立意锁定在“勤劳俭朴”上。
我耳闻目睹祖母的故事不胜枚举,动笔之前,围绕“立意”,我在记忆的“百度”中搜索素材,选定感人至深的“穿、吃、用”三件事,三件事以外感人的也不少,我都割爱。例如,她临终的日子,我刚从学校毕业回家,守候在她身边,那时正是天寒地冻,我一摸她盖的棉被,硬得如同一块铁板,我赶紧用我的被子换下她的被子。她醒了,大怒,口齿不清:“哎呀呀呀……”猛地蹬腿。20岁的我不明事理,觉得不可理喻。父亲说,她是怕死了弄脏被子。祖母生生死死为后人,我极为感动而伤心落泪。这个素材,我却没写进文章,我觉得与文章“立意”有一定距离。
小文写毕,我首发微信朋友圈,点赞点评者多得前所未有。我知道,文章的亮点在“吃”与“用”的两件事上。祖母用“焙鱼待客”与“节省火柴,用火绳生火”的故事,在今天的人看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仿佛原始人的生活,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这在祖母身上确确实实发生过。一位作家朋友看了我的小文,他说要借我小文中的素材为杂志写卷首语,我欣然同意。“文于情后,意在笔先”,是我从郑板桥画论中得到的教益,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新的启发,有新的超越,有更大的收获。
刘武德简介
刘武德,江西永新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吉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从事语文教学、教研近50年。发表教学论文及诗歌散文130多篇,计70余万字;出版6部教学专著,计90万字;主编吉安市地方教材《庐陵文化读本》(小学、初中、高中共I0本),计100万字;在省内外讲课(讲座)共500余节(场)。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