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和意义的本体世界

2016-09-10 07:22:44张汉坤
文学教育 2016年10期

张汉坤

内容摘要:“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的教学观,更直接、更切实、更有亲历性的揭示语文的本质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特征。

关键词:语言和意义 本体世界 内容与实践

对于语文,不是给予“它是什么”的定义,而是要探讨“它教学什么”、“怎样教学”的问题。在语文的学理范畴中,语言是基础,基本部分,它的表现形式;意义是深入、升华的部分,它的内核。学习、掌握语文,古人说:“涵泳乎其中”(左思语),我们以“行走”为喻,以心灵行走,就是充满智慧活力的行为、行动。这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目的与途径的整体世界,影响、制约,也反映了语文学科性质、 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拟以概述形式展示“语文世界”:第一层面,文字、文学、文化;第二层面,知识、能力、素养;第三层面,感情、智慧、人格;第四层面,生活,人生,生命。

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语文世界”是一个广大而深邃的多维教学空间:(1)以文字为工具、文学为范式、文化为背景的语文学理范畴维;(2)从知识转化到能力,进而提高素养的语文功能体系维;(3)注重感情,激发智慧,建立健全人格的语文审美价值维;(4)关注生活,揭示人生,探讨生命意义的语文终极目的维。

这四维之间互动链接,意义关联,形成层进关系。如“文化、素养、人格、生命”这个系列链上,人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才能有良好的素养,但素养高低关系到人格,而人格发展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得到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在这广大而纵深的“语言和意义”的世界,自主、能动地“行走”,不断地探究前进;而且这种文化的智慧的“行走”,使学生的学识与人生素养得到深入,提升。

可以看到,语文是充满张力,又保持和谐圆润的学科体系。要把握这“语言和意义”构成的体系形态,即语文性状特点,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语文认知角度看,它有可然性与实然性。语文质地密度大,弹性也大,其“语言” 是模糊的,其“意义”是潜在的。相对数学、物理等学科,阅读、写作不能具体地用公式计算和试验操作完成,缺乏“硬”的条件限制,一些情况下,被误认为“软”学习。语文有很大可能性的因素和空间,可以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体。如诗的意境,是主客体融合而实现的非现实的存在。阅读诗歌就要发挥想象力,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中创造的形象。语文教学要注重“可然性”的一面,通过“语言和意义”手段尽可能地发挥“实然性”的效果。

从语文本体角度看,它有迁移性与活力性。迁移,是教学的新理念,由于引导或外界因素影响,学生学习会向不同方向转变移动。当然,教学中要注意“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活力,就是在情景、感情、智慧等因素影响下,语文教学处于活跃的动态过程。古人主张行文“活法”,变化才有动态,活跃才有灵性。阅读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灵智,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语感,以理解、感悟激活文本意蕴。写作时激发情感,展开联想,想象,获得创构的表现力。

从语文建构的角度看,它有显现性与缄默性,法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称为显性知识。“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实际上“语言与意义”就是语文的显性知识,而行走和行走者(师生双方)体现为缄默知识。不言自喻,语文的显现性,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而缄默性,很深的影响着教育行为。例如在对话与讨论的互动教学中,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这样所学的知识在“对话”交流中活化了,主动地置疑、探究,分析解决了问题,并将自己生活体验置于学习内容之中,生成新的体验。这种突现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使显形知识和缄默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世界是一个自足自立的“言语和意义”的空间,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与精神的天地。语文要立足于课程教学,知、情、言、意,听、说、读、写,相互为一个整体。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在于以“语言和意义”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人们的生命活动的方式,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行走”,建设“语言和意义的世界”。

(作者單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平凉师范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