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意识

2016-09-10 07:22尚铭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道德青少年德育

尚铭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即主体的我,意识到客体我的诸多方面,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如肢体活动、思维情感,自己与他人关系,与环境社会的关系。但是自我意识不是自我,只是自我的一部分,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意识现象。自我意识概念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自我意识对人的个性、行为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意识的关注,不应只是心理学工作者的事,应当引起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组织,在论述二十一世纪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上,都将自我意识列入核心素养的范畴,这就说明了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一、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几个要素

健康的自我意识的特征表现为: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自我调控、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

自我不是自私,不是小我。它是一个中性的个体概念。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是心理成熟、完善的标志行为。对自我有正确的分析、认识,然后不断学习、调控、完善是个体形成健康心理、品德,完善自我所必须的条件;个体能够从自我认知、反思、听取他人评价,对照优秀榜样,最后形成对自己的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历程。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长处、短处。对外在的刺激,内在的矛盾,能够调控自我的反应和行为程度,防止自我失范、行为失据,是形成健康自我意识必备的因素;自我意识的功能是为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必定具有助于自我提升、有助于自我健康发展。这也是检验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结果。

要成就健康的自我意识,关键在于: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图式、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导向。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首要成分。它是自我感觉、自我图式、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综合,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结果,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而自我图式指:受经验影响,形成的一种成型的对自我的认知习惯和概括方式。“是一种关于自我的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来自于过去经验,引导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这种认知图式既影响着对别人的看法,也左右着对自我的看法。它告诉我们:自我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人的经验、实践对形成自我意识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客我达到主我的要求,便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自信满满。相反,如果客我没有达到主我的要求,便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责自怨。所以,自我体验常表现为自尊、自信、自豪、羞耻、成功感、失败感等。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情感表现,自信是对自我能力的情感表现。这种情感和态度会引导自我增强等其它自我意识方面的作用。

自我调控指“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的对象的人的高级活动。”它是通过自我判断、自我要求、自我平衡等机制来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主动的调节。通过判断,做出行动或是制动的决定,通过自我要求不断做出调整。

自我导向,是对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是确定自己应该达到的有关自我的标准和目标体系。自我导向是自我发展的方向,可以分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上述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我图式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工作方式;自我体验是重要动力因素;自我调控是一种控制机制;自我导向是一种发展指南。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不是自我,是自我的一部分。人格、自我、自我意识都是中性的描述性概念。具体到对一个人的具体的自我意识,可能显现出:有的属于健康的范畴,有的属于不健康的范畴。健康的人格,必定呈现出一个健康的自我,也必定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重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人类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在于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主观能动反映。自我意识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反思、评判,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自我和人格。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这种自我调节,自然会左右和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了人类理性的杰出能力,体现了理性的伟大。当然,自我意识的这种理性能力,是人脑的功能和实践经验结合的产物。

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其重要的一面就是:发展完善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把关注探索人的自我意识作为基础,显得很有必要。

2.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重要因素

自我意识,让人认识到了自己。确立了主体的我。所以,自我意识是形成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人是主体是教育的基本解释。培养人的健康的主体性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所以,重视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关注、培养,是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基础。

3.自我意识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主要动力

教育的最好作用,是引导人在正确的方向上自我发展,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项潜能的充分发展,完成人的最好的自我实现,即成人。

而人的自我发展,首要基础是了解自己的需要,感受需要的迫切。要为自我发展制订规划、寻找路径。要为自我发展确定目标。要评价和感受目标达成度,确定自我实现与否。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自我意识的操作、控制。是确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是自我意识判断自我实现的结果。所以,健康的自我意识促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赋予自我实现以积极的意义。

4.自我意识是道德内化的主要依靠

德育的目标是道德内化。要让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道德修养、个性品德。离不开自我意识在其间发挥的重要作用。道德知识,只有经过自我意识的评判,才能决定是否纳入个人认同范围;道德情感只有经过自我意识的感受,才可成为铭心刻的感动;道德意志只有经过自我意识的控制和坚持,才能得到坚守;道德行为也只有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要使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必须抓住自我意识这个关节点。

5.自我意识是认识社会形成社会角色的重要基础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帮助人从个体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自我意识是对自我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的交往从自己向他人乃至社会的扩大的过程。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定位人与人的关系、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合理承担自己社会角色的人,一定是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人,反之,人与社会的适应就会存在问题,给个人、给社会都会造成不和谐的困境。有人说,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己的和谐。而人与自己的和谐,靠的就是健康的自我意识。没有人与自己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保证。所以,自我意识关乎个人也关乎社会。

三、如何发挥学校在培养

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意识方面的作用

1.确立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健康自我意识方面的责任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飞跃期是婴儿期)。而此后的青年时期,又是自我意识的成形期。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时期,人的自我意识经过又一次的飞跃发展并趋于成形。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高峰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为其一生幸福,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础。对其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施加科学、健康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专业化、系统化的操作。这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完全包揽的教育内容。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学校,理应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当前,一些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而造成的许多人格不健全,过于自私;对他人、对社会认识的偏激;无视法律道德,思维与行为偏执等等个人问题,最终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要认真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制订相关的教育培养计划。把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意识,作为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全面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职。

2.认清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规律,有的放矢开展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学时期,包括初中(11~16岁)、高中(17~18岁)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初中学生,成人感的自主意识爆发。为了强调平等、尊重的成人体验。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关注同龄人的评价,关注自己的权力。独立甚至逆反心理随之而起。高中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概念: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确立,成为自我意识的困惑问题。作为学校教育,要深入把握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规律特点。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要把握规律,制订系统完整的教育计划。如确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教育目标,不同年龄段,根据成长发展规律,制订相应目标;根据各年龄段特点,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对于初中学生侧重以帮助学生认识逆反期的心理,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帮助他们理性认识自己的个人形象;认识同伴关系,引导他们确立人生榜样。高中阶段要侧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接纳,较好地确立自我同一感。引导他们思考生涯规划、潜质开发、自我效能,帮助形成自我引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发挥学校教育在培养健康自我意识上的优势,加大教育力度,营造良好交往环境

在培养青少年健康自我意识方面,学校既负有教育责任,又具备教育优势。首先,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拥有专业的优势和文化的优势。要发挥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其次,学校具有独特的交往环境。自我意识,虽然是一个面对个人自己的事,但是自我概念以及对自我认识图式的建立,都是需要认知参照和认知实践的。而学校提供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的学习生活是最好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家庭教育环境无法替代的。再则,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学习、实践活动等等除了发挥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功能,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心理发展历程。通过参与学校的学习活动、交往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从而推进自我发展。这是必要的进入社会前的心理预备期,必要的自我意识发展期。学校教育这种模式,已经历几百年的历史,这是人类好几代人进入现代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的共同孵化期。它的合理性、有效性已被历史所证明。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针对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主题,进行专门的探索,总结规律。进一步更精准地发挥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为此,学校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提高教育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提供指导。要注意营造学校良好的交往环境,弘扬正气、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

4.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并将其列入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德育要产生效果,首先要立足于人,立足于活生生的个体的人。长期以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一直是我们强调的道德原则之一。可能是因为这一原因,许多个体的、私人的因子,被我们打入冷宫,没有加以关注。造成的代价是: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个体,不接地气,没有针对性,缺乏实效。德育要立足活生生的个体,必须直面自我、个性、私我、小我。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面对真人,解决真问题,取得实效。自我意识是个人的思想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是认识的起点,也是建立道德观念的起点。中华传统文化探讨人的道德基础有孟子著名的“四端”说:“测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强调人的道德要根植于人的内心,来源于内心的情感体验,是强调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当代德育研究也公认:道德的关键在于内化。道德行为必须根植于内心的判断、评价、感受,最终形成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整合在自我意识之中。同样,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评价都无法脱离道德的社会标准。社会道德标准、是非标准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方面。所以,自我意识必然是包含社会道德的意识。个人的道德品行必须根植于个人意识。此外,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只有根植于人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形成。总之,不关注自我意识,就不会有真正的、可信的德育的发生。

因此,开展德育要以关注自我意识开始,把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这显得很重要。当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理性的要求、道德的规范、人性的需要,帮助年轻一代建立起健康的自我意识时,就是学校德育工作为个人影响及为社会和谐做出的最大贡献。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道德青少年德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