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荣
德育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对德育的认识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的领导力决定了教育效果。做有生命的德育,做美好德育是笔者追求的目标。伴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观也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关注学生生命的德育,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校长既是德育的“主心骨”,又是德育的践行者。
一、统领德育:校长责无旁贷
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德育远远不是几个活动、几项制度、几个评比所能替代的,它存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每个角落、每个人身上。校长的统领作用要做到“三个看清”“两个坚定”。
看清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的方向。“立德树人”的“德”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我国国民素养的关键,是体现个体生命意义的基础。德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培养,要通过渗透的方式开展,就如空气每时每刻滋养着生命。
看清自己。每个学校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对象呈现的生命状态也不同,因此,德育既承载着国家德育大纲的内容,又浸润着学校独特的校本文化和办学理念。学校属市属企业厂办校,2005年划归地方直属校,建校60余年。学校传承厚重的企业文化,提出“崇德尚美”办学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将美德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通过审美体验,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师生共同成为品德、行为皆美的人,实现使每一名学生成为心灵美、智慧美、健身美、艺术美的尚美少年的办学目标。历任校长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看清对象。每个生命都是奔着美好去的,对美的追求是德育的任务;每个生命都是完整的,整体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是德育的目标;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德育的出发点。校长要清晰地认识生命的原本面貌,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地引导德育主体开展工作。校长要把办学理念注入到学校规划中,渗透到每一次培训中,融入到每一次和教师、学生的交流中,慢慢地这些理念就会转化成教师的行为,惠及到教育环节之中,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品德塑造负责。
坚定传承优秀文化。德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德育的核心价值,又“履行”着德育的职责。每个学校都具有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优秀文化,这是长在骨子里的东西,需要校长坚定不移地继承并发展。这既是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发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学校地处琉璃河镇,古有记载河水“澄清澈底,朗若琉璃”,域内既有西周时期的都城遗址、规模较大的西周贵族墓葬,又有著名的明代建筑琉璃河桥和嘉靖年间修建、万历三十七年重修的离宫,满汉蒙回等多种民族杂居期间。这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心、军事交通的要地,而且是京郊民族融合、及时贸易的繁华重地,文天祥等许多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佳作。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德育传承的重要基础。
坚定走自己的路。檀传宝教授提倡“守一而望多”,“守一”就是守住道德教育这个本,“望多”就是兼顾与之相关联的教育。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一”,扎扎实实创新和做好自己有根基的教育内容这个“多”,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必定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德育不能跟时髦,不能搞一阵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能积淀学校厚实的德育文化,学生才能受益终身。
二、管理德育:校长统筹兼顾
激活德育队伍。校长要做到“放手、放权、放心”。放手,搭建德育平台,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适时适度“帮扶放”;放权,弱化层级管理,建立多元互动管理格局,树立“人人是德育主人”的意识;放心,鼓励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尊重德育干部教师的个性优势,建立常态的奖励机制,满足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追求。
建构德育文化。创建一个合理、向善和健康的德育环境至关重要。校长要主旋律引领、过程把脉、赏识激励,创建优秀的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在设计校风、学风、班风方案时,充分体现“尚美”教育理念,展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兴艺”思想。开放生态的德育环境,让行走其间、浸润其中的孩子们受到心灵的浸染。我们选择文化建设的主题元素为“水”,设计了学校形象标识“小水滴”:小尚、小美。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墙壁文化,主题分别为:润物无声——尊重之美,海纳百川——谦逊之美,水滴石穿——坚韧之美,积水成渊——凝聚之美。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美好事物的追逐。
关注“不起眼”的德育。一个学校既是充满教育内容的物理空间,又是盈满美好向往的精神世界。谁能说每块草坪上没有教育?谁能说每个水管上没有教育?谁能说保洁阿姨身上没有教育?这正是“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校长要善于发现并敏锐捕捉到这些“不起眼”的人和事,让其成为教育环境,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学校“不起眼的角落”成了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地方。我们在楼道内设立了润朗苑、潜心苑、沁儒苑读书角,为孩子们提供了随时、随地、随手阅读的平台。每天课间孩子们会三三两两聚集在此,或看书、或交流、或讨论,我们所担心的书被弄乱或丢失的现象均没有发生。
学校“不起眼的人物”成了孩子们可亲可敬的人。保安每天上下学微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耐心指导顺序行走、规范入校,指导家长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保洁师傅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厕所,不乱丢废弃物品,手把手教孩子们倒垃圾;绿化师傅把每块草坪、每棵小树修建得平整精致,悉心地管理着孩子们喜爱的葫芦架。
学校“不起眼的事”成了孩子们自我教育的平台。周末的一场大雪给学校披上了银装素裹,我们立即启动“小水滴四季课程—冬洁节”。学校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兴奋地奔向白茫茫的操场。他们早已自发做了整体设想,或堆雪人、或雪中作画、或雕塑,同学之间合作顺畅,既展现自我价值,又彰显集体智慧。
三、德育课程:校长因势利导
校长要明确德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育人立场,坚守培养完整人的独特使命,细心为之准备肥沃的“土壤”。除开设国家、地方德育课程外,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德育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与自然一体的课程,他的许多课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在自然中将学科与音、体、美相融合。我们学校有近100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果树、鲜花、小草、池塘、小鱼,三季有花果,四季景致不同。学校开发了“小水滴学校四季课程”,分别为春华、秋实、夏花、冬洁。孩子们兴奋地奔跑在学校的每个角落,看花看草看果实看小鱼,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展示着学校的美丽。朱小蔓教授说,学校要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三大模式,首先要使学生自尊、尊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使他们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心灵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
德育课程要体现遵从性。校长要明确国家对德育的要求,全面落实德育目标,在学校办学思想中充分体现。要将本校办学理念融入课程开发之中,在所有的课程中进行渗透。引导师生认识并践行“教学是一种道德行为,学习也是一种道德行为”,认真写好一段话、做对一道数学题也是一种道德责任。
德育课程要具有适切性。校长要对学生德育现状有一个客观敏锐的分析,找到学生最缺少的最需要的德育内容。学生不自信,我们就设计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进行锻炼;学生有独特的爱好,我们就开设适合的课程让他们彰显个性;家长渴望参与学校管理,我们就让家委会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自主开设家教论坛。
四、评价德育:校长导德齐礼
校长是德育领导力的传导者,也是德育责任的传递者,因此校长要敢于“试水”“下水”“趟水”。每天迎送师生上下学,巡视校园的每个角落,参与学生每个环节的活动,悉心观察孩学生怎么走进学校,怎么和同学、老师打招呼,怎么上课,怎么锻炼,怎么课间活动,用心感受学生们的眼神、精神状态等。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我们所说的评价是校内评价,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
校长要敢于“导”。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校长的“导”就是要敢于去掉只关注结果评价的制度,建立“导”出正能量、“导”出成长动力的评价制度,以评价成长过程为主,以个体单项评价为重点。例如,我校开发了学生喜爱的形象标识“小水滴”,分别设置:品德美少年、智慧美少年、健身美少年、勤劳美少年、艺术美少年。每节课、每周、每学期教师们都会灵活地随机地用小水滴评价每个学生,奖励每个进步的学生。
校长要善于“齐”。坚持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建立适应学生、社会发展的规则意识。要求教师依据年龄特点进行规则教育,营造氛围感受规则的重要意义,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地进行明理教育,学科渗透逐渐形成规则习惯,塑造学习榜样激活齐礼动力。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