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2016-09-10 19:40杨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转变模式心理健康

杨巍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模式;转变

“互联网+”这一理念最早见于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在2013年11月众安保险开业仪式的发言中,马化腾指出:“‘互联网+传统行业’这种模式,是一种资源,一种环境,是对传统行业的提升。”在2013年底,马化腾在“WE大会”上又一次将“互联网+”的理念系统阐述。有关“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成熟案例有很多,就像“互联网+通信”,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就是被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模式,结合“互联网+”模式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发挥“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结构因素和组织机制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一、“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如何结合互联网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这一领域主要研究的问题。新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中不断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的愿望。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联网+”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第一种是教与学互动模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平等,在教学中互动性明显增多,互联网的普及,使在校生知识宽度和视野更加开阔,表现出自主意识更强的特点,所以教师作为主导者就必须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面和更加细致的观察力以及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与学生要在感情上相处融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求,增强互动、互信与沟通。

第二种是立体式教育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建立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必要,这种立体式的网络包括个体与集体之间,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等立体交叉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拿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教育模式来说,每个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成才的价值观,学校中的教育体制和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以学校为中心,将家庭与社会通过学校相联系,组成立体式、交叉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网络环境多组织一些情境体验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重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继而使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种是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干预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求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时进行积极的预防,在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一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更具特质性,并且出现心理应激事件的次数更多。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网上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自己的网站也可以开辟一部分关于心理健康的页面,如网络讨论、在线治疗网络咨询等。在网站上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员和呼吁更多的学生自主自愿地加入到其中去,“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还要结合线下的资源,比如要将网上测试与网下筛查、干预、跟踪治疗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工作体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的优势不可置疑,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它也有其本身存在的劣势,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患上了抑郁、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网络综合征。这就要求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干预的模式,在学生出现这些情况后,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学校要备建一套系统高效的干预模式,用发展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来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推进和快速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不再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受制于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使网络成为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用再约定双方的地理位置与时间,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双方在时间上也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段,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交流;供选择的交流方式有很多,比如想要同步交流就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如果不想要即时交流可以选择邮件传输、朋友圈的留言板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听课往往都是在课堂上同步进行,时间紧张无法进行记录,而将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不管是视频还是通话记录,亦或是文字聊天记录与留言板信息,都可以被永久保留,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的过往信息进行翻看与回顾,并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防微杜渐,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案例的搜集,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也能够对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辅助作用。

(二)促进心理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互联网+”时代下,有效结合网络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模式,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在聊天室共同商讨,进行论坛训练,一起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使其得以解决。另外“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一次对多个受教育者进行网络辅导,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受教育者在遇到心理难题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优势自行查阅或者在网络上找一些专业的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寻求专家们的帮助;在平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的学习和查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这种做法不仅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下逐渐拓宽,以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和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来进行的,但是这些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达到最优效果,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也会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现问题。而“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互联网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类似问题,网络课程可以提供远程教学,通过网络可以下载相关心理咨询的视频,全球化的网络资源都可以供学生们选择,学生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不仅突破了以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将教育途径大大拓宽,“互联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新的模式将有效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

(三)“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匿名性,促进学生心灵开放

我们都知道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必须要对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坚持保密的原则,这一基本的原则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保密性,因为网络环境自身的特点就包括匿名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中,学生不必再有过多的担心,可以畅所欲言,将心底最真实的困惑与难题在网络环境中抒发出来,在网上找到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倾诉,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放。

三、“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实效性、主体性、整体性以及发展性原则。互联网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也要考虑到学生每一个个体的认知水平与精神意志是不尽相同的,所以需要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多元化的心理教育教学内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技巧,重要的是引领他们自愿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教育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也要注意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网页上呈现的方式多为理论性的,学生会不感兴趣,因此,要多增加促进情感交流的网络模块,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新特点,将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系,纵向沟通,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整体性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的结合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发展,学校和社会要做到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积极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努力发挥互联网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淮安,223005)

猜你喜欢
转变模式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永续债券探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