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2016-09-10 07:22郑健宁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元认知监控笔者

郑健宁

从2010年起,元认知概念便被引进笔者所在学校的科学课程中,其在推动课程改革和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科学课堂中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对此,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和相应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元认知能力进行了系列化研究,如利用各种途径和辅助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等。现笔者就元认知相关问题与各位同行方家做一探讨。

一、元认知的概念及其价值

元认知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弗拉维尔对元认知作了一个简化的界定: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自我学习能力。

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自己拥有什么知识,自己正在做什么,做得怎样,进展如何;二是调控性,使学习者能随时根据自己对认知活动的认识,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并使认识活动能有效地向目标逼近。因此,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体现为深层次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元认知与科学课程的关联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探究的分目标中,也有相应的要求: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综观儿童元认知发展的历程,元认知调节有一个从他控走向自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中介作用,故教师应当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使学生从他控状态进入自控状态。这有赖于教师的计划、策略、言语暗示和提醒等。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要把教师的授课策略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要增强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主性及反思能力。

三、在探究实验中应用元认知监控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其编写特色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活动。现以其中的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为例,重点介绍如何在探究活动中抓住各种生成性问题,利用提问等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引发其思维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实施教学目标中的“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与“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这一部分时,就可用元认知监控理论,对学生面对的问题进行追踪指导,引导学生将面对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测量实验,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实验的关键在于分别针对“摆长、摆幅与摆锤重量”三个影响因素设计对比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分析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但事实上,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改变一个条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实验操作是有难度的。学生的关注点都在变量上,而注意控制变量,就会因为忽略对不变量的控制导致实验失误。

因此,在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改变每次实验的摆绳长度,但是要保证摆锤和摆幅不变,如果忘记了怎么办?怎样做才能不忘记?”经过快速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可操作的方法——把摆锤和摆幅的设定记录下来,写在表格的最左边。这时教师可以追加提问:“原来绳长、两倍绳长、三倍绳长设定为多少才合适?”每个小组先把实验参数写下来,快速浏览过后,笔者发现,对于摆绳长度的设计,有一个组是这样定的:2厘米、4厘米、6厘米(因为这套装置绳长可以设置到18厘米,因此这样的参数可以提出来讨论)。当笔者把这组参数提出来时,五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出现“一面倒”的意见,对于这样的设置有什么不好的问题,只有个别组认为可以设置到18厘米的装置,而现在只用了6厘米,有点“浪费”材料。最后的讨论结果是,这个组还是按照这样的参数进行实验,但是每个组在实验时,更加注意可能出现的情况了。

经过全班讨论后的实验记录表,修改了实验参数的记录形式,于是三个参数都出现在记录表里了。其中不变的“摆锤”记录为“( )倍重力”,“摆幅”记录为“( )度”,而“摆绳的长度”则增加到“原来绳长:( )厘米;两倍绳长:( )厘米;三倍绳长:( )厘米”。通过增加了这样的记录,能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变量的有效控制,得出比较好的分析结果。

最后汇报添加实验的原因时,一组同学说:“实验参数的设置除了要有一定的规律外,还要考虑尽量把差距拉开,这个实验,如果只是改变了绳长的2厘米,就需要多做很多组,实验的时间和次数就要增加,原来练习册上提示成倍增加摆绳的长度,就是希望在3次实验之后能得到明显的结果。”这样,学生就真正思考到了实验参数的设置意义,初步了解到了设置参数的一些要求。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做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实践后的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假设固定的一个小组是4个人,那么,4人的认知能力差异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便难以兼顾。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而有的学生则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自我效能感,更缺少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学习上被动应付现象很严重。

同时,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教学观察发现:由于小组想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其成员就会把决定权交给各方面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由其担任组长,决定实验的内容、方式、步骤等,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结论;而其他同学则逐渐“被分工”,仅仅完成组长布置的任务和判断组长提出的结论;甚至小组中会有个别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同学,放弃思考和讨论,只负责操作。所以,小组中最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而笔者倡导的元认知监控更多地强调自主监控,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别人的监控之下,其元认知能力就会越来越低下。

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差异的定位、教学目标的定位还过于理想化。那么,怎样摆脱理想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地思考。

猜你喜欢
元认知监控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侦察兵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性能相差达32%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