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侠
置身于任何一所学校,我们都能感受到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每所学校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以及价值导向均不相同,这些都是学校的文化符号,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导引,有什么样的文化引领,学校就会往相应的方向上走。同时,学校文化也是一张名片,它表现出了学校之间最本质的差异。那么,把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四小)与其他学校区分开的就是它独特的“思晓”文化。
历史、现在与未来:“思晓”文化的血脉
提起学校文化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充当的角色,实验四小的张秋敏校长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学校文化就像一个大脑,它站位很高,起统筹、协调、引领的作用。在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时,学校工作也可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一旦开启了学校文化,你就会真正感觉到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得有特色、有品位的重要保障。学校文化就是让我们去思考究竟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与工作。所以,从学校文化的地位来说,它就是指引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在挖掘学校存在的内在价值,更是办学者的一种追求。
实验四小由红旗村小学与门头村小学合并更名而来。这两所学校,尤其是红旗村小学,当时是炮兵子弟学校,即少年军校,它是为部队服务的,学校的军民共建做得很扎实。因此,这所学校传承了部队的优良作风,比如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与团队合作。
另外,这所学校有一位英雄教师杜丽丽。1997年,杜丽丽为了救学生献出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所以,学校在做文化整合时,把这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挖掘了出来。两所学校的教师融在一起,要用一种文化引领他们。教师是一个有追求的群体,他们希望自己更向上,更努力,更被认可。因此,只有价值引领才会让教师们有精神追求,而杜丽丽精神就是引领教师向前走的一面旗帜。所以,学校挖掘了杜丽丽老师在平时工作当中的点滴小事,梳理出了杜丽丽精神,即善良、爱生、乐业、求知,学校把关于杜丽丽的所有故事及报道放在校史馆中供全体教师学习。为更好地教育今天的教师,也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学校将挖掘出的许多关于杜丽丽老师的小故事,在教师会议当中宣讲,让大家认识到做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从平凡的点滴做起。人人都是普通人,但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自己的修养,就会慢慢变得更高尚,更有精神追求。现在每一名教师都是沿着杜丽丽老师的这种精神往前走,这也是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魂”的东西,这种精神共识很重要。2013年学校成为海淀区第一个师德教育基地,这一契机也便于使杜丽丽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秋敏校长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名词、口号的简单堆砌,它更多的是在梳理学校自身的历史,在传承学校、地域的文化,要把它们融入我们的办学当中。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孩子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而且要把这些悠久的历史口口相传下去。所以,文化是梳理历史,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与工具。同时,学校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捕捉现实的新的教育理念、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渴望,也就是要有时代感。最后,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踏着现实的节奏,引领着学校走向未来的。所以,它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通盘考虑。
梳理并提炼学校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既要接地气,与学校特点相符合,让学生与家长都认同,同时也需要有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张秋敏校长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线工程,所以不能求快,要稳打稳扎地往前走。
校园吉祥物:“思晓”文化的起点
实验四小比邻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北京植物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所学校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这所小学拥有全北京唯一一座校内玻璃温室,里面有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植物;校园内有五十多棵海棠树,每年四月,海棠花开,芳香满园,引来了成群嘤嘤嗡嗡的蜜蜂。孩子们选出了两只小蜜蜂作为学校的吉祥物,它们便是“思思”与“晓晓”,“思晓”,正好与“四小”谐音。这便是实验四小学校文化的起点。
实验四小的“思晓”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杜丽丽烈士“善良、爱生、乐业、求知”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每一名师生,为了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杜丽丽文化”成为学校文化。随着顶层设计的推进,实验四小人觉得它更适合作为教师文化,即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希望自己的文化旗帜鲜明,又符合学校本身的个性特点。小蜜蜂“思思”与“晓晓”作为学校的吉祥物,离大家并不遥远,就在大家身边,而且蜜蜂勤劳、勇敢,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希冀的孩子们应该具备的品格。与此同时,“思晓”与四小校名相吻合,又可以体现出一种生态的理念。另外,“思晓”也是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切问近思,笃行晓理”当中生发出来的。“思晓”文化应运而生。
童趣与生态:“思晓”文化的名片
文化就是一张名片,它具有很强的区分度,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比如说国家、民族等。对于学校来说,它也是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的教师、学生的气质与其他学校都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不同。那么,实验四小的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童趣与生态。首先是生态。张秋敏校长认为,作为学校文化,首先应当让孩子们能接受,而不能是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大口号上。实验四小的文化是从学校的蜜蜂开始的,师生都容易接受。在此之上,学生会意识到“思晓课堂”“思晓课程”分别是什么。在“思晓”文化中,学生就是主人,就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思维活跃的,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第二就是生态。学校文化的生态特点包含了两方面,即生态资源丰富和重视环保。学校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学校有更多的生态资源,比如出了校门就是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活动、社团都可以随时走进去,那里也是学校的实践基地。另外,北京植物园离实验四小很近。每年春天,学校举行远足活动,学生们走到植物园去开展活动课程。实验四小处在这样一个上风上水的地方,和自然非常亲近。而且,实验四小的校园植物也特别丰富,学校还专门编辑了一本校园植物名录。校园里还有一个开心农场。每年4月7日是开耕日,每班一块地,让孩子真正亲近自然,体验劳作的艰辛与乐趣。校园内温室教学大棚—朝露苑,里面的植物更丰富。这些资源都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给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实验四小就是要建成一所“海棠花园,实验摇篮”式的学校。
实验四小对环保工作特别重视。学校楼顶上有太阳能发电,而这些电都补充到电网里了。另外,学校两座教学楼之间有回收废品的机器,废弃的瓶子、纸都可以回收,还可以将回收的物品兑换成可再生的笔、纸发给孩子们。学校还和青少年基金会合作,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更好地利用周边资源,并请专家来为孩子们开讲座。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我环保我快乐,环保我先行。
教师与学生:“思晓”文化的代言人
实验四小的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广泛争取了全体师生与家长的意见。张秋敏校长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是主体,要想让文化深入人心,就要让每一个人理解并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尤其是学生,或多或少,学校文化都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也是一样,只有亲自参与了,他们才会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学校文化才能进入他们的意识当中。只有当大家认同学校文化,在实施过程中,师生才会有主动性、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此过程中,所有教师与学生都是受益者。以前,教师们也做了许多工作,但都是零零散散的,比如,大家觉得远足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体现了学科融合,但学校文化的建设,使教师们找到了这一项活动所属的板块,同时还会让他们思考在这个板块下还可以怎么做,这就激发了大家的创造性。而且,文化建设使大家工作时感到更有归属感了,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一种存在感和特有的价值。
孩子们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四小设计了一个系统的“海棠少年”评价指标,用五色海棠卡来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集齐五张海棠卡就可以从校长手中兑换一张金色海棠大卡,这五张卡片可以是不同颜色的各一张,也可以是同一种颜色的。五张卡片颜色不同,凸显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是同一种颜色,代表学生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是他的特长,我们也会给予鼓励。
另外,师生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受益者,更是创造者。每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完善,从而变得更丰满。学校的文化现在是这个样子,一两年过后,可能就又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每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