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君
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只有文化的开放与交融互鉴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作为馆方人员我们展出了来自肯尼亚莫伊大学提供的肯尼亚纺织艺术品与丰富的图像资料。以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为主题,成为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的活动之一。在欣赏这些多达122件肯尼亚民俗色彩强烈的饰品和工艺美术品时,让观众在上海感觉肯尼亚式的生活,在情境中近距离接触纺织品艺术的魅力,对肯尼亚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非洲终点国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提及非洲东部的肯尼亚,中国老百姓最熟知的莫过于纪录片中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动物大迁徙。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5世纪初,明朝郑和率领由200多艘船只及2.7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江苏太仓启程,就曾来到海上丝绸之路位于非洲的终点——肯尼亚的蒙巴萨,开启了中肯两国的友谊之旅。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黄金等带到非洲,也让中国人领略到非洲独特的风土人情。而今“一带一路”战略又将中肯两国发展紧密联系。把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带到中国,展现给广大市民,是促进中非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的积极举措。
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只有文化的开放与交融互鉴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与发展。肯尼亚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也是中国加强对非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在当下“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包括肯尼亚在内的非洲备受关注。纺织品作为一种显性符号,也是肯尼亚重要的文化象征,举办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不仅能给观众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纺织品艺术之旅,也是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说:“纺织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中国一样,肯尼亚的纺织品作为非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举措中,相信必将对促进中肯两国文化和经贸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藏品多以纺织品为主,分纺织、装饰、衣裳、雕刻、彩绘和珠串等6个部分。其中72件织物及服装,均为近期在肯尼亚征集,既有传统纹样,也有当代设计;既有套色印花,又有对仿蜡染效果的追求;既有大机器生产的产品,又有手工制造的结晶。这些纺织品的色彩、纹样、肌理等属性多有不同,却又和谐统一,展现了当代肯尼亚生活中的纺织品艺术特征。
此外,肯尼亚至今仍保留了比较原始的手工技艺,比如木雕、石刻、珠串和手工印染工藝等,因此民俗饰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是非洲传统工艺的重要部分。这些原始手工艺制作的珠串、耳环、项链、木雕、石刻和彩绘,取自天然的材料和肯尼亚原始的地理风貌和风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别样之美,不仅为营造纺织品艺术的场景,也让观众可以多角度去认知肯尼亚风情的独到之处。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