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进峰
拓展:拓是开辟;展是张开。拓展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有调查研究表明,培训如果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学员只能记住5%的内容;如果有人示范,则可以记住30%的内容;如果有全体的讨论互动,则可以记住50%的内容;如果在培训中安排了实践活动,那么可以记住75%的内容。
同时,企业拓展和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合作,拓展训练通过运动与游戏的方式融入学习,信息技术课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学习,拓展训练的心理学价值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相近,都是以培养人作为终极目标。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将企业拓展项目“急速60秒”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开启了一场信息技术非主流拓展体验。
《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在传统教学中通常被教师定义为典型理论课,教师往往将键盘输入、网络应用等可以让学生快速上手操作的技术摆在了首位,而忽略了本章的启蒙及理念引领价值。
面对此种情况,笔者将课堂横向分成了实践体验、理论学习、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再体验和梳理反馈四大块,纵向以“急速60秒拓展”为明线,以“信息处理”为暗线,将学生分成三组,交替进行拓展活动,通过拓展训练学习信息处理,通过信息处理完成拓展训练(如下图),两大主线明暗结合,使学生的合作学习不断深入。笔者期望通过“独立式合作—互惠交流后的纠错式合作—思维发散后的创造性合作”这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将“信息”与“技术”不断深化,力求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引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完美开篇。
合作至关重要
拓展的核心就是合作,“急速60秒”拓展项目的介入,让习惯于传统“虚假合作”的学生一时无所适从,要完成拓展任务,一切都需要改变。
1.合作中的学习
(1)合作中的独立学习(关键词:激发潜能、共同目标)
第一板块是实践体验板块,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拓展情境。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表现出真实的学习能力,在60秒的时间限制下,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合作,恰恰这种自然的状态激发了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潜能,这种目标共同体的建立有别于普通团队中的“优”带“差”,这是一种平等的合作,没有强者、弱者,有的只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合作的不成功必然带来对合作方式的“质疑”,同时也刺激了他们对拓展内容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成长,而每个个体的独立成长,必然带动整个团队的改变。
(2)合作中的互惠交流(关键词:理念引领、建立信任)
第二板块是理论学习板块,是教师介入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生生合作拓展成师生合作,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理念引领作用。教师从什么是信息开始讲授,分别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处理三个环节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确信息处理的环节。
教师再以理论为基础,带动学生反思实践体验环节:如何能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如何合理传递信息?如何利用规则让信息处理更加全面化?
这次的师生不对称合作,给予了学生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将知识内化的同时,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合作又更上一层楼。学生在合作中重建信任,重新定义角色分工,使思维在合作中得到启迪,在互惠中得到升华。
(3)合作中的思维发散(关键词:思维定势、良好沟通)
第三板块是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再体验板块,每个小组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三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在第一板块时的思维定势已经被打破,全新的思维模式正在慢慢成型,良好的沟通使相互合作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基于拓展规则下的思维被全面启迪:能不能求助现场教师?能不能让圈内的同学把卡片扔到外面?能不能轮流派同学到圈内拿卡片?能不能用Pad上网查找资料?当思维定势被打开后,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在小组内传递、思考、交谈、判断、肯定(否定)……
2.学习中的合作
(1)学习中的自由式合作
在实践体验板块中,团队是随机分组即时形成的,没有所谓的重要人物,而且拓展内容新颖,单凭个人能力无法深入学习,这样就自发形成了小团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会自发地合作交流,甚至观察学习其他小组,这样的自然生发的生本状态,贵在原始,贵在真实,更贵在投入。
(2)学习中的合作纠错
理论学习板块是对学习的强化和反思。学生需要明确,在获取信息时,小组采用了哪些合理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和工具可以借用,处理信息时,如何让合作变得顺畅,为什么有人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或有力使不出……这些在第一板块出现的问题,在学习时把它们展开,并找出它们的共性,化小组合作为全班合作,化生生合作为师生合作,纠正合作方式,改变思维定势。
(3)学习中的创造性合作
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再体验板块,使发散思维得到张扬,使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一个新的合作方式马上就会带动其他小组的模仿和改良:有分工使用Pad拍照分析的,有分散寻求现场帮助的,有合作探寻规则漏洞的……一切都在规则的约束之下,创造性地生成。每一个灵感背后,都是一次学生学习的进步;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是一次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3.合作的约束力与广度
基于拓展层引发的学习和合作,都是有规则的约束。时间限制、场地限制、人员限制,这对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对规则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解规则者才能顺利完成拓展。
整个拓展过程,虽然分了三组,但没有规则要求不能进行组间合作、师生合作、场内外合作、网间合作。我们习惯于看到规则本身,而忽略规则外的思维空间,笔者希望学生能跳出规则,看到规则以外的空间,这是拓展的意义,也是信息技术课尝试拓展的意义所在。
信息无处不在
1.拓展中的“信息”处理
此处的“信息”在学生眼中就是指拓展卡片所代表的数字含义,这是狭隘的信息定义。其实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白拓展的目的是掌握这些卡片所代表的数字,并完成拓展任务,还得明白,不管是自己小组拓展,还是观察别的小组拓展,甚至是观察后的讨论交流,都是一种信息的处理方式,都是在一种无“理论”状态下的合作、学习。
2.理论学习中的“信息”处理
从实践到理论,仅仅是戳穿一层窗户纸,原来这就是“信息”,这时候的信息就是我们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从拓展体验者转变成了知识学习者。这种结合实践基础的理论学习,更为有效,也更能让学生理解,于是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又深化了一个层次。
理论的提升,必然带来对实践的反思,这不正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吗?从信息的获取、传递,到信息的加工、表达和再加工,这些对信息的处理涵盖了整个拓展过程,这就是信息处理。
3.理论支撑下的拓展“信息”处理
这时候的“信息”已经包含了刚才的两种定义,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个整合过程,这时候的信息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再思考、对拓展规则的再分析研究、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革、对信息处理的分工,最终完成了“信息”的处理。
拓展,为何如此任性
《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篇之作,也是初中信息技术的开篇之作,甚至还是高中信息技术的开篇之作。三个年龄层,三段开篇,从小学的一节课,到中学的一个章节,再到高中阶段的整本教材的单元结构,它是一个由点及面辐射的过程。这个模型建构理论决定了本课在整个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你的思想造就你的课堂,你的课堂影响你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与你的理念休戚相关。《信息与信息技术》除了这些显性的概念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在传递一个事实:信息技术是社会本位的。我们的课程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在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拓展,就应该如此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