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窗帘半掩,一丝星光涌进房中,今夜五月,星群璀璨了不少。重又躺在思念已久的卧室中,我却说不清是欣喜还是忧伤。
墙上的挂钟刚走过两点,我痴痴地望着静谧的夜,任思绪飞扬。
四十八小时前,我在地球的另一侧。行走在耶鲁的校园内,感受它历尽风尘的沉稳与智慧,贪婪地呼吸着每一寸充满文化气息的空气,我
渴望,把耶鲁校园中的风景定格在我的眼眸中,把这如梦的画卷分毫不差地刻进我的记忆中。半个多月的学习时光,我攥着攒着按着拽着,还是少了散了尽了没了。
在这与家乡有着十二小时时差的地方,我最后一次坐在耶鲁古堡式的讲堂中,教授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幻灯片,我恨不能分毫不差地记录下来!我恨不能让时间停滞,可时光仍旧毫不留情地流走了。
为什么时间走得这样匆忙,不能使我在这个梦的殿堂里再多停留两秒?为什么当我习惯了这方凝重而青春的土地,现实又非得让我离开?我恨不能禁锢住时间,将它永远地留住,哪怕多一秒也好。
然而我不能,我没法。我眼睁睁地看着它与我渐行渐远,除了珍惜叹息,别无他法。
二十四小时前,难舍、忧愁、牵挂、思念在一个离家万里的游子心中交织、碰撞、升腾。机场里人潮如织,我独自一人,拉着偌大的旅行箱,内心五味杂陈。
这人声嘈杂的机场,架起了理想与现实间的桥梁。我穿着耶鲁的文化衫,身边却再不见同样的深蓝。在登机门前的一排排的座椅中随意挑了一个位置,捧着刚从免税店里买来的英文原版书,我仿佛又回到了耶鲁的草坪上,八九人席地而坐,安安静静地读着自己的未来。
登机的广播声惊醒了梦中人。理想在远去,我即将起航,那千山万水外的某个城市的一隅,父母在翘首等待,他们的希望,认同也好,抗拒也罢,那不算繁华的故乡是我必须直面的现实。
现在,倒时差的我在深夜两点做着下午两点的梦,如果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吉人相助,而使我无意中窥见理想诱人的模样,那么,现实里的我该如何再次接近这理想?
我伴着挂钟规律的嘀嗒声陷入沉思,这沉思里有迷茫、无助与困惑,也洋溢着希望、光明与坚定。
天微微亮了。我牢牢握住光的方向,从彷徨的泥淖中跳出。现实里的每一个脚步必将被我踩实,塑成理想的模样。我预见,我迈出的每一步中都有理想不懈的呼唤。
天色越发亮了,我恍惚中看见那现实中理想的光芒。
考场点评
作者善于化虚为实,以自己在耶鲁校园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为素材,将在耶鲁校园的学习生活视作“理想”,将返回家乡视作“现实”。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写出自己对耶鲁校园的留恋、不舍,借此写出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更表达了自己要“踩实”“现实里的每一个脚步”的决心。文笔摇曳多姿,文章充满正能量。
(吴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