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景均
重庆市大足区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深度挖掘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文化精髓,用道德和廉政等先进文化的正能量遏制腐败行为,取得明显成效。
大足经验启示我们:廉政重在正心。只有综合运用法治和文化的作用,着力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才能逐步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目标。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心正才有廉政。大足石刻的显著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并存,這三教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共同点在于对心的重视。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正确思考会成为君子,错误思考则会成为小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佛教文化认为,人生有诸多恶业因(佛教术语),其中“贪、瞋、痴”这“三毒”是产生诸恶业的根本。所谓“三毒”就是三种不正确的心态。贪,是因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限制的追求和占有的心理欲望;瞋,是因对众生和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和恼怒的心理情绪;痴,是因心智懵懂、不明事理、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正是由于“心”出现了问题,才产生了一系列的恶行,包括贪污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
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一些干部滑进腐败的泥潭,或者患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顽疾,从本质上说,就是因为当事人的“心”出了问题。反腐败要治本,本在哪里呢?就在人心。只有人心端正了,才会有廉洁干部、廉洁政治。
正心要有的放矢,贵在切实改进。在大足石刻中,佛家在告诉人们“贪、瞋、痴”这“三毒”严重危害的同时,还指明了对治(佛教术语,大意为“断烦恼”)“贪、瞋、痴”的方法,这就是“戒、定、慧”。所谓戒,就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的是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对治的是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瞋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一切发自本心、真意、自然,不痴迷、不盲从,从而对治愚痴。
正心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党纪国法、道德规范,心存敬畏。法律的天平是公平公正的,无论是谁,只要触犯党纪国法,突破道德底线,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大足石刻中的“业镜”“业秤”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二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保持定力。领导干部犯贪腐错误,大都从管不住小节开始,在小事情上打开缺口,由看不惯到看得惯,由不敢干到跟着干,由贪小便宜到受贿索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思想上少了一个“慎”字,行为中就会缺乏定力,“贪”字就会大行其道。三是掌握规律,坚定信念,增加智慧。不论是儒、释、道,还是普通百姓,都强调人得有智慧。智慧来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缺乏智慧,就无法正确应对生活,就会犯错误。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只有这样,才不会办糊涂事,不会走上腐败的歧途,不会坠入生活的苦海。
增强社会正能量,为正心创造良好环境。让党员干部把心思放正,祛除贪心杂念,远离腐败和各种不正之风,就要加强党性修养,严格自律,这是谁也不能代替的。但是,廉政建设绝不仅仅是党员干部个人的事,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根本上产生于发展不足和私有制。因此,解决腐败问题、建设廉洁政治,就不能不首先从社会层面解决问题。一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二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完善社会政治制度,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依法治国;三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加大教化力度,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这些廉政建设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就会从根本上促进党员干部的正心。
为正心创造良好环境,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如果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成为清正廉洁的楷模,那么对下级乃至普通百姓都会起到巨大的廉洁示范带动作用。
重庆市大足区将大足石刻中的礼仪规制、修身持进、警示惩治等廉政文化核心内容编撰成《警世图语 ——大足石刻廉洁文化读本》,作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本土教材,是一种很好的正心途径和方法。
(作者系中央纪委研究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部监察专员、研究员;本文摘编自《〈警世图语——大足石刻廉洁文化读本〉序言》,题目系本刊所加)
附记:大足石刻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包容了儒、释、道思想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廉洁文化因子。近年来,大足区高度重视对大足石刻廉洁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大足区纪委会同区人民检察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开展了众多富有成效的大足石刻廉洁文化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并整理汇编了《警世图语——大足石刻廉洁文化读本》,该书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