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摘 要: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百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走出去”的转变,其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文章通过回顾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沿革,详细分析近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而总结出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英国遗韵浓厚;国际化主体意识逐渐增强;重视通过国际化提高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大学水平;学生国际流动顺差巨大;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沿革;现状和特征
一、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沿革
(一)古印度时期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印度河文明,其辉煌时期的塔克西拉、那烂陀以及超戒寺是亚洲高等学府的翘楚,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学者。以那烂陀寺为例,鼎盛时期,那烂陀寺藏书900万卷,有教师2000人,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高丽等国的1万多名学生前往研习科学、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医学等知识,我国高僧玄奘、译经家义净也曾在此修习。
(二)殖民地时期
1857年,英国殖民政府根据《马考利备忘录》《伍德文告》两份政策文本的精神,以伦敦大学模式为蓝本,在印度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的英统区建立了3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自此,印度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系统逐渐成型。1882年,印度只有4所大学和67所学院;到1947年独立时,已增加到21所大学和496所学院。从印度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满足殖民政府统治的需要而被动移植英国高等教育模式,虽然其目的是服务宗主国、防止大规模社会变革的发生,但为印度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许多国际化元素。
(三)独立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
摆脱殖民统治之后的印度百废待兴,新政府敏锐地将改革聚焦在高等教育层面,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50年,印度只有600余所高等院校,而在1965年已经多达2370所,15年间增加了1700多所,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同时,印度还通过接受一些国际援助项目及发达国家的资助来发展高等教育,如参加澳大利亚“科伦坡计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下建立理工学院,与美、德等发达国家保持交流合作关系等。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一时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却并未取得多少突破性的进展,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对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系统的继承和发展。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印度高等教育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受其综合国力薄弱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限制,其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且在与他国进行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多扮演被援助的角色。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政府一方面通过鼓励发展私立院校来进一步扩大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另一方面积极转变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被动地位,倡导主动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跨国办学、参加国际组织及合作交流项目、促进人员国际流动等。截至目前,印度参与的各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不仅为印度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而且将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带入印度。同时,国际学生流动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从2005年开始,印度便位居国际留学市场第二大生源供应国。近年来,赴印留学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印度正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各项活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通过回顾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其国际化发展逐步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走出去”的转变,尤其是独立以后,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
在长达300余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印度高等教育都是在被动地进行国际化,殖民政府强行在印度植入英国传统教育模式及理念。独立初期,积贫积弱的印度虽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且以“受援国”身份参与很多国际项目,但是仍缺乏主动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直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才开始转变被动角色,“走出去”的意愿逐渐强烈起来。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一直大力支持其高等教育机构向海外扩张,在海外设立分校。据全球海外分校网①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印度共有11所高校在海外建立过分校,除了普纳大学阿联酋分校和圣雄甘地大学阿联酋分校停办以外,剩余的9所海外分校一直在正常运营,且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印度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颁布了允许外国高校进入印度办学的法律,并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将印度建成区域性教育中心的目标。由此可见,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越来越强,并且逐渐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到增强区域性经济地位和提高政治地位的国家战略的高度。
(二)学生国际化
学生国际化主要包括海外学生“流入”和本国学生“流出”两个层面,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印度高等教育领域每年“流出”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流入”的学生人数。
近年来赴印高等教育机构留学的人数在不断增加,2013年有34419人,较2011年增加了6888人,增长了25%;相比之下,出国留学的人数有所减少,2011年有204246名印度学生留学海外,2013年则为181872人,较2011年减少了22374人。但从流动的总数来看,印度“流出”的学生人数仍远远多于“流入”的学生人数,2013年,印度“流出”学生总数是“流入”学生总数的5倍多(见图1)。
印度学生主要流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13年,美国仍然是印度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地,共有92579人赴美留学,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50%。其次是英国22155人,澳大利亚16150人,分别占总留学人数的12.18%和8.88%(见图2)。
印度接收的留学生则主要来自于尼泊尔、不丹、阿富汗、伊朗、马来西亚等周边发展中国家。2013年,来印度留学的学生中有6983人来自尼泊尔,占来印留学生总数的20.29%。此外,有2362人来自不丹,2330人来自阿富汗,2109人来自伊朗(见图3)。
(三)教师国际化
为了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印度政府启动了国际化教师发展项目。一方面派遣本国高校教师到世界名校进行短期交流实习,专门设立博士生基金,资助优秀博士生进入国际著名高校深造,以此为印度高校储备高质量师资;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世界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印参加研讨会,大力引进拥有硕士学位或者可以进行独立研究的外籍教师,为其师资队伍注入更多国际化元素。此外,为了使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与国际接轨,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还为部分高校管理人员提供经费,资助他们参加国际会议,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关工作机制。
(四)课程国际化
印度高校课程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开设国际课程和采用英语授课。国际问题相关课程一直是印度各高校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区域多集中在靠近印度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内容涉及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地区研究中心,如尼赫鲁大学成立了东亚研究中心、德里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院等。除此之外,印度高校还着眼全球,积极参与有关全球问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共享,广泛设置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生物制药及生物科学发展、食品安全等国际问题方面的课程。国际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拓宽国内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吸引更多海外学生赴印留学。
印度独立后,英语仍然作为官方语言之一在教育领域广泛推行。统计表明,印度各大高校中,英语几乎是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学的唯一用语,其使用范围远远超过印地语和泰米尔语,这为印度在国际科研学术舞台上发声、提高其科研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巨大的语言优势。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根据印度人力资源部官网2015年6月5日更新的内容,印度已经与51个国家签署了58份教育交流项目(Educational Exchange Programmes,EEPs)、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s,MoUs)。交流的主要方式包括学者、学生、研究人员的交流,资料、出版物的共享,举办联合研讨会、讲习班、国际会议,学历资格互认,发展机构间的联系等(见表1)。
此外,印度还与一些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保持密切的教育合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东亚峰会、经济合作组织、欧盟等。据印度人力资源部官网统计,2014-2015年度,印度共参与了31场高等教育方面的国际会议。由此可见,印度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纵观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英国遗韵浓厚
早在2000多年前,印度凭借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员前来求学,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已经出现国际化的萌芽。随着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者的侵入,英国殖民者强行在印度移植了宗主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被深深打上了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烙印。独立后,印度在争取民族特色发展的同时,也曾经一度转向学习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然而殖民地时代“国际化”遗产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见。例如,印度仿效英国伦敦大学的办学模式所创建的大学附属制至今仍是印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化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为政府和高校的国际化意识的提高。就印度政府层面而言,其国际化意识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努力改变“受援国”这一国际形象,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争取成为与合作方具有平等地位的合作伙伴。印度从南北对话中的“受援国”转变为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及三方合作的合作伙伴,以更系统、更广泛的政府间合作取代了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公益活动。例如,印度与美国开展的“辛格-奥巴马知识计划”(The Singh-Obama Knowledge Initiative)、“英印教育与研究计划”(UK-Indi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itiative)、“印德超级大学”(Indo- German Meta Universities)、“印新教育委员会”(India-New Zealand Education Council)、“印以研究计划”(India-Israel Research Initiative)都是其国际化主体意识增强的体现。
就高校层面而言,其国际化意识也在不断提升。2004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定了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印度国际教育中心(Indi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以实施国际化活动。为了提升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印度高校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校。根据全球海外分校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高校已在海外建立并营运过11所海外分校(现为9所),承办过2所海外分校。此外,印度还不断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拓展,其中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已经在非洲、中亚及波斯湾等地区的38个国家设有近300个学习中心。
(三)通过国际化提高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大学水平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单凭本国实力很难办到,必须借助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及力量。1951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印度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成立了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置、独具印度特色的高科技学院——印度理工学院,此后又先后接受苏联、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援助,创办或合作开设了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和德里分校。1956-1973年,苏联政府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孟买分校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科研设备及科技人员的援助,极大地促进了孟买分校的发展。至今,印度理工学院共有7所分校,分别是卡哈拉格普尔理工学院、孟买理工学院、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德里理工学院、坎普尔理工学院、瓜哈提理工学院和卢克里理工学院。她们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培养的I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由此可见,印度借助国际力量和经验提升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非常成功的。
(四)学生国际流动顺差巨大
随着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学生国际流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纵观近些年来印度学生国际流动的方向,我们发现,印度学生国际流动存在巨大顺差,即出国留学生人数远远超过来印留学生人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统计,2013年,印度共接收了34419名留学生,比上一年度增加了6000多人。同年,印度出国留学生人数高达181872人,出国留学生人数是来印留学生人数的5.28倍,其中赴美留学生人数为92597人,是全年来印留学生总人数的2.69倍。据印度媒体2015年11月报道,2014年,美国所有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300亿美元,其中印度贡献36亿美元,这一数据达到了美国门户开放计划数十年来印度贡献值的历史最高点。
(五)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政府开始思考阻止人才外流,并且想尽办法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印度政府除了努力改善国内环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高等教育列入优先发展行列,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例如,创建“科学人才库”;在税收、资金、设施等方面向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倾斜;宣布允许居住在海外的印度人获取双重国籍,允许他们在印度工作、生活及购置房产;定期举办“海外印度人日”,吸引海外印度人为本国建设出谋划策;大力新建科技园、科技城等为国服务的基地,大力鼓励高科技人才归国作贡献。随着印度国内环境的改善及优惠政策的吸引,印度高科技人才回流潮已经悄然兴起。2013年,印度有181872人出国留学,相比2011年减少了22374人。很多优秀人才带着大笔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理念归国作贡献。
注释:
①全球海外分校: The 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 Team(C-BERT), 网址:http://www.globalhighered.org。
②③④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
⑤资料来源:根据印度人力资源部官网相关资料整理译制。
参考文献:
[1]施晓光.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4(7):118-129.
[2]许文静,黄建如.近十年来印度高等教育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9,03(27):50-53.
[3]戴妍,袁利平.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0(9):72-76.
[4]卫灵.中印教育国际化与人才资源保护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89-94.
[5]柴小娜.印度理工学院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
[6]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ll India Survey on Higher Education 2014-2015(Provisional)[EB/OL].http://mhrd.gov.in/statist field_statistics_category_tid=32,2016-03-11.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