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一、区域和国际教育合作不仅重要和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区域和国际教育合作是国际社会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有力地促进了各国教育的交流合作。早在 1988年,欧洲各国便意识到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各大学校长和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签署了《大学宪章》,为未来跨国界的知识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欧盟签定了《马斯特里赫特欧盟条约》,将欧洲各国的教育合作推向一体化,在尊重各国文化教育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统一规划和协调各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结构和课程设置,努力提高兼容性和认可性,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自由流动。1999 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正式提出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宣布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并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拉开了博洛尼亚进程的序幕。该进程的总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建立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到 2010年,签约的任意一所大学的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在校成绩都能获得其他签约国的认可,毕业生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其他签约国家申请更高阶段课程的学习或者寻找就业机会。经过10多年的改革,博洛尼亚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博洛尼亚进程成为国际社会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成功案例。
深化区域和国际教育合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教育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中国教科院《我国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中的区域差距》报告,基于2006-201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人才培养结构有所改善,但各省毛入学率差异较大;高等教育经费增长较快,但各省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距悬殊,中部地区尤弱;高校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东部省份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较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较快,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生源地日趋多元化,北京、上海、黑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较高;北京、上海、江苏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此,深化区域和国际教育合作,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深化区域和国际教育合作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我国跨区域教育合作方兴未艾。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改革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将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0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明确了将长三角区域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区域建设目标与发展定位对长三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自2003年起,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实现三地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教育方面的认可或评估可以互认。三地教育资源共享产生的叠加效应,促进了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若干思考和建议
第一,建议国家建立长江经济带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长江经济带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建议成立跨区域教育协调机构,统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国家可以适时成立长江经济带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和京津冀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权威,在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的教育发展进行规划;成立长江经济带教育协调办公室和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办公室,承担教育协调组日常工作。
第三,深化次区域合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国家可以在长江经济带建立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上游城市群三个次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大型科研设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及教师培训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促进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别是发挥北京和天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全面带动河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四,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国家应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在积极接收发达国家留学生的同时,重点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我国政府奖学金名额要进一步增加,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
第五,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一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产业投资,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积累广泛的人脉,发现并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知华”“亲华”“友华”力量,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扩大国际影响;二是到“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办学或办分校,培养“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三是到“一带一路”国家开办教育培训机构。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企业有1 万多家,但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的还不多,建议加大培训的灵活性,努力做到培训围着项目走,项目建在哪儿,培训做到哪儿,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