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娟
【摘要】借班上课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是一门艺术。教师巧用激励(即从外部给学生适度的刺激,设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各种内趋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借班上课;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前不久参加了苏州市高中语文优课展示活动,本人执教了林清玄先生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课是上完了,但我的思考一直在继续。笔者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借班上课的课堂效率问题,这也应该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吧。借班上课最大的缺陷就是在备课时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既然对方不可知,那只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了。
一、抓住课前几分钟,开展交流与沟通
课前的交流能消除紧张心理。公开课上特别是借班上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紧张心理。教师通过拉家常似的谈话,可以使彼此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
我在上课前跟七八位学生有过交流,跟他们谈天平山的枫叶,谈木渎中学的学风,初步消除了彼此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这为我接下来的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课始几分钟,妙言导入促成功
上课老师第一次在学生及听课老师面前的亮相,所以一定要精彩。我选择这样一段话作为我的导入语:“有一位作家,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的散文清幽而大气,宁静而激越。在他恬淡自然的文字里,蕴含着佛家的智慧和胸怀。他就是林清玄。”从学生明亮的眸子里我知道,这种导入是成功的。它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介绍了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牢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
关于课堂的主体,历来争论不休。但结果不外乎三种: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师生都是主体。前一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间一种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后一种也代表了当代一些教育专家的看法。我主张学生是主体,因为,教师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哪有服务人员成为主体的道理?至于所谓的“双主体”,则更是不知所云了,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了,那什么是“辅”呢?
由于是借班上课,我担心学生会超出我的掌控,所以不敢“放开手脚”。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我担心这样会耽误时间,影响课前预设的效果,所以有些问题未能让学生深入地讨论下去就公布答案了,这种拔苗助长、越俎代庖的教学行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前预设很重要,课堂生成少不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节课没有预设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1]别的且不论,单就有效教学而言,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2]这里所说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就是预设的。但一堂课,如果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就算好课吗?
华东师大的叶澜先生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这样五个标准: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她还把这五种课,用五个“实”来概括,即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和真实的课。
对照这五个标准,我在第三点上是有所欠缺的。所谓生成性的课,是指要有预设之外的精彩出现。在备课时,我也曾预设了几个出彩的地方,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导致这些预约下的生成未能出现。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预设性的生成上,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结果有一定距离时,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思维的“轨道”上来。这样,看起来学生是理解了,其实是“被理解”了。
五、当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学生时,该怎么办
(一)加强预设
在课堂上的恣意挥洒,其实都源自于教师备课时的充分准备;课堂上的信手拈来,都源自于备课时的精心预设;在课堂上看似每一个无意的精彩,其实都源自教师长期的精心准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当然,教师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也能助其一臂之力。
(二)灵活生成
课堂是流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临时生成的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生成是突破预设的固定程式,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和信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对预设目标的创新性发展和延伸。”预设架构了课堂,决定着课堂的流向;而生成则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