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的作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使之常态化、科学化实施?本文重点讨论作文课堂教学需要做到的三个坚持,从学生主体地位确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写”“讲”关系平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给语文教师实现高效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作文;课堂教学;三个坚持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星,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5)副校长,江苏省首批学科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长久以来,作文的课堂教学一直处于相对“放任自流”的状态。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设计了作文选修模块,但因受限于教材和课时等条件,多数学校的作文课堂教学表现出了随意性、临时性、无计划性的特点。显然,这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语文教师需高度重视作文的课堂教学,并通过“三个坚持”,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作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作文课堂学习的主体,作文课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作文的课堂教学,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必然会陷入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只要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就必须非常明显。基于这个理由,一般会将作文教学“去教学化”,认为与其将大量课堂时间花费在作文教学上效果不明显,还不如将大量时间运用到知识性内容的巩固复习上,从而随意减少作文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取消作文课堂教学。二是过分淡化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教”或 “不教”都不会影响学生“学”的效果。于是有的语文教师会将作文教学“去教师化”,即认为学生作文能力提高,与教师关系不大,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和积累,不需要教师过多参与甚至教师不问不管,课后随意布置点习作就行了。
作文能力是综合表达,是语文素养的全面体现,作文教学正是平衡的关键。上好作文课,就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承认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活动的参与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目前,作文课堂一般以作文的讲评为主,部分教师或穿插有技法指导。而学生以读范文、听讲解为主,很难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这不是在完全排斥、否定教师的“教”,但教师确实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通过重构作文课堂教学的环节,创设有利情境、提供适合材料、设计有效问题、促成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
二、作文课堂必须坚持科学的教学设计
1.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需要有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书写表达,都需要运用大量的基础知识。作文本身对学习者来说,也带有较强的知识性。教师应该紧扣现行主体教材所附带的关于写作的内容,增删添改,科学梳理出完整的作文知识体系。按照人的发展阶段,小学低年级,应该以词句积累和仿词仿句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简单的描写、记叙性文字为主;初中年级,应该开始熟悉基本的文体,锻炼一些应用文和简单的记叙文;高中年级,则应该着重强化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体,同时尝试散文、小说、剧本、诗歌的创作。教师设计合理的知识体系,不必苛求理论的系统性,而是关照学生,紧扣教材、分层分级、稳步推进,按照能力层次安排好整个学习阶段的作文课进度,使作文课体系化、常态化。
2.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需要有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
我国曾出现过多种以“作文教科书”命名的作文教材,但始终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完备且广为接受的作文书。以高中为例,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都出版了配套的写作选修教材。这些教材基本继承了“以读促写”的思路,所选材料一般以名家范文为主,加上短期集中教学,与必修教材并无多大区别,在实际作文课堂中较难适用。目前来看,提炼语文教材中的素材、选用所教班级学生的范文,可能是最好也是最理想的做法。对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合理的知识体系来采集。要坚持“来源于一线、运用到一线”的策略,决不能简单使用考试的满分作文、作文教辅书籍等材料,而是根据需要,提炼加工,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让教学内容真正服务于教与学。
3.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需要有优化的教学过程设计。
作文课绝不是简简单单、随意散漫的,应该是环环思考、步步设计。作文课堂中,课堂导入、目标确定、问题设计、活动设置、练笔评价到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都应该有非常细致的教案。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争取做到“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在作文课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好自己“教”的过程,将写作学习的方法指导融入其中,达到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写作,真正实现“教而不教”的目标。
三、作文课堂必须坚持“写”与“讲”结合
1.作文课堂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写”。
任何作文课,都不可能达到不动笔就能写好作文的效果。一节作文课,毕竟只有四十五分钟,动笔写既耗时又耗力,如何才能提高效率?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短时动笔训练。教师要大胆转变教学观念,在作文课堂上营造写作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写作状态中,使他们习惯经常写、随时写。“写”不是简单拿笔写字,要考虑动笔的方式。例如,提高描写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段描写训练;如果教授描写方法,可以采用文段仿写的方式等等。动笔不仅可以写在纸张上,还可以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写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教师也可以动笔写。教师可以当堂写,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提前在电脑里写好,适当的时机投影出来,与学生文字形成对比,增加说服力。当堂动笔所写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对教师来说,需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
2.作文课堂教学要取得实效,还必须坚持“讲”。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需要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来完成。因此,作文课仍然需要“讲”。首先是教师的“讲”。教师讲作文,不是“包办”整个课堂过程。对学生学习作文而言,教师的“讲”主要包括三层内容:一是对文体等知识性概念的阐释,这是基本讲解,学生以听为主;二是对主体构思的引导解说,这需要一定的策略性,一旦教师“讲过头”,很可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桎梏。这一阶段,学生应该是参与者、探索者,而不是盲从者和跟随者;三是对范文和习作的直接点评,教师的评价将极大触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方式、评价用语的选择很重要。写作是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讲”,也是一种表达,能与“写”形成互动。学生的“讲”包括:朗读、诵读。为了理解内容,对教师所选的教学材料采用“读”的方式进行把握;提问、答问。这是学生作为课堂的平等主体,与教师进行学习互动。教师应该鼓励这样的“讲”;讨论、研讨。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对范文进行评价时,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最终落到纸上,形成统一评价。
推动作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要能够开设好作文课,相信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坚持科学设计教学、坚持“写”“讲”结合的基本原则,一定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增强教学底气,打破常规套路,提高作文课堂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仲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叶圣陶.叶圣陶箴言[Z].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李希贵.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5(01).
[5]何更生.写作能力的知识本质及其教学含义[J].语文教学通讯,2015(1A).
[6]成尚荣.让教育黑洞敞亮、澄明起来[J] .人民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