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现语文课上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弦,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在阅读中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想象拓展文字的意境美;以移情再现描写的色彩美;以剖析彰显文章的结构美;以感悟内化作者的人格美。
【关键词】文本;教学;语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万福建,江苏省洪泽县教师研修中心(江苏洪泽,223100)教研员。
挖掘文本的审美因素,在教学中拨动学生“情”弦,促进其萌发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语文课怎样实现审美教育呢?
初中语文课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将洞庭景象的变化描摹得惟妙惟肖,丰富的审美价值蕴含其中,因此,笔者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浅谈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一、以阅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教者可以从“美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本的语言、意境、结构美,并受到作者人格美的熏陶。
一是范读,目标应指向语言与精神的发展。《岳阳楼记》文字富有节奏感,像山间响泉,叮叮咚咚,教师范读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技巧,提高朗读的水平。
二是自读,预设应指向节奏与音调的把握。作者汲取赋体四言句式和用韵的特点,巧妙地安排词句的平仄长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使语言悦耳动听,音乐感很强。学生通过自读,能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是引读,引导要指向个性与能力的培养。文中描写登楼赏景的文字,几乎都是四字句,如“樯倾楫摧”“去国怀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大多用的是同韵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极具音韵美。学生通过诵读,能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
四是议读,结果应指向赏析与评议的整合。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式,在变化中见平整、平整中有参差,使语气势如流瀑,语言韵律流畅。这样的句式变化,给人以动态美,在阅读后,要引导学生评议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从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二、以想象拓展文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还要教给他们感悟文章意境美的方法。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景色描写中所展露出的动态美。如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洞庭湖雄伟壮观的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展示出气吞山河的气魄,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要充分挖掘文本,让学生凭借熟悉的情景展开想象,借助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结合生活的实际合理联想,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第三、四自然段,作者使用工笔手法,描摹洞庭湖不同的景象:秋天风雨来临,浊浪排空,写悲景、衬人愁,让人感极而悲,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体现出一种悲壮美;至若春和景明,鸟翔鱼跃,这怡人的自然风光,又让人赏心悦目,心中的忧愁荡然无存。作者描写“迁客骚人”不同的观感和表情,也从侧面烘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使笔下景色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关注意境教学,必须挖掘文本、活化文本,寻找与学生生活情境的结合点,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丰富和教化学生的语言,使他们在感性的实践中,不断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以移情再现描写的色彩美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深度体验,再现文字描写的色彩美,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是在阅读中入情,让学生领略色彩美。文中描写秋日和春天两幅画,通过渲染、衬托,使色彩达到极暗或极明的效果:前一幅画,乌黑的天、浑黄的浪,烟雨朦胧的山岳,分明是阴冷、凝重的水墨;后一幅画,白色的鸟、斑斓的鱼,碧空如洗的水色,又是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
二是在领悟中移情,让学生欣赏色彩美。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并为之动情时,教师应顺势抓住精彩片断和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反复咀嚼。文章在色彩词的运用上,平淡中见神奇,流露出一种清纯美,如“阴风”“浊浪”“皓月”“浮金”等词语,自然引起人们或“感极而悲”或“把酒临风”的不同情绪,色彩或凝重或明快,层次分明,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去体味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
三是在习作中抒情,让学生感悟色彩美。通过阅读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不由自主地产生写作欲。习作是信息吸收后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表现,适时的作文片段训练,让学生用文字表现心中的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以抒发,这是创造美的过程,是语文学习质的飞跃。
学生透过文字表面,通过对色彩美的领悟,看到背后的内涵,从而融进文本,感受自然的美丽,品尝人情的悲喜,感悟人生的真谛,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以剖析彰显文章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框架,是材料的支撑。剖析文本的结构,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岳阳楼记》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开头,以“微斯人,吾谁与归”收束,虎头豹尾,前呼后应。第二自然段宕开一笔,引出另一话题:岳阳楼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个“异”字成为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酣畅淋漓地铺陈、描写洞庭风光:一阴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写“景异”是为写“人异”,自然过渡到第五自然段,写“古仁人”异乎寻常的忧乐观,借此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抱负,画龙点睛。而且,第三、四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又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层层铺垫、推进,这是本文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内容和结构美和谐统一,浑然天成。全文前后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读来有一种整齐美。
通过剖析,激发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探究渴望,让学生知晓,文本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不仅要语辞优美,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体现作品的结构美和思路美。这样,就能把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五、以感悟内化作者的人格美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让个性在感悟中飞扬。在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感悟蕴含的哲理及情感,最终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
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岳阳楼记》还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和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借“古仁人”的形象,摒弃“以物喜,以己悲”的狭隘心理,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其中也暗含对友人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跳出个人的藩篱,泰然处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章最后,作者还回应前文——为官在任,四面云山收眼底;胸怀天下,万家忧乐涌心头,这是不可企及的思想标高,更是全文所表现的崇高人格美。这也是教学此文的一个主要目的。作者借景抒情,用精练的笔墨、简洁的语言,刻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人生的完美追求。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仔细探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教者的告诉,更应该是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动之以情,导之入境,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启发学生深切理解和感悟文本,真正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让学生感悟美,在美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