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和文化氛围,进而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样我们的经济才有活力。
过去的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谓家喻户晓。先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后是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人们的创业热情被前所未有地激活,“双创”热潮全面兴起。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认为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值得关注。
初创期难题
一年来,本刊记者在对创业者、投资者、孵化器负责人等进行的多次采访中得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大量创业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只有创业没有创新。
走入北京市中关村,你会发现智能硬件绝对是时下最火爆的创业项目之一,各种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然而,细细观察你会发现,“硬件+芯片+大数据”成为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对智能硬件的普遍理解。这也使大部分产品都面临产品销量低、大幅降价、用户“不感冒”等集体窘境。
“我们孵化器在筛选创业项目时发现,很多创业者都不够理智,创业项目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从事孵化器工作多年的中科达孵化器负责人张洪伟说。
盛景网联集团董事长、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合伙人彭志强指出,创业第一天就走同质化道路,我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未来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除了遭遇创新不足这一重创外,资本价值链依然存在明显缺失则是其面临的又一挑战。采访中,本刊记者遇到的初创者几乎都感慨,找投资太难了。
“‘中间大、两头小,少顶层’是今天中国资本价值链的一个总结和写照。我们的风险投资(VC)、私募投资(PE)已经比较成熟,但天使投资规模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彭志强说。
据了解,中国的顶层母基金比较匮乏。相对来说,政府引导基金一定程度上在过去五年、十年中扮演了母基金的角色。但是鉴于专业性、激励机制、市场化等影响,它定位为支持母基金,比自己做母基金对整个社会的引领和放大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如何构筑市场化母基金以及政府引导基金双轮驱动的模型,在中国风险投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性布局。
搭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众多模式的孵化器也应运而生。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器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入驻条件不规范、同质化严重、配套服务欠缺、“借鸡下蛋”等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
在北京颐佳养老北沙滩服务站,记者见到了创业已有四年之久的清华大学博士郭藏燃,简单、朴素但不失秩序的办公环境令记者充满了好奇。因为这是他第三次创业,而且这次他把目标对准了鲜有人涉足的情绪健康管理领域,目前已经研发出来的产品接近3000件,其中“懂你”已获得多项专利。
“你为什么没有入驻孵化器?”面对这一问题,郭藏燃坦然一笑,“我想入驻,但是每次都要非常复杂地填写一系列表格、提交一大堆申请材料,然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次数多了,我就不再考虑了。但还是很希望接收我们材料的相关部门能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我们对接,帮我们指出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辩证看待出现的问题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刚刚起步,出现问题是难免的,要理性看待。
刚刚在2015首届香港国际创客节上获得“十大国际青年创客”称号的连续创业者刷脸科技创始人马顺对创新有着独特的见解,“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都很重要,尤其是技术上的创新,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据马顺介绍,他在连续多年的创业道路上发现,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不用说技术上,连模式都不创新,更有甚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还有专门买模板的。据了解,刷脸科技率先提出和实现熟人匿名借贷这一创新模式后,瞬间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模仿者,但刷脸科技通过与硅谷的工程师一起开展技术研究,以熟人关系进行借贷匹配等算法,使模式创新之后在技术创新上至今保持领先。模式很好抄,而核心的算法和技术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创业不创新、创业具有同质化当前都可以理解,毕竟先去模仿别人是最便捷、最简单的方式。但创新应该有一个过程。”马顺说,“原来大家对创业没有那么多期待,现在却热火朝天一窝蜂钻进去。在这个场景上一开始是量的积累,时间长了才会有新的思考,才会逐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慢慢地创新也就会出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创业素质不够、创业与投资市场对接不稳定、金融服务欠缺、产学研断裂、孵化器不能提供增值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很正常,毕竟我国的创新、创业才刚刚起步,未来如何逐步改进才是关键。
新引擎作用不容忽视
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市场动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才能由此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徐洪才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既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激活微观主体活力,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习惯、文化氛围和文化基因,这样我们的经济才有活力。
因此,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