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辟谣信息的构成要素及其理论效果

2016-09-10 07:22熊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摘 要:辟谣一直是各级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做好辟谣工作需要科学地选择辟谣信息构成要素。应增加高信度的辟谣来源,以提高辟谣信息的可信度;通过科学的表述方式交代目标谣言及其危害,以避免受众误解辟谣动机,促使受众对类似谣言产生“免疫力”,防止受众将谣言错记成真相;尽量通过陈述事实真相而非直接反驳澄清谣言,以避免因激怒受众导致辟谣适得其反;在辟谣信息中进行反向情愫唤起,以彻底消除谣言所带来的情感影响。

关键词:网络辟谣;辟谣构成;辟谣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6)01-0020-08

2014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开始通过整合《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生活周刊》、《蝌蚪五线谱》、《北京晚报》等权威媒体上发布的辟谣信息推出了一款网络信息产品——《每月“科学”流言榜》。该产品每月推出7条~11条辟谣信息,对社会上影响较为广泛的流言进行反驳、澄清与解释,并得到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技术支持。所以,《每月“科学”流言榜》在北京市官方发布的辟谣信息中算是较为科学规范的。笔者收集了该信息产品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共12期中的98条辟谣信息(原本有111条流言信息,其中12条流言是真的,1条流言是重复的),以此来分析北京市网络辟谣信息的构成要素及其理论效果。

根据已有辟谣实证研究,辟谣信息构成要素可以分为5大类,即辟谣来源、谣言介绍、谣言反驳、真相陈述、情愫唤起。在98条辟谣信息样本中,提及辟谣来源的有28条,占所有样本的29%;介绍目标谣言的有98条,占所有样本的100%;反驳目标谣言的有64条,占所有样本的65%;陈述事实真相的有80条,占所有样本的82%;包含反向情愫唤起内容的有23条,占所有样本的23%(参见图1)。

一、精心选择辟谣来源

从已有辟谣实证研究看,在辟谣信息中描述可信度较高的辟谣来源要比描述可信度较低的辟谣来源或没有描述辟谣来源,能够更多地降低谣言的可信度或影响。同时,专业对口者[1]、谣言受益者[2]与层级适当者[3]曾被数据证明是三种可信度较高的辟谣来源。在28条提及辟谣来源的辟谣信息中,有24条辟谣信息包含了专业对口的辟谣来源,占86%;有4条辟谣信息包含了层级适当的辟谣来源,占14%;只有2条辟谣信息包含了谣言受益者开展辟谣的内容,占7%;还有4条信息仅限于模糊地描述了辟谣来源,占14%,如“北京权威检测机构”“英国专家”“丹麦医生”“疾控部门”,因此它们不能被归为高信度辟谣来源(参见图2)。

在所有详细描述高信度辟谣来源的24条辟谣信息中都出现了专业对口的辟谣来源,而层级适当或因谣言受益的辟谣来源通常会以两种方式出现。

第一,同一辟谣来源既是专业对口者,又是层级适当者或谣言受益者。例如,在2014年11月出现的一则名为“感染埃博拉会变‘僵尸’吗?”的辟谣信息中,针对网上人们传播的“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妇女在被确证死亡后突然苏醒,并变成僵尸四处行走”的谣言,解放军塞拉利昂医疗队医疗组主任做出了澄清,即存在医务人员因为害怕接触病患而错将身体虚弱的病患确诊为“已经死亡”的可能。一方面,“医疗队医疗组主任”属于专业对口的辟谣来源,受众会因为信服于他的对口医学知识而更加相信辟谣信息;另一方面,“解放军塞拉利昂医疗队医疗组主任”又属于层级适当者,受众会因为辟谣者距离谣言事件发生地较近而更加信任辟谣信息。所以,这一辟谣来源既可以被看作是专业对口者,也可以被认为是层级适当者。

又如,在2014年12月出现的辟谣信息“转发微信能赚话费?”中,针对“用微信转发某一信息10次就能赚290元话费”的谣言,联通、移动与腾讯的客服人员分别表示不存在这种“送话费”活动。一方面,联通、移动与腾讯属于谣言受益者,因为该谣言一旦大面积蔓延并为人所信,那么将给它们带来额外的流量收入或新增用户。所以,它们不惜牺牲自身利益而担当辟谣者,将使受众感知到辟谣者是不受操控的、诚实的、正直的,继而更加相信辟谣信息。另一方面,移动、联通和腾讯公司的客服人员又可以被看作是专业对口者,因为受众通常会把他们归为较为熟知自己公司业务活动的专业人群,并因此而更加信任他们给出的辟谣信息。

第二,在一则辟谣信息中既存在专业对口的辟谣来源,又存在层级适当或因谣言受益的辟谣来源。例如,在2015年8月出现的一则名为“氰化钠可能导致毒雨吗?”的辟谣信息中,针对美国大使馆声称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泄漏的氰化钠将导致雨水含毒”的谣言,以及当地居民产生的“天津海河防潮闸附近出现大量死鱼与水污染有关”的错觉,美国大使馆与天津市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做出了澄清:一是氰化钠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所以不存在扩散到空气中与雨水混合的可能性;二是氰化钠一旦污染水体会导致所有鱼类死亡,而在天津海河防潮闸出现的大量死鱼只是每年夏天都会因为水中缺氧而大面积死亡的一种刺鱼。一方面,“雨水有毒”的谣言可能给造谣的美国大使馆带来更多的网民关注,也就说美国大使馆本身就是谣言受益者。如果让美国大使馆来澄清自己编造的谣言,那将使受众感到辟谣者是无偏见的、知错就改的、可信的,从而更加相信辟谣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水污染”的错觉而言,天津市环保和农业部门既是专业对口的也是层级适当的辟谣来源。由它们来澄清这一错觉,受众会感知到辟谣者既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又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于事发地,因此受众将更加相信辟谣者及其给出的辟谣信息。

又如,在2015年7月出现的一则名为“‘僵尸肉’真的存在吗?”的辟谣信息中,针对媒体报道的“海关在打击冻品走私时发现三四十年前的冻肉进入餐厅”的谣言,涉事的国家与地方(南宁、长沙)海关、公安、食品药品部门都表示只发现了四五年前的冻肉品,未发现三四十年前的走私肉。同时,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教授还从技术层面指出:肉品冷冻储藏40年并不现实,因为长期冷冻对肉质影响很大,还存在成本、人力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都属于层级适当的辟谣来源。因为地方层级的政府部门更加接近谣言事件的发生地,而国家层级的政府部门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全国查获走私冻肉的具体情况。所以,由它们来担当辟谣者,将有助于说服受众相信在地方乃至全国都不存在谣言中所说的“僵尸肉”。另一方面,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教授则属于专业对口的辟谣来源。由于开展辟谣的教授是专门研究肉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所以受众会出于对科学知识的推崇而更加信任辟谣者及其给出的辟谣信息。

二、巧妙重述目标谣言

98条辟谣信息都包含了谣言介绍,这样做有助于避免受众误解辟谣的动机,也可以提高人们对类似谣言的免疫能力。

在避免动机误解方面的研究表明,如果不介绍谣言及其危害,受众仅仅看到反驳会误认为辟谣者是为了避免被起诉而故意正话反说,或是故意掩盖真相[46]。例如,在2014年11月出现的一则名为“硅油真的会导致脱发吗?”的辟谣信息中,如果将辟谣信息中的谣言介绍删除,不介绍“大多数国内洗发水中的顺滑剂——硅油会导致脱发”及其误导大量公众抵制含硅油的洗发水的危害,而是直接说“硅油是大分子且具有水溶性,在水洗后不可能大量残留在头上堵塞毛囊,且尚无权威言论证实硅油会导致脱发”,那么一些受众就会认为辟谣者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含硅油的洗发水可能会导致脱发”的真相,之所以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害怕被诉以损害商品声誉的罪名。如果是洗发水厂商不介绍谣言及其危害而直接反驳这一谣言,那么受众有可能会认为辟谣者是在故意掩盖“硅油可能导致脱发”的真相。

又如,在2015年10月出现的一则名为“手机基站越多辐射越大?”的辟谣信息中,如果不介绍“北京回龙观小区的居民正在担心自己会受到附近的手机基站的电磁辐射的危害”,而直接反驳说“只要距离手机基站100米以上,即使最大功率的手机基站也不会对人构成危害”。那么一些受众就会认为辟谣者其实是想强调“手机基站的电磁辐会对附近的人构成危害”的真相,之所以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是因为害怕被诉以编造或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罪名。如果是手机基站的所有者通讯公司担当辟谣者,那么受众可能会怀疑辟谣者正在掩盖自己手机基站有害的负面信息。

“借辟谣之名故意传播谣言”的做法在网络媒体中已经屡见不鲜,如“某某领导通过公开现身证明自己没被双规”、“某某学者声明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文章”、“某某企业宣称自己的产品不会致癌”等,似乎这种传谣方式既可以逃避传播谣言的法律责任,又可以使“某某领导违纪”、“某某学者抄袭”、“某某产品会致癌”的谣言得到广泛传播。所以,为了避免辟谣动机被误解,有经验的辟谣者通常会在辟谣前适当地介绍谣言及其危害,以便受众了解辟谣者不得不辟谣的原因,从而消除受众内心的不确定性。

在提高谣言免疫力方面,曾经有研究者做过一些实验,他们发现既包含谣言又包含反驳的辟谣信息就像是“灭活的病毒”一样,可以使接触过辟谣信息的受众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类似的谣言产生较为稳定的“免疫力” [711]。例如,2015年1月出现的一则名为“吃草莓等于慢性自杀?”的辟谣信息,将“草莓采摘园为防虫害而给草莓喷农药导致蜜蜂死亡”的谣言和“草莓种植者无需使用农药,即使用也只能使用低毒农药,蜜蜂死亡可能与寿命、天气等有关”的反驳一并展现给受众,这就可以使受众记住现实中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则谣言,从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不再轻信类似的谣言。巧合的是,2015年5月北京又出现了“草莓农药残留超标可能致癌?”的类似谣言,那些接触过1月份出现的草莓谣言的受众就会想起几个月前流行的类似谣言,因此他们会比那些没有接触过包含谣言介绍的辟谣信息的受众,更加不相信后来出现的草莓谣言。所以说,如果1月份的辟谣信息中只包含反驳而不介绍谣言,那么一些受众就可能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谣言而对“草莓农残超标”的谣言无法产生“免疫力”。

不幸的是,谣言介绍也可能会引发“真相错觉”效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忘记否定谣言的信息,而仅仅记得描述谣言的信息,继而将谣言错记为真相。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人的大脑忘记否定信息的速度要快于肯定信息[1215]。在98则辟谣信息样本中,几乎每一则辟谣信息都包含了可能导致受众错将谣言记为真相的不科学的谣言介绍。例如,在2015年3月出现的一则名为“吃斑点香蕉会生病?”的辟谣信息中,受众既能看到了“吃斑点香蕉会生病”的谣言介绍,又能看到了“吃斑点香蕉不会染病”的反驳,受众在短期内会记住这些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接触的各类信息越来越多,一些受众就可能会首先忘记“吃斑点香蕉不会染病”中的否定信息,即“不”字,而只记得“吃斑点香蕉会染病”这一肯定信息。所以,有学者指出,辟谣要避免重述谣言。

如何才能在介绍谣言的同时又避免“真相错觉”呢?有研究表明,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可以将“真相错觉”效应变害为利[16][17]。例如,辟谣者可以将“吃斑点香蕉会生病”这一谣言改述为“吃斑点香蕉不健康”,然后再加以否定,那么受众将在忘记否定信息的同时,也忘记“吃斑点香蕉不健康”中的“不”字,从而只记得“吃斑点香蕉是健康的”。又如,在否定2014年11月出现的“地暖辐射会造成白血病”这一谣言时,可以将谣言改述为“地暖辐射并不安全”,然后再加以否定。类似的谣言还有2014年12月出现的“小太阳电暖气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2015年1月出现的“带钢圈文胸导致乳腺癌”、2015年2月出现的“放冰箱会致癌的食品黑名单”等。这些谣言中的“会导致孕妇流产”、“导致乳腺癌”、“会致癌”都可以改为“并不安全”,再将其放入辟谣信息的谣言介绍部分。

三、尽量陈述事实真相

辟谣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辟谣,即反驳谣言;二是间接辟谣,即真相陈述。研究发现,在受众较为信任谣言来源且感知到谣言较为相关时,直接反驳谣言反而会激怒受众,使他们更加相信谣言,即逆火效应[18]。在所有包含直接反驳谣言内容的辟谣信息中,既包含高信度谣言来源又包含高相关谣言的辟谣信息共有7条。也就是说,约有11%的反驳有可能会导致受众更加相信谣言(参见图3)。

例如,在2015年6月出现的一则名为“反手摸肚脐就是好身材?”的辟谣信息中,谣言来源是“美国科学家”,而且谣言与身体健康有关,同时辟谣者仅凭在网上没有搜索到相关信息就直接反驳“能反手摸肚脐就是好身材”这一谣言是无稽之谈。在整个反驳信息中,语气充满了调侃的意味,如“记者特意去查了到底有没有哪个奇葩美国科学家专门研究了这事”、“发现根本没有相关研究”、“搜索代表肚脐的词汇Navel,结果更是搞笑,除研究者名字中有Navel外,剩下基本全是研究脐橙的”等。这样一来,一些曾经相信过谣言的受众就会在看到反驳信息后,产生一种被辟谣者嘲笑的感觉。为了挽回面子,他们通常会拒绝接受这一辟谣,并以辟谣者搜索范围有限为由反驳辟谣者,同时更加坚信自己曾经相信过的谣言是真实的。

又如,在2014年11月出现的一则名为“NASA称地球将进入连续六天黑夜?”的辟谣信息中,谣言来源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而且谣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辟谣者又进行了极具侵略性的反驳,直接指出“这个谣言毫无天文常识”。辟谣者提出了三点反驳理由:“一是太阳风暴不可能像地球上的风暴那样席卷起尘土;二是星际尘埃密度小,根本不可能遮挡90%的太阳光;三是NASA预测太阳风暴不可能精确到某天。”反驳中处处可见“不可能”这样的词汇,反驳态度之强硬可见一斑。这样,辟谣信息就很容易导致一些轻信谣言的受众下不了台,他们会感觉到辟谣者不仅是在反驳谣言,而且还在嘲讽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些受众将很有可能拒绝接受辟谣信息,并且进一步寻找支持谣言的证据与辟谣者争辩,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相对直接反驳而言,真相陈述就不容易诱发逆火效应,且能对多种谣言变体进行澄清。一方面,真相陈述要比直接反驳更加温和,因而通常不会激怒受众;另一方面,澄清唯一的事实真相要比仅仅反驳一种谣言更能降低衍生谣言的可信度或影响。在98条辟谣信息中,有79条辟谣信息包含了真相陈述,占80.6%。

例如,在2015年10月出现的一则名为“火腿培根=砒霜?”的辟谣信息中,“火腿培根相当于砒霜”的谣言源于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国际癌症机构发布的公告,公告称“火腿、培根等加工类肉制品已被归入一级致癌物”,同时这一谣言又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该谣言可以被归为较容易因为反驳而产生“逆火效应”的“高信度来源+高相关”式谣言。面对这一谣言,辟谣者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首先介绍了一级致癌物的内涵与外延,即“一种被证明会增加人体罹患癌症风险的物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酒精饮料和太阳辐射也属于一级致癌物”,然后又指出“常吃加工肉制品确实不好,但其使人罹患癌症的风险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因此大可不必谈之色变”。总的来看,整个辟谣信息并没有直接反驳谣言,只是在描述一种与谣言存在出入的事实真相。因此,受众也就不会感觉到辟谣者是在驳斥或嘲笑他们,而更多地会感知到辟谣者是在帮助他们完善认知。所以,辟谣信息也就不会因为激怒受众而招致“逆火效应”。此外,关于加工肉制品的真相陈述不仅消除了受众对火腿和培根的过分恐惧,而且还消除了人们对其他加工肉制品的过分恐惧,这是有针对性的直接反驳难以做到的。

又如, 在2015年8月出现的一则名为“存在让电脑丧失一切信息的病毒吗?”的辟谣信息中,辟谣者描述了这样一条谣言,即“网上传播的名为《钓鱼岛开战啦》的图片是一种能使电脑失去一切信息的病毒”,同时指出了它的多个衍生版本,如“《汶川速递》或《2012年度工资调整方案》的文件也是电脑病毒”。在辟谣信息中,受众可以看到这些谣言有时会被加上“公安部紧急通知”“公安网监紧急通知”等高信度的来源,同时谣言又与广大网民的电脑安全紧密相关,因此这一系列谣言可以被归为较为容易产生“逆火效应”的“高信度来源+高相关”式谣言。对此,辟谣者既进行了真相陈述,即“病毒可能存在,但非常少见,且病毒删除电脑信息所需时间长、动静大,很容易被察觉,即使电脑感染这种病毒,删除的信息也能被修复”;又进行了直接反驳,即“一张图片就能删除所有电脑信息是不可信的,病毒有关信息一般是由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首发,而不是公安部门,且语言组织上应是正式的官方表述,而不会是恐吓式的”。前面的真相陈述可以说对多种谣言变体所带来的恐慌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缓解作用,使受众认识到即使电脑感染病毒也是有方法修复的。当然,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再加上一些病毒介绍与预防知识那就更加完美了[1]。然而,后面的直接反驳有一些画蛇添足的意味,容易引起受众的抗辩。受众可能会反驳道:“一些病毒表面上看是图片格式,但它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个应用程序,此外有些小范围传播的病毒国家机关根本顾不上发警报,因此民间的一些预警信息也不一定都是虚假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非常容易找到反驳理由时,人们会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19]

[20][21]。所以说,该辟谣信息中的直接反驳留给了大量供受众争辩的空间,可能会使得受众更加相信谣言。如果能将直接反驳部分删去,那么该辟谣信息将可以有效地避免“逆火效应”。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真相陈述中如果能够加入信谣原因分析,将更有助于降低受众对谣言的相信程度或谣言对受众的影响[22]。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众在看到信谣原因分析后,会打消对“谣言并非空穴来风”的猜测。在所有真相陈述中,只有3条辟谣信息中的真相陈述包含了信谣原因分析,约占所有真相陈述的4%。这三条辟谣信息分别是2014年12月出现的“转发微信能赚话费?”、2015年9月出现的“女人吃木瓜能避孕吗?”、2015年10月出现的“‘忘穿秋裤’会招来骨关节炎?”。在辟谣信息“转发微信能赚话费?”中,辟谣者增加了受众信谣原因分析,指出“因为相信谣言去转发微信的成本很小,而获得话费回报的诱惑又很大,所以受众通常会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去按照谣言指示转发微信”。在辟谣信息“女人吃木瓜能避孕吗?”中,辟谣者也解释了“女人吃木瓜能避孕”这一谣言出现的原因,即“木瓜中含有木瓜苷,它在人体中代谢以后的产物会导致女性子宫收缩,继而引发流产,而受众常常会将流产与避孕两个概念相混淆”。在辟谣信息“‘忘穿秋裤’会招来骨关节炎?”中,辟谣者同样解释了受众相信谣言的原因,即“由于寒冷常常会导致骨关节炎症状加剧或复发,使骨关节炎患者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所以,即使寒冷不是骨关节炎的成因,也很容易被人们误解成骨关节炎的罪魁祸首”(参见图4)。

四、反向唤起情感元素

曾经有辟谣实验发现,仅仅使受众不相信谣言的辟谣信息还不足以消除谣言的影响,有些谣言即使没人相信也会导致受众按照其指示的方向去行动。因此,辟谣者除通过直接反驳或真相陈述降低谣言的可信度外,还需要通过反向情愫唤起来削减谣言在受众脑中留下的正面或负面情愫[23]。在98条辟谣信息样本中,几乎所有的目标谣言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情愫,而进行了反向情愫唤起的辟谣信息只有23条。也就是说,约有77%的目标谣言依然可能通过残留在受众脑中的情愫而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使受众已经不再相信谣言。

例如,在2014年12月出现的一则名为“猪肉里又发现虫子?”的辟谣信息中,辟谣者针对“猪肉中发现寄生虫”的谣言进行了反驳,即“所谓的寄生虫其实是猪的神经纤维、动静脉血管、淋巴管、筋腱以及肌纤维,只是貌似虫子而已”。这样的反驳可能使一些受众不再相信谣言,但即使这些受众不再相信谣言,他们的潜意识也依然会将恶心的寄生虫与猪肉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一想起猪肉,就会联想起恶心的寄生虫。这些恶心情愫最终会导致受众即使不相信猪肉会有寄生虫,也不愿意去购买或食用猪肉。如果要消除或减弱谣言的情愫影响,那就需要在辟谣信息中加入反向情愫唤起的内容,即告诉受众“猪肉中的虫子并不可怕,只要将猪肉煮熟,即使有虫子也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在许多地方虫子还被当作美味佳肴,如油炸蝗虫、酸蚂蚱、糖炒蝶蛹等,蝗虫、蟋蟀和膳食蠕虫还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这样一来,受众脑中那些恶心的寄生虫便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味佳肴,当他们的潜意识再次将猪肉和寄生虫联系在一起时,猪肉将与“美味的虫子”而不是“恶心的虫子”联系在一起。因此,谣言所降低的猪肉购买或食用意愿也将得到恢复。

又如,在2015年7月出现的一则名为“散装生鲜奶比包装牛奶更有营养?”的辟谣信息中,辟谣者描述了这样一则谣言,即“刚刚挤出的生鲜奶比包装牛奶保留了更多的微量生理活性成分,风味更佳、营养价值更高”。这则谣言显然可以使受众将生鲜奶与营养、美味、原生态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受众购买生鲜奶的意愿。对此,辟谣者首先进行真相陈述,即“生鲜奶之所以看上去粘稠、风味浓郁,关键在于生鲜奶未经过均质处理,乳脂肪较大,在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然后又对谣言进行了直接反驳,即“生鲜奶在营养价值方面与经过巴氏杀菌的包装纯牛奶并没有显著差异”。最后辟谣者还不忘加上一句“生鲜奶存在使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可能”。前面的真相陈述与直接反驳可以说已经在认知层面使人们不再相信谣言了,但是这些还不足以降低受众购买生鲜奶的非理性意愿,毕竟受众脑中还或多或少地留存着一些美好的情愫。因此,辟谣者最后进行了反向情愫唤起,将生鲜奶和传染病联系在一起,使受众对生鲜产生了恐惧感,从而不再愿意去购买或食用生鲜奶。

综上所述,做好辟谣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在辟谣信息中加入可信度较高的辟谣来源,如专业对口者、层级适当者或谣言受益者,这样做至少可以使不关注谣言的受众在短期内对辟谣信息产生较高的信任感。第二,要在辟谣前介绍目标谣言及其危害,这样做受众就知道辟谣者是迫不得已才进行辟谣,并非是想故意掩盖真相或传播谣言。同时,介绍目标谣言还可以使没有接触过谣言的受众了解到谣言的惯用伎俩,从而能够对以后出现的类似谣言产生稳定的“免疫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述谣言又可能导致一部分健忘的受众将谣言记忆成“真相”。因此,需要运用一种可以将“真相错觉”转害为利的否定句式来介绍目标谣言。第三,要尽量通过陈述事实真相来间接否定谣言,而不是通过反驳来直接否定谣言,因为那些笃信谣言者且认为谣言与己相关的受众会很容易被反驳激怒,他们将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并且更加相信谣言。此外,要在真相陈述中加入受众信谣原因分析,这样做有助于打消受众对谣言流传原因的猜测。第四,要在辟谣信息中适当加入反向情愫唤起,以彻底消除谣言残留在受众脑中的情感影响。

参考文献:

[1]Bordia,P.,Difonzo,N.,Haines,R.,Chaseling,E..Rumors Denials as Persuasive Messages: Effects of Personal Relevance, Source and Message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5,(6).

[2]Berinsky,A.J..Rumors,Truth and Reality:A Study of Political Misinformation[DB/OL].http://web.mit.edu/berinsky/www/files/rumor.pdf, 20120522.

[3]Bordia, P.,Difonzo, N.,Travers,V..Denying Rumor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Higher Source Is Not always Better[J].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1998,(2).

[4]Yandell.B..Those Who Protest Too Much Are Seen as Guil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79,(5).

[5]Wegner,D.M.,Wenzlaff,R.,Kerker,R.M.,Beattie,A.E..Incriminations Through Innuendo:Can Media Questions Become Public Answ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5).

[6]Koller,M..Rebutting Accusations:When Does It Work,When Does It Fail[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3,(4).

[7]McGuire,W.J..The Effectiveness of Supportive and Refutational Defenses in Immunizing and Restoring Beliefs Against Persuasion[J].Sociometry,1961,(2).

[8]McGuire,W.J..Persistence of the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 Induced by Various Types of Prior Beliefs Defense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2,(4).

[9]McGuire,W.J.,Papageorgis D..Effectiveness of Forewarning in Developing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62,(1).

[10]Koller,M..Rumor Rebuttal in the Marketplace[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2,(13).

[11]Wood,Michelle L.M..Rethinking the Inoculation Analogy:Effects on Subjects with Differing Preexisting Attitudes[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7,(3).

[12]Begg,I.M.,Anas,A.,Farinacci,S..Dissociation of Processes in Belief: Source Recollection, Statement Familiarity and the Illusion of Truth[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2,(4).

[13]Gilbert,D.T.,Krull,D.S.,Malone,P.S..Unbelieving the Unbelievabl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jection of Fals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4).

[14]Skurnik,I.,Yoon,C.,Park,D.C.,Schwarz.N..How Warnings about False Claims Become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5,(4).

[15]Skurnik,I.,Yoon,C.,Schwarz,N..“Myths & Facts” about the Flu: Health Education Campaigns Can Reduce Vaccination Intentions[DB/OL].http:∥webuser.bus.umich.edu/yoonc/research/Papers/Skurnik_Yoon_Schwarz_2005_Myths_Facts_Flu_Health_Education_Campaigns_JAMA.pdf,20051231.

[16]Mayo,R.,Schul,Y.,Burnstein,E..“I am not Guilty” vs “I am Innocent”:Successful Misperception Negation may Depend on the Schema Used for Its Encoding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4).

[17]Gawronski,B.,Deutsch,R.,Mbirkou,S.,Seibt,B.,Strack,F..When “Just Say No” is Not Enough: Affirmation Versus Negation Training and the Reduction of Automatic Stereotype Activ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2).

[18]熊炎.辟谣信息构成要素:一种整合框架——二战以后西方辟谣实证研究回顾[J].国外社会科学,2015,(1).

[19]Sanna,L.J.,Schwarz,N.,Stocker,S.L..When Debiasing Backfires: Accessible Content and Accessibility Experiences in Debiasing Hindsigh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002, (3).

[20]Sanna,L.J.,Schwarz,N..Debiasing the Hindsight Bias:The Role of Accessibility Experiences and (Mis)Attribu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3,(3).

[21]Sanna,L.J.,Schwarz,N..Integrating Temporal Biases:The Interplay of Focal Thoughts and Accessibility Experience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7).

[22]Ross,L.,Lepper,M.R.,Hubbard,M..Biased Attributional Processes in the Debriefing Paradig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5).

[23]Tybout,A.M.,Calder,B.J.,Sternthal,B..Us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to Design Market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

[责任编辑:杨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