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 吕力 孔明
陕西省招收这20名农民上大学,是一次势在必行的创举,“杨凌经验”将具有示范意义。杨凌一直有“创新”的传统,不仅从2013年起联合地方政府设立“农民培育学院”,更是中国首只克隆羊“阳阳”的诞生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儿能够诞生含金量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够为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多经验和借鉴。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注入和配合;高校不仅能为农民提供所需的技术,也能为其提供更大的交际圈和更多的机遇,帮助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主体之一。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之后,农村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的窘境。而农村的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要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科技、机械、现代因素融入进去,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日前,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透露,今年国家再次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达到13.9亿元。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当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养呢?
平均年龄近38岁
近日,陕西省的20名农民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即将接受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也能上大学”,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杨凌职院”)是陕西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示范高职,已有82年办学历史。前不久该校在富平县举办仪式,向该县20位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录取通知书,接纳他们为学院生物工程分院的高职生。今年9月,他们将开始接受为期3年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攻读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未来3年考核合格后,获得与普通在校生一样的大专学历。
据不完全统计,录取者全部持有初级证书,有10多人持有经考核认证的中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近38岁,都是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或规模经营户,他们的家庭农场有很多都是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不久前,有35位农村后备干部考生也被杨凌职院录取为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高职生,3年后他们将同样拥有大专学历。这两批农民高职生都是杨凌职院通过单独招生和严格考核录取的,并且通过了陕西省招生办公室的严格审核。
课程与普通大学生不同
杨凌职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岩告诉记者,此次单招的职业农民考生报考条件有二:必须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高中毕业证书,必须参加社会报考;录取工作与普通单招生一样,程序严格,均要经过网上报名、审核、文化课考试和面试等环节考核。考核有笔试、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分为数学、语文、英语。被录取者在校期间,将单独设班,结合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确保培养质量。
针对这批学生年龄大,又离不了承包经营的土地,杨凌职院教务处处长张宏辉说,校方已经制订了初步培养方案,下一步将对方案进行研讨,届时会邀请富平县相关职能部门和职业农民大学生代表进行论证。
张宏辉告诉记者,20位职业农民入学后,理论教学在杨凌职院和富平县同时开展,实践教学上主要立足于富平当地,围绕他们的产业去做,高新技术则回到杨凌职院,在杨凌的企业里实习。
据介绍,对这些学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对他们的专业基础课适度要降一点,文化课基础将适度去补,专业课将增加经营性、管理型和食品安全,以及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张宏辉坦言,在教学组织上与普通学生的授课方式可能会不太一样,如有必要,会组织他们到附近和周边进行观摩教学,还会邀请一些“大腕”专家和兄弟省份的农民企业家做一些专题讲座。
“在课程设置和量化上,我们要坚持标准,不管怎么说,它有学历教育的成分,不是搞农民培训,必须按照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只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发生些变化,专科标准是不能降的。”张宏辉说,大体会开设30门左右的课程,涉及基础课与通识课教育、专业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创新创业课与拓展课程教育。“都是学分制,毕业按要求必须达到130个左右的学分,达不到的话,那对不起,只能发肄业证或结业证。”
根据培养目标,3年后,这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除能解决好自身的生产技术问题外,还将去引领、带动周围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富平县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主任樊晓妮说:“县上的职业农民都是规模化种植,基本上是大型机械操作,管理技术正在不断更新,他们把种地当作一个主业、一个事业来干。他们迫切希望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其次是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
据了解,新录取的这批职业农民大学生将单独设班,初定为上学期间的学费以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同时,杨凌职院给予部分免除。
如何解决上学和务农的矛盾?富平县农广校人士介绍说,今后3年,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对这些职业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会避开农忙季节,利用农闲时间集中授课,这些农民有自己的产业,所流转的土地又有季节生产特点,不会像普通在校大学生那样去学习,将来的教学可能会采取杨凌、富平两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创造“杨凌经验”
对3年的培育目标,樊晓妮说:“一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去影响一大片,带动当地的经营发展。他们目前遇到的难题有技术更新方面的问题,缺少农产品营销策略和质量安全知识。”她认为,这些职业农民不仅在农业技术上需要提高,还需要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到底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干货?《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农学院教师高凡表示:“首先当然是技术。而且鉴于农业的特殊性,课程设置可更偏向于实践领域。甚至把老师直接请到田间地头,教室设在几位农民自家的地里也未尝不可。除此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学习经历和环境,有可能为这些农民朋友提供不同于以往的交际圈,提供更多意想不到的机遇。在这儿,他们能跟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新农人交流经验,能向掌握更多资源的专家教授请教甚至成为朋友。”
高凡指出,陕西省招收这20名农民上大学,是一次势在必行的创举,“杨凌经验”将具有示范意义。“杨凌一直有‘创新’的传统,不仅从2013年起联合地方政府设立‘农民培育学院’,更是中国首只克隆羊‘阳阳’的诞生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儿能够诞生含金量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够为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多经验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