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2016年7月2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同意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至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模已扩大到了17个。
其中2009年到2014年6年内设立5个示范区,2015年设立长株潭、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6个示范区,还有今年3月设立的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示范区。6月20日,福厦泉及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同意。
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的精神,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义在于鼓励推进各地区进行自主创新,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探索尝试,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示范效应,这些示范区肩负了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担,同时对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起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
一是发展速度和效益“双提升”,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数据显示,在新常态下,国家自创区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二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深入推进,发展动力加速转换。2015年前三季度,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新创办科技型企业同比两位数增长。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中关村现代服务业、武汉东湖光纤光缆和光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全国占比,均取得突出成就。四是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成果转化成效突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享受哪些政策利好
可以说,这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实是区域经济发展的17个核心引擎,为了刺激这些示范区快速产生辐射效应,国务院给了他们6大重要的政策支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组织编制发展规划。
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分布状况
仔细梳理已经设立的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区域看,我国东中西部已都有布局。东部是我国较早设立示范区且数量较多的区域,当前17个示范区中有超过半数位于东部地区。但随着中部的武汉东湖示范区和西部的成都示范区的设立,长株潭、西安、郑洛新、合芜蚌、重庆等示范区也随之开始不断壮大中西部区域创新示范区的规模,中西部区域的创新链条正在逐渐形成。
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已成为重要方向,而中西部区域的创新发展则不容忽视。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表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注重把握突出“东转西进”布局设想,既促进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又推进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相比于东部区域基于产业发展规律的转型升级创新布局,中西部区域则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特点推动创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在中西部区域的创新链中,一些地方能够满足相关高端产业的发展条件,这些地方可以直接进行更高端的产业建设,如农业,中西部区域中有些地方就可以直接搞生态、有机农业。通过这样的创新布局,中西部区域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这契合了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创新的强烈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东中西部的全面布局及区别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中创新元素的更快发展。同时,我们应充分把握这样的机遇,利用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