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团为期十天的走访,既是对古老海丝之路的一次重访,也是对新合作机遇的一次展望。
对于中国和东盟来说,2016年是一个“大年”。这一年,我们见证了“东盟共同体”的建成,迎来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尤其是今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柬埔寨王国的国事访问,更让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为了深入报道中国—东盟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领域取得的务实合作成果,深入推动东盟各国同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0月19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东盟中心主办,中国报道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活动”再度起航,来自东盟十国的15位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对江苏、云南两省多地进行采访考察。为期十天的走访与考察,既是对古老海丝之路的一次重访,也是对新合作机遇的一次展望。
让人备受启发的合作模式
考察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典范,无疑是此行的重要议程。带着对成功模式学习与借鉴的目的,10月22日,记者团来到了位于无锡的红豆集团进行考察。
提起红豆集团,除去自身的品牌价值为人盛赞外,“红豆”的名字总会和在柬埔寨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企业联合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在柬埔寨建设的经济特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受到中柬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而在这个号称要建成“柬埔寨的深圳”的经济特区,红豆集团见证了其从零开始的建设过程,并为其建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红豆集团来说,西港特区既是自身业务的一次重要的国际化发展,也是对其国际投资合作项目运营与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从当年的“莽原荒滩”,到如今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业园区,八年来的发展离不开红豆集团的努力和贡献。笑言“快把家安在柬埔寨了”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戴月娥对此颇有感触:“刚去柬埔寨的时候,那片区域真是一片荒芜。所有的水、电等配套设施都是一点点建成的。我们刚去的时候,从工作到生活都要自己动手,从零开始。”如今,在柬埔寨多年的她时常被人们笑称“已经像个柬埔寨人”,而当年那片荒地也已经旧貌换新颜。在她看来,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今天离不开中方员工的努力,也离不开柬埔寨当地人勤劳、好学的作风。
对于红豆集团来说,参与西港特区建设是企业探寻国际合作的一次重要转型,对于很多前去调研的东盟记者朋友而言,这种合作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急需的”。《菲律宾之星》报社记者雷纳多·盖鲁坡表示:“看到像红豆集团这样的中国企业展示自己探索国际合作过程中的经验,让人备受启发,这是中国企业的先进经验,也是东南亚国家值得借鉴的范本。这种合作经验对于中国和柬埔寨来讲很重要,我想对于东盟其他国家而言,价值也是巨大的。”
挖掘新机遇
东盟记者重访海丝之路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展示与挖掘中国与东盟在国际产能合作框架下新的合作机遇。
10月25日,采访团一行在云南昆明做客南方电网,专程考察南方电网公司与东盟的国际合作情况,并挖掘双方新的合作契机。在座谈会上,南方电网云南国际公司董事长佀蜀明向东盟记者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南方电网公司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电力合作窗口,积极与东盟各国开展电网互联互通、电力贸易、电源项目合作开发、工程总承包、人员培训等合作,实现了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多国的电网互联互通,不仅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也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力合作领域的现状后,不少东盟记者对新的合作模式与机遇也有了更多期待。越南新闻社记者陶方林表示,中国在电力、能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这些优势对于像越南这样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以电力合作为出发点,围绕中国的自身优势和东盟国家的切实需求,我们愿意也希望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比如电力基建的衍生项目,比如其他相关的拓展合作,等等。”与他有着同样期待的还有来自柬埔寨新闻社的范纳克·恰,在他看来,如何发挥中国与东盟现有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优势,结合新时期双方新的需求建立更广阔、升级版的合作模式,是他此行重点考察的问题。他期待更多像南方电网一样有实力、有合作经验的企业能够与柬埔寨乃至东盟各国携手挖掘更多的合作模式。
想要“走出去”,就要“请进来”
对于《文莱时报》记者罗泽哈德·彬媞·默罕默德来说,十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从长三角经济区的苏州开始,以云南中缅边境的城市德宏结束,密集考察了两省六市,考察项目既有老挝苏州大学这样的重点教育交流项目,也有太仓港码头、瑞丽口岸这样的海丝合作“桥头堡”,更不乏南京凤凰书画集团、银翔云南机车制造等独具特色的企业。
充实的行程也让东盟记者收获满满。菲律宾新闻网高级特约记者斯蒂芬·帕雷迪斯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算起,他同中国结缘超过30年。而这30年间中国发生的变化,用他的话说,是“巨大的、惊人的、无与伦比的”。他认为,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惊人,一定有其值得借鉴的经验,“现在,中国正在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倡议同世界各国建立合作,这既是一种发展经验的分享,也是一种共同发展的邀约,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组织并全程参与此次行程的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认为,这种“请进来”的模式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在她看来,“把东盟的媒体朋友们请到中国,让他们看一看这里的发展,感受一下合作的潜能和机遇,对于更多的东盟朋友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