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宝 朱建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坚持把共享理念落到实处的问题,强调: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更不能让老区人民掉队。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民生问题无小事,社会政策要托底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牵系国运。民生不仅是涉及改革发展的经济大计,也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工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于民,已成为治国理政之根本。民生一直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民生工作,要有百姓情怀,俯身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胸中常怀百姓疾苦,心中常谋富民之策,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坚定的群众立场、务实的工作方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
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一再强调的重要问题。他多次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密集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意识到,群众对生活的期待不断提升,需求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不能开空头支票。
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托住生产生活的底线。托底重在“保基本”。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托底重在“兜底线”。就是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抓重点、攻难点,兜住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把钢用在刀刃上。
二、抓住扶贫脱贫民生工程,让老区人民共同小康
《论语》李氏篇中,孔子提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思想。今天的共享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共享承认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全面、共享”,是我们党对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当前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全面小康,倘若贫富悬殊太大,不仅拖慢全面小康进程,甚至还影响社会稳定。
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也是一个突出短板。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最担心、最揪心、最不托底的事情,就是扶贫。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消除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要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要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实现江西同步进入小康的脱贫致富目标是习总书记的殷切期待。他强调,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小康社会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保障扶贫与开发扶贫两轮驱动,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统筹推进。注重把扶贫开发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教育扶贫等结合起来,把做好顶层设计与加强基层探索结合起来。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希望江西在脱贫攻坚领跑”的要求,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着力解决区域性和群体性贫困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采取超常举措和过硬办法,打赢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攻坚战。
三、抓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共享发展要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注重“提低”补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着力保障“底线民生”、不断改善“基本民生”、强力破解“热点民生”,不断增进群众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就业指导和支持,稳妥、有序、多渠道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安置工作。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教育是民生之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布局,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生教育,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医疗是民生之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不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完善规范各项配套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扩大农村免费卫生服务和受益群众范围,同时发挥社会办医力量,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社保是民生之依,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快速城镇化等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建设,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四、人人参与共建,实现更高层次共享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做强、做大经济“蛋糕”,为共享提供强大物质基础。面对当前呈现出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特点,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通过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通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天上不会掉馅饼,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每一个人都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共建的良好环境,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通畅的上升通道,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活力。发扬吃苦耐劳精神,齐心协力,诚实劳动,锲而不舍,甘于从小事做起,做好做透做实每一件事,以攻坚克难的决心把事业干成干实干好。○
责任编辑/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