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6-09-10 07:22龙秋帆
党史文苑 2016年14期
关键词:强军长征红军

龙秋帆

[摘要]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灿烂瑰宝,是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把握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从历史源头、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照中,厘清中国梦、强军梦与长征精神的互动传承关系,更好把握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核。

[关键词]长征精神中国梦时代价值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认真回顾和反思那段征程,深刻把握鲜血凝就的长征精神,并把它放到中国革命、世界历史及人类生理极限与精神追求的大背景下审视,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长征伟大永恒的价值和魅力,更好为军队官兵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长征精神成就中国梦指明方向。

一、回溯史实,从历史起点中认识长征精神

习近平在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时说:“历史,往往在经过实践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1]长征是长征精神的载体,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长征精神的内涵,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长征史实,把握长征精神的特征。

(一)深刻把握蕴藏于恢宏历史中的长征精神时代特征。人类历史进程表明,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长征发生在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的20世纪30年代。长征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孕育,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在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光大,是其所处时代必然性的反映。从国际大背景看,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世界资本主义陷入全面危机;德、意、日等国法西斯主义先后登上本国政治舞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入侵我国;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掀起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从国内局势看,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被迫率领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中国革命战争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长征由局部性的战略退却发展成全局性的战略转移。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对我们党和红军实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深刻把握根植于转战进程中的长征精神实践特色。长征精神是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精神之花,是用具体行动对崇高理想信念自觉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从长征转战过程看,可以说长征精神体现“走”的韧劲。从1934年10月红军跨过于都河,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历时两年多,脚踏14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走遍大半个中国。所以说“走”是体现长征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长征精神又反映“拼”的刚毅。长征是红军十年内战中最为严酷的一个阶段。国民党先后调动100多万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平均20天左右就有一次大战斗,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所以说“拼”是体现长征精神的又一个显著特征。长征精神更彰显“苦”的磨砺。长征途中,红军除了要对付凶恶的敌人,还面临严酷环境的考验,生存条件空前残酷。面对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山和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粮食、医药、被服严重匮乏,随时受到疾病、伤残、饥饿、死亡的威胁,这对红军将士生理和心理都是极限考验。漫长的行军、残酷的战斗、险恶的环境,使无数红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在长征途中,红军总共牺牲将士多达14.9万人,其中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师职干部80余人[2]。这是以鲜血换胜利的“苦”,是以生命作代价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所以“苦”是体现长征精神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正是由于敢走、敢拼、敢吃苦,红军才把战略大转移转变成了斗志昂扬的进军。

(三)深刻把握彰显于重大转折中的长征精神党性品格。长征精神的党性品格是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组织性和权威性的集中体现。这一特征是由长征中一系列重大转折的不同侧面揭示的,可概括成三个维度:

一是一系列重要会议[3]。这些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34年12月贵州黎平会议,决定到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解决了行动方向问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1935年6月四川懋功会议,制定了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1935年9月甘肃迭部县俄界会议,对之前召开的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毛儿盖会议、沙窝会议等进行了归结,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行动。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会议,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

二是两次党内斗争。遵义会议前,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与博古等“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主要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两次斗争中,我们党坚持正确的党内斗争原则和方法,不仅顺利解决了党的组织领导问题,还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三是六次红军会师。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在陕西延川永坪镇会师,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地区会师,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六次会师,壮大了红军力量,展示了红军将士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性。

二、探寻本质,从与中国梦的一致性中理解长征精神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感染力。深入理解中国梦与长征精神的本质,探寻其取向的一致性,有助于更好以长征精神为动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一)基于价值取向维度,具有根本一致性。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倾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长征时期,我们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二万五千里长征自始至终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当前,党领导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需要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本质来说,长征所追求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上篇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下篇文章,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实现同一远大目标的不同实践阶段。实现中国梦,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延续红军长征价值追求的未竟事业。

(二)基于理论逻辑维度,具有内在一致性。长征精神和中国梦理论逻辑的一致性,首先取决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坚持。长征精神和中国梦,产生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具有理论逻辑的一致性。长征精神和中国梦理论逻辑的一脉相承,集中体现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中。长征和长征精神,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产物。中国梦是我们党在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构架。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形势下,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就要树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特点;就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学会运用民族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和阐明国家治理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三)基于力量基础维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无论是长征精神的形成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的。长征让红军刻骨铭心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红军生存的根基、行动的靠山、力量的源泉。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鱼水相依的血肉联系,使得红军有了打不烂、拖不垮的无穷力量。中国梦的本质特征,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既符合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又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在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实现“四个全面”,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用梦想这个最大公约数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成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所在。

(四)基于创新精神维度,具有传承一致性。创新发展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长征精神和中国梦都蕴涵着强烈的创新精神。长征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先河和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原创性质的民族精神。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看,长征不仅是我们党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开始了由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从长征的转战过程看,我们党不仅及时根据形势变化确定行军路线,而且采用机动灵活、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破敌军的围追堵截,创造出许多世人惊叹的军事奇迹。当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保证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作用,又要科学地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中整体把握,结合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解精髓,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领会核心要义。

三、牢记职责,从我军肩负历史使命中把握长征精神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有效履行我军使命任务的强大动力。

(一)强化军魂意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红军建立之初,特别是经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长征前,党对红军实施领导的党委制被取消,给红军建设带来了极大损害。遵义会议后,红军在团以上部队中恢复了党的领导制度,同时突出加强了连队党支部建设,对党支部有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长征途中,各级党团组织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生命线”的强有力保证作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了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指示在部队的贯彻执行。毛泽东早在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曾一再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此后,这一原则在全军深深扎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全党、全军的共识。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遇到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不但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而且把部队官兵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一些同志对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缺乏深入了解,更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党性锻炼,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安邦之要[5]。对军队来说,弘扬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强化军魂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高举旗帜,听从指挥,确保部队的正确政治方向和高度集中统一。

(二)关注国家利益。军事从属于政治,是为国家利益全局服务的。我军自建立以来,就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长征时期,国家处于四分五裂、强敌入侵的危急时刻。长征途中,尽管红军力量弱小,处境艰难,一时还看不到曙光,看不到希望,但仍然高度关注整个时局的发展,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早在1933年11月,毛泽东、朱德就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于1934年7月派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党中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红军到达延安后,我们党摒弃前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1937年2月,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五项要求的前提下,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和“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四项保证,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抗击外敌入侵、捍卫国家利益的新局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利益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广的领域。就内涵来说,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以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和安全为标志的安全利益,以维护国家基本制度和社会稳定为核心的政治利益,以确保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利益,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本的文化利益;就领域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利益的范围正从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拓展。海洋安全、太空安全和电磁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利益原则告诉我们,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军队的使命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像红军那样开阔视野,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要善于着眼国家利益全局来筹划部队建设,生成强大战斗力,以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军队每改革一次,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就进一大步。要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必须抓住当前改革“窗口期”,切实引导官兵深刻领会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改革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以实际行动拥护支持投身改革,把军队改革宣讲同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贯彻到改革强军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信念,稳住心神定力,振奋精神干劲,自觉把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热切期盼转化为干好本职的工作热情上,以革命军人应有的忠诚担当勇气投身改革强军伟大实践。

(三)强化战斗精神。军队战斗力由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由人的因素而产生的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革命英雄主义。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红军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奇迹。当前,我们强化战斗精神,既是弘扬长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履行我军历史使命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就部队的现状看,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流,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缺乏清醒认识,思想上容易麻痹松懈;在长期和平环境下,部分官兵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也容易淡化。另一方面,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精确性、突发性、隐蔽性、远程打击力和毁伤力大大加强,对官兵的思想、意志、精神和心理的考验更为严峻。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和平条件下强化战斗精神,也要遵循战斗精神的生成规律。这就是说,强化战斗精神,重点在磨练,关键在养成。各级指挥员都要注意在严格的训练中磨砺部队的战斗精神,在完成重大任务中锤炼部队的战斗精神,在经常性的管理教育中培育部队的战斗精神。要发扬部队特有的光荣传统,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树好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把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思想基础之上,让长征精神在官兵心头扎根,在脚下延伸。○

参考文献:

[1]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解放军报,2014-11-02.

[2]雷国珍.论长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长沙:湖湘论坛,2007(1).

[3]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J].南昌:苏区研究,2015(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转发《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在强军兴军征程中更好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N].人民日报,2015-01-31.

责任编辑/梁发明

猜你喜欢
强军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强军路上
十送红军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
再唱十送红军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