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朝阳 孙新博 刘晓冰 张社锋
从饮水难到户户通水,从土路到水泥路,安全饮水工程和道路硬化成为了平顶山市新城區西王营村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为了真正建成小康村,让群众得到实惠,近几年,村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已实现水、电、路全覆盖。
西王营村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城区的西部,行政区划隶属滍阳镇,全村共有1002人。由于位置偏、资源少,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在镇中排名一直靠后。
痛定思痛 穷则思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两委自筹经费把村部的平房改造成两层楼,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站,采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做事原则,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统一思想,加强认识。
首先,通过加强学习,村两委班子成员政治理论水平、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所提高,能够正确把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对经济行政管理等各种理论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以及执行政策的能力有了很大改善,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方法,能够站在农村的角度抓方向、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带动村两委开展全面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该项活动在西王营村广大党员干部之中深入有效开展;真抓实学,每月15日召开村两委及全体党员例会,重点学习党在农村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商讨村里的重大事项。
最后,以成立党群服务站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多措并举,快速改变村容村貌。
引水修路 共奔小康
近年来,最困扰村里的问题就是饮水难。“尤其旱季到来,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都成了问题。”村委会主任路周无奈地说,“饮水难一直是村民们的心头病。”由于饮水难、行路难制约着西王营村的发展,从2013年开始,村里就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把基础设施搞好,把引水和修路两件大事列为村里的重点工作计划。
2015年,为了使西王营村的群众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改善人居环境,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实地查看,制定解决方案,并多方协调资金项目,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获得区财政局和区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争取到资金40多万元,建成了安全饮水工程,使全村95%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为了保证全村人畜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发挥工程长久效益,造福当地百姓,该村针对用水问题专门成立工作组,采取有力措施对饮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针对农田灌溉问题,村里又修挖能浇地350亩的北地大口井一眼,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开挖洼地排水工程,使洼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除了饮水难,西王营村也面临着出行难的问题。虽然离镇上不远,但交通设施不完善,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破损不堪,每逢下雨,路面滞留大量泥水,严重地影响了群众出行。村民形象地将其称为有水有泥的“水泥路”,再加上随着村民生活条件改善,购买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的村民增多,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是村民们盼望已久的心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里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争取资金近36.4万元和31.96万元,硬化水泥路面2770米,修造村东大桥一座,安装路灯82盏,村民从此告别晚上没灯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时代。另外,请华辰供电公司把全村低压线路改造成标准化的绝缘线路,安装两台200千瓦的变压器,解决用电高峰期的断电难题。
说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村民们感激不已:“村里变化大,群众得实惠,这都要感谢村里的带头人。”面对老百姓的赞誉,路周表示这都是应该做的,因为“百姓生活无小事”。
路周信心满怀地介绍,村里计划在2016年把剩余的1200米土路硬化成水泥路面,把村东南角的一座大桥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亮点工程,解决以前只能从东桥这一条路外出的难题,同时村里准备筹集资金建蔬菜大棚150个,占地200亩,专为大棚服务的变压器安装工作将于年底完成,成立村级合作社一个,专管蔬菜大棚的营销工作,使村民逐渐富裕起来,共同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