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唯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节能战略与政策
国内外建筑节能减碳政策比较研究
李亦唯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IPCC显示在工业化国家碳排放中建筑碳排约占30%,建筑节能减碳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焦点,因此本文立足我国建筑政策现状,借鉴欧美等国家建筑节能经验,分析现行政策中的不足,试从立法、配套政策、政府机构设置及职能等3大方面构建我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建筑节能;政策体系;比较研究
据统计,全球每年消耗的能源相当于75亿t原油的产能,其中我国每年的建筑能耗达3.76亿吨标准煤[1],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2]。我国超400亿m2建筑面积中,节能建筑仅有3.2亿m2,还不到全国建筑总量的1%[3]。在建筑领域中制定节能低碳政策势在必行。
1.1 我国的节能建筑政策现状
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推广建筑节能的最高法律依据,这标志着我国已将建筑节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列入国家法律范畴。之后又颁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建筑节能条例》(详见表1),对建筑节能规划、节能管理、节能措施、节能监督与保障等环节都作了详细规定,进一步支持“四节一环保”的国家战略,为推广建筑节能政策制定了支持性条例。
表1 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汇总表
与此同时,相关部委也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如财政部2008年发布《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09年和建设部共同出台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的相继出台奠定了我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的基础。
1.2 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的不足与推行困境
自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已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建筑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也无法否认我国节能建筑相较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缓慢的事实,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法律依据欠缺。《建筑法》从1998年开始实施,所包含的建筑领域范围小,没有明确规定各主体的权责分类,最近一次修订是2011年,也基本没有增加节能建筑相关条文,致使建筑节能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
(2)激励政策不足。现阶段,我国虽推行了一些补助政策,如《“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等,虽然提出了对节能建筑进行补助奖励、对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给予贷款优惠等优惠政策,但我国并未建立起全面长效的节能建筑激励体制。同时,从现有的激励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更加注重对建筑完成后的奖励补贴,而在前期设计和项目运营初期,却鲜有涉及,致使部分希望致力于节能建筑发展的企业最终放弃对部分的投入。
(3)政策执行效果不佳。我国有关节能建筑的权威法律法规较少且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且缺少强制性的约束条款。就目前来说,大力推行节能建筑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其他大部分城市的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才刚刚开始,即使如此,东部地区的政策执行也是差强人意。[4]
(4)评估体系不完善。我国关于节能建筑的评价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未成熟,有代表性的主要是2001年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年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及2006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些评价体系虽然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在后期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分类不够细致,可行性差,标准不统一,以及后续监督不足等组多问题。
2.1 英国 节能建筑的先行者
20世纪60年代英国建筑电讯派率先开始对节能建筑进行大胆思考,开展了自维持建筑研究。此后,截止到2011年,陆续出台的《家庭节能法》《建筑法规》《可持续住宅规范》《零碳建筑标准》《建筑效能法规》《建筑材料法规》等法案构成了英国节能建筑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5]特别是内容全面详尽、指标科学严谨的“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可持续住宅标准”,是英国节能建筑重要的评价标准,而其首创的标准化评估体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6]
2.2 美国 为建筑贴上“节能之星”的标识
随着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成立,美国关于节能建筑的评价指标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构建了非常完善的体系。其中,1998年的建筑能耗标识计划——能源之星(Energy Star),其方法是将新建和既有建筑经过测试其节能效果之后,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其节能等级,并授予标识,以鼓励建造节能型的建筑。美国还通过提取2%~3%的电价来筹集节能公益基金激励建筑节能的推进。[7]
2.3 日本 “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和激励政策
日本于1979年10月颁布了节能建筑的最高法律《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之后,通过不断完善节能法规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框架体系,见图1。
图1 日本“三位一体”建筑节能体系
除“三位一体”节能体系系外,日本还建立起了完善的激励政策。建立节能基金对节能建筑进行资助,承担节能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费用。并对节能达标的单位,给予税费的补贴;对节能设备推广、节能技术开发实行补贴等优惠方式助力推广建筑节能。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知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政府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领导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2)制定能效标准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
(3)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建立节能基金,实行财政补贴与减免税政策,以及贷款优惠政策等;
(4)加强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采用新的节能材料和设备,研发利用新能源等。
(1)加强节能建筑的立法。立法主要在国家层面上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指导,针对目前我国节能建筑法律的缺失,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尽早推出建筑能效标准建立与审计体系,制订建筑材料、能耗器具以及建筑的能效标准,并设立专门的节能审计部门负责相关标准的认证工作。此外,在高新材料与技术研发上应成立专门资金与部门,对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给以财政补助或经济优惠政策,重要的是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以鼓励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应用。
(2)制定节能建筑配套政策。配套政策是实施节能建筑战略的支持性政策,包括制定具体的能效标准与标识体系以及相关经济激励政策等。能效标准标识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强制执行部分,包括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器具、整体建筑的节能评定等,对符合标准的建筑进行适当奖励,对不符合的责令整改并引入惩罚机制;二是推荐使用部分,建议引入能效标识制度,对建筑物整体与建筑材料等进行能效认证与标定,对能效高的建筑给以税费减免或贷款优惠政策,以推进节能建筑的发展。经济激励政策主要由四方面组成。一是成立专项基金,负责对既有建筑改造及新技术、新材料推广,节能基金的来源与管理可参考日本经验;二是对能耗高的公共建筑以及低收入家庭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财政补贴;三是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开发节能建筑、低碳材料、智慧技术;四是制订优惠的金融政策,对智慧技术应用于节能建筑实行贷款优惠。[8]
(3)推广建筑节能宣传与管理。节能建筑推广必须由政府推动,建议设立专门节能建筑办公室领导全国建筑节能工作,节能建筑建设执行情况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管理部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以专业化角度制定相关节能建筑政策法规;二是担负节能建筑的监督与检查的职责,对新建筑的节能标准执行情况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规定进行奖惩;三是对节能建筑知识进行宣传,并推广节能建筑的理念、智慧化技术等;四是对节能建筑的能效进行审核与认证[9],可借鉴美国“节能之星”经验:由第三方进行评测,最终由政府发放能效审核证书,且每三年测评一次,以保障节能的永动性。
根据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推广节能建筑的经验以及我国目前节能建筑政策体系现状:法律依据欠缺、政策执行效果欠佳、激励政策不足、评估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我国应当立足当下,积极从国家立法、节能建筑配套政策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等方向改革,依托于新节能科技与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及相应经济激励政策的实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为保护环境、打造低碳绿色城市提供科学高效路径。
[1]刘东,潘志信,贾玉贵.常见能耗分析方法简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3(4):29-32.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周艳炎,张星.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基建优化,2007(5):132-134
[4]魏军涛.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5]陈冰,康健.英国低碳建筑:综合视角的研究与发展[J].世界建筑,2010(2):54-59.
[6]王润霞.低能耗的绿色建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4-148.
[7]王庆一.美国建筑节能经验[J].节能与环保,2004(12):11-13.
[8]顾永兴.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瞿炎,尚建兵.资源战略下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0(3):111-114.
Comparativ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Low Carbon Policies
Li Yiwei Zhejia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IPCC shows that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is about 30% of carbon emission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which means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research has become focus of world green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building policies and draws lesson from western foreign countries'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xperiences and analyzes shortcomings among current policie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legislation,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setup with functions, it tries to construct domestic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y system.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y System,Comparative Study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16.07.001
李亦唯:(1992-),女,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绿色低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