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来胜,王 程,何培洪,安永学(兰州市农科院,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兰州730030;兰州市红古区经作站,兰州730084)
西北地区马铃薯膜上覆土最佳土层厚度试验
杨来胜1,王 程1,何培洪1,安永学2
(1兰州市农科院,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兰州730030;2兰州市红古区经作站,兰州730084)
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顶膜出苗栽培技术为近年来推广的一项马铃薯栽培新技术,具有自然出苗率高、产量高、杂草少等优点,其中膜上覆土厚度是影响马铃薯自然顶膜出苗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确定马铃薯最佳覆土厚度,试验设0、1、3、5、7 cm 5个覆土厚度处理,结果表明:3、5 cm 2个处理为最佳覆土厚度,更有利于顶膜出苗,自然顶膜出苗率分别达到95.2%、98%,出苗整齐度分别为91.7%、91.4%,较对照产量分别增加了28.83%、27.72%,商品率分别提高了47.77%、49.64%,膜下杂草分别减少了44.74%、84.21%。同时,地膜回收也更为彻底。
马铃薯;地膜栽培;膜上覆土;最佳覆土厚度
西北地区马铃薯传统地膜栽培主要有先播种后覆地膜再人工放苗和先覆膜再破膜点播2种方法,但皆存在出苗不好[1-3],需人工放苗或人工点播,影响了地膜的效果,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充分利用等问题[4-8]。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顶膜出苗栽培技术为近年来推广的一项马铃薯栽培集成新技术,具有自然顶膜、出苗率高、不需人工放苗、创造了马铃薯薯块膨大“黑暗凉爽疏松”的良好环境条件、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残膜回收等优点[9-12]。膜上覆土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马铃薯栽培手段[12-14],合理的覆土层厚度是影响马铃薯自动顶膜出苗的关键[15-16]。笔者旨在通过膜上覆土对出苗率、出苗整齐度、生长势、膜下杂草、地膜的回收及产质量的影响,确定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的适宜土层厚度,以期既保证出苗,又取土方便[17-19],达到经济合理。
1.1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克新1号'脱毒二级种薯。
1.2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5个膜上覆土厚度处理,即A(1 cm)、B (3 cm)、C(5 cm)、D(7 cm)、E(0 cm),E为对照,不覆土。试验采用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
1.3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兰州市皋兰县黑石乡黑石村,地势平坦,地力中上等,前茬作物豌豆。使用马铃薯起垄、施肥、播种、覆膜一体机。地膜为厚度0.008 mm的白色地膜。播种期4月18日,覆土期5月2日。5月8日陆续出苗,5月17日调查出苗整齐度,5月27日统计出苗率,6月10日测量植株株高和杂草情况。
1.4观测记载项目
1.4.1出苗情况 出苗指标计算如(1)、(2)所示。
出苗整齐度为出苗10天后的出苗率。
1.4.2生长势 通过测量植株最大株高和平均株高来确定植株生长势。
1.4.3膜下杂草调查 对试验第3次重复的一部分,不进行杂草拔除。调查10 m2的杂草种类和重量。
1.4.4产量和质量 测量总产量、商品产量,计算商品率。
1.4.5采后地膜的回收 马铃薯采收前,观察田间地膜的状态和分化程度,对机械采收后残余地膜量和捡拾难易程度进行调查。
2.1不同厚度处理对自然顶膜出苗率的影响
不同覆土厚度处理对马铃薯自然顶膜出苗的影响差异明显(表1),随着处理土层厚度的增加,自然出苗率明显增加,人工放苗数明显减少。各处理与CK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B、C、D之间不显著,C、D之间差异极小。
膜上覆土有助于马铃薯的自然顶膜出苗,3 cm以上的土层可以满足顶膜出苗要求,5~7 cm厚度之间没有差异。
2.2不同厚度处理对出苗整齐度的影响
随着处理土层厚度的增加,出苗整齐度呈抛物线,A、D处理均与CK无显著差异,B、C处理与CK达显著水平,B、C处理之间没有差异。
在出苗期一定厚度的膜上覆土有助于出苗整齐度的提高,土层过厚反而影响出苗整齐度,D处理(7 cm)呈下降趋势,分析这可能是土壤温度降低,导致生长缓慢有关。
2.3不同厚度处理对苗期生长势的影响
不同覆土厚度处理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的影响差异不大(表1),随着处理土层厚度的增加,平均株高呈抛物线趋势,C处理最大。
马铃薯顶膜出苗后植株迅速生长,土层厚度影响首批薯芽的生长,这也与田间观察到不覆土的薯苗大小不一,“爷爷孙子共存”的现象相一致。
2.4不同厚度处理膜下杂草情况调查
不同覆土厚度处理的膜下杂草差异明显(表2),杂草的数量和种类随着处理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A处理对杂草的种类减少不明显,但降低杂草重量三分之一左右,B处理的杂草种类有明显的降低,重量也大幅度减少,减少84.21%,C、D处理仅剩余一些单子叶的杂草。说明覆土厚度3 cm就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
表1 不同覆土厚度处理测定
表2 不同覆土厚度处理膜下杂草分析
膜上覆土能显著抑制杂草的生长,主要是覆土后太阳光线减少,限制了杂草的光合作用。生产中结合中耕培土,对第一次覆土后生长的杂草能进行二次的抑制,因此从杂草的角度讲,二次覆土,总覆土厚度达到5 cm左右就完全可以抑制杂草。
2.5不同厚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2.5.1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深度处理对总产量的影响(表1),产量增幅达9.9%~28.8%,从高到低依次为B、C、D、A、E,其中B处理(3 cm)最高。B、C处理与CK达显著水平;不同深度处理对商品产量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C、B、D、A、E,其中C处理(5 cm)最高。B、C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
2.5.2对商品率的影响 商品率从高到低依次为D、C、B、A、E,分别为96.8%、95.6%、93.6%、82.1%和81.6%。
2.6不同厚度处理对采后地膜的回收影响
马铃薯采收后,通过对地膜的老化损伤程度和捡拾难易程度进行调查(表3),发现随着处理土层厚度的增加,地膜的老化分化程度明显减轻,捡拾程度变易,机械采收后一次性回收量增加,残余量明显降低,B、C、D处理的地膜残余量为20%以下。
表3 不同覆土厚度处理采后地膜调查
膜上覆土能减轻太阳光线对地膜的暴晒,减轻了地膜的老化和分化;同时由于不进行人工的放苗地膜损伤,采收后地膜的整体损伤程度低,可以通过采收时整条缀出,减少残余量,降低劳动力,有效的保护耕地,具有较好的生态意义[20-21]。
3.1结论
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的土层厚度是影响马铃薯自动顶膜出苗的关键,也对马铃薯的出苗整齐度、生长势、膜下杂草、地膜的回收及产质量的产生影响。适宜土层厚度,既保证出苗,又取土方便,经济合理。试验表明,首次覆土厚度3 cm可以保证出苗,结合中耕二次覆土,总土层厚度达5 cm为宜。
3.2分析
(1)对田间自然出苗率等综合分析,不同覆土厚度处理之间,B、C差异不明显,说明B处理(3 cm)和C处理(5 cm)皆可以采用。从用工量和取土难易程度讲,仅计划进行一次覆土,厚度5 cm比较经济合理,如计划进行二次覆土,3 cm厚度最佳。
(2)西北地区春季覆膜覆土时期,早春风沙大,土壤干燥,膜上的干土极易被风沙吹走,降低覆土的厚度,影响地膜出苗,故低于3 cm不建议采用,与在山东滕州等地早熟栽培区首次覆土厚度2 cm不一致[16]。
(3)覆土7 cm,用工量大,一次就地取土非常困难,取土过程极易损伤地膜,第二次中耕培土较难进行。
[1] 杨孝楫.地膜马铃薯常见难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马铃薯,2002 (01):36-37.
[2] 柳听海,荣光,李永胜,等.早春地膜马铃薯出苗不齐的原因及防止方法[J].安徽农业,2001(12):13.
[3]黄发该.马铃薯覆膜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福建农业,2002(01):6.
[4] 贺有田.浅析地膜马铃薯栽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0(01):173-174.
[5] 保国恩,李根善.马铃薯栽培技术革新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0(03):103-105.
[6] 李小波,方志伟,张小兰,等.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马铃薯产业与小康社会建设[C].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14:5.
[7] 黄发该.马铃薯覆膜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福建农业,2002(01):6.
[8] 许小云.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4(12): 24-26.
[9] 杨来胜,席正英,李玲.兰州地区马铃薯红砂覆盖栽培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5(7):17-18.
[10]杨来胜,席正英,李玲,等.马铃薯高垄黑膜覆土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8(07):63-64.
[11]杨来胜,席正英,李玲,等.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然破膜出苗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0(11):47-48.
[12]杨来胜,安永学,李掌,等.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J].中国科技成果,2014(15):32.
[13]杨来胜.提高自身素质,是搞好特派员工作的关键—一个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体会[J].甘肃科技,2015(03):4-5.
[14]陈建保,张祚恬,郝伯为,等.膜上覆土对旱作覆膜马铃薯生长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3(4):55-57.
[15]陈强,韩文贺,王国红,等.春马铃薯膜上覆土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学学报,2015(1):1-4.
[16]马海艳,李国强,安修海,等.马铃薯膜上覆土最佳厚度和时间[J].中国马铃薯,2015(2):85-87.
[17]唐继军,张静,段叶飞,等.8种作物自动破膜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2):244-248.
[18]韩文贺,高权,邵文莉,等.二季作区春马铃薯膜上覆土、膜下滴灌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4(03):149-150.
[19]杨忠娜,唐继军,张立峰.土下覆膜播种方式作物自动破膜出苗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05):61-65.
[20]刘艳霞.中国农村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思考[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1]魏万福,尚玉琴.兰州市农田残膜机械回收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2014(04):23-24,27.
Optimum Thickness of Covering Soil on Plastic Films of Potato Cultiv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Yang Laisheng1,Wang Cheng1,He Peihong1,An Yongxue2
(1La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anzhou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Center,Lanzhou 730030,Gansu,China;2Honggu Economic Crop Extension Station,Lanzhou 730084,Gansu,China)
High-ridge and soil cover on the plastic films for potato planting is a new potato cultivation technique popularized in these years,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mergence rate,high yield and less weeds. The thickness of soil over the film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natural emergence of potato.Five thicknesses (0,1,3,5 and 7 cm)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optimum thickness of covering s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treatments were 3 cm and 5 cm,which had the emergence uniformity of 91.7%and 91.4%,the yield increase of 28.83%and 27.72%over that of CK,the commodity rate improvement of 47.77%and 49.64%,and a decrease of weeds under the films of 44.74%and 84.21%respectively.Meanwhile,the recovery of plastic films was more completely.
Potato;Cultivated Under Plastic Films;Covering Soil over Plastic Films;Optimum Thickness
S318
A论文编号:cjas16030005
甘肃省兰州市科技攻关项目“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2012-g171-1);甘肃省财政农业重点科技推广项目“马铃薯高垄膜上压土栽培新技术研究推广与新品种引进扩繁”(2013-304-14)。
杨来胜,男,1965年出生,甘肃秦安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马铃薯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通信地址:730030甘肃省兰州市雁宁路257号兰州市农研中心,Tel:0931-8582438,E-mail:13893216656@163.com。
2016-03-02,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