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家
“追前程”与婚姻幸福矛盾吗
■文/家家
近日,《北京晨报》一则报道,引发人们对婚姻问题的思考。2004年,李先生与小自己8岁的张女士在一次饭局上相识,离婚后的李先生对张女士展开了热烈追求,双方于次年7月登记结婚。结婚后,两人一直未生育子女,后来张女士提出想去美国读博士,李先生几经劝解,无奈妻子主意已定。2008年,张女士留学美国,李先生提供了各项资助共150余万元。然而,让李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妻子博士毕业前夕,他被告知张女士已经和同学好上,要求与其离婚。
李先生表示不能接受,但张女士随后更换了手机号码,并在美国换了住址,拒绝再与李先生联系。2015年8月,李先生将妻子张女士诉至法院,称因一直联系不上,双方分居多年已无夫妻感情,要求离婚,并要求张女士返还读博士期间为其花费的150余万元。但李先生仅向法庭提供了张女士的户籍地址,不能再提供其他信息。
类似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温州的林女士早年在宁波求学,并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宋某。宋某比林女士大1岁,毕业后林女士成为一名护士,宋某却打算继续深造。为支持丈夫在学业上的追求,也为了尽快确定两人的关系,他们结婚,并在宁波买了房。买房的钱大部分是林女士父母所出。
接下来几年,两人生下儿子,宋某没有收入,特别是他去北京读博期间,林女士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承担了丈夫、儿子的日常开销。好不容易熬到丈夫毕业,林女士却发现,丈夫的心似乎已经不在自己这里,半年才回一次家。很快,宋某向林女士摊牌,称自己找到了真爱,要离婚。林女士极力挽回这段婚姻,却没能如愿。宋某起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法院判决驳回了宋某的诉讼请求。
追求更好的前程,尤其是去外地求学、工作,必然会造成夫妻两地分居,如果沟通不畅,感情可能就会渐行渐远。那么,“追前程”与婚姻幸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矛盾?如果在这种状况下想要维系感情,又该怎么做呢?
积极追求上进、努力“追前程”是件非常正能量的事情。但是追前程你可以自己去追,绑架另一半为你追前程,不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吗?
心安理得享受着对方的供奉,自己坐享其成,还泰然受之,首先在人格上输了;如果后续更是不思回报,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么,在人格上这一生都完了。不管你有多大成就,你的内心深处是没有底气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人越走越远都由之前的培养、铺垫而成。前期栽下什么苗,后期结下什么果!
一个人受你的嗟来之食,表面是谦卑的,实际上内心是扭曲的。看平时的各种捐助,很多都像是捐助人恩赐被捐助者。让别人在你面前很卑微,不是好的交往方式。好的方式是双方互相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我为你做了什么”。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你认为无怨无悔培养了对方,殊不知这样的培养就是让他(她)一步一步远离自己。将自己扮成无私的“圣母”,不是一个好的帮助另一半“追前程”的方法。
宠溺会溺死婚姻
宠溺是夫妻之间的大忌。宠溺必然会宠出一个自私自利的爱人。丈夫应当承担丈夫的角色,妻子应当承担妻子的角色!这是家庭结构中需要的角色定位。反之,家庭就会出问题。
婚姻幸福之树怎么栽培?
1.夫妻都需为家庭建设添砖加瓦。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应该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例如平时没有时间,暑假、寒假可以多做家务。为家庭尽责任,对于稳固他(她)在家中的角色很重要。只有尽了责任,才会更加珍惜家庭。
2.牺牲自己、委屈自己,不能维系幸福婚姻。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一味地为了对方付出,无条件地牺牲自己,这本身就是低自尊的表现,结果换来的只会是抛弃与背叛。你都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别人只会习惯性地去牺牲你,因为牺牲你不需要任何的人际成本。这里不是提倡自私自利,而是提醒人们在付出时不应失去自我。如果痴迷地把对方当作自己世界的中心,那么当有一天别人离去时,个体的精神世界也就崩塌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镜我”的破灭。“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他人离开了,“我”就破碎了。
3.扶持爱人不要忘记自我的内修外炼。学会自我提升,和配偶走在同一道路上,这样才能看到相同的风景,彼此才能相互扶持,白头偕老。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为自己配偶学历的提升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是配偶学有所成后都选择了离开。这里我们先撇下道德价值观的讨论,两人之间文化层次的差距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点。这一点也警示我们: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夫妻精神世界的契合也尤为重要。
(责编/方堃)
E-mail:fangkun21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