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涛 王烨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些医学杂志报导了一种慢性病症,该病以极度疲劳,微热,咽痛,肌力低下,或思维难于集中,精神不振为主要见症。由于不能明确病因,故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近些年,笔者在临床上也常见一些不明原因的所谓“亚健康状态”或“疲劳综合征”。经用中医药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现从中医学角度试对该病略作探析。
1病因病机
有关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有人认为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根据伴有精神神经症状,认为与心理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该病与人体免疫机能有关。但均无明确结论。依据中医理论,“人体极度疲劳,肌力低下,精神不振,或思维不能集中”的产生,应与人体心、肝、脾、肾,特别是脾、肾机能虚损有关。
中医认为“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肌肉四肢得养,则肌强体健,运动有力。若脾机能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肌肉四肢失养,便会产生肌肉痿弱,四肢乏力,全身困倦。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骨,生髓,益脑”,其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所谓“作强”,指机体动作轻劲有力;“伎巧”,指技艺精巧,反应灵敏。肾气旺则筋骨劲强,动作有力,精力充沛。若肾气虚,则会产生全身疲乏,倦怠无力,或精神不振,思维迟钝,记忆力差等。此外,肝“主筋”,“藏血”,为“罢极之本”;心“主血脉”而“藏神”。由于脾、肾内虚,精血生化不足,心肝血虚,筋脉失养,也是机体疲劳,精神不振产生的内在原因。
该病以现代医学手段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但以中医“审证求因”方法来认识,其病机当为脾肾内虚,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至于所见咽痛或低热,应属脾肾两虚,阴寒内盛,虚阳浮越的一种表现。明·张景岳谓:“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寒证也”[1]。清·程国彭也谓:“肾气虚寒,逼其无根虚火,浮游于上,以致咽痛”[2]。
2辨治用药
中医治病是以辨证为基础,而辨证又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疲劳综合征乃以机体极度疲劳,精神不振,久延难愈为特征。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脾肾内虚,精血不足,筋脉失养为主,其属中医虚损范围。治疗当以补肾健脾,益精养血为主。明代医学大家李东垣、李中梓、张景岳等,都十分强调补肾、健脾在治疗虚损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李中梓,常以补肾健脾做为治疗虚损的常法。其在《医宗必读》中谓:“脾肾分主气血,约而该,确而可守也。夫人之需,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3]。
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依据个人的临证实践,是在前人补肾健脾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自拟益肾健脾汤做为基本方,随症化裁。其由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杜仲,菟丝子,补骨脂,山萸肉,枸杞子,当归,丹参组成。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杜仲,菟丝子,补骨脂温阳补肾;当归,丹参,枸杞子,山萸肉养血柔肝,养心益智。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这些药物不同程度地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疲劳作用。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可在益肾健脾、养血柔肝的基础上,依据舌象、脉象或兼见之症而有所侧重。诸如:舌质淡胖,脉缓弱者,则可以健脾补气药为主;舌质淡暗,脉沉弱,或见形寒肢凉者,则可侧重于温阳益肾;舌质瘦薄,脉细或数,或见咽痛、寐差者,则可适当加重益阴养血之品以平调阴阳。总之,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随症化裁,乃是疲劳综合征治疗用药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3临床体会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对于疲劳综合征的诊治有几点感触和体会。
3.1疲劳乏力,久病证虚中医有“久病多虚”的传统认识。该病以极度疲劳,困倦乏力及久延难愈为特征。从中医藏象学说的认识,其产生机理主要责之脾肾内虚,心肝失养;从八纲辨证分析,其又具有里、虚、寒证的特定属性。故可将其辨证为里、虚、寒证为主。
3.2察舌诊脉,辨症惑疑察舌、诊脉是中医特有的诊病、辨证方法。一般疲劳综合征的常见舌象、脉象,多以舌质淡胖或瘦薄,脉沉弱或濡弱为主。在症见咽痛或反复低热时,察舌、诊脉,尤其是察舌,对于判断其症的寒热真假尤为重要。
3.3治虚求本,宜从脾肾久病难愈,治从脾肾,这是前人医疗实践的成功经验。明·薛己《医宗摘要》谓:“治虚损,当以脾、肾二脏为要”[1]。清·吴澄《不居集》在评薛己治虚经验
时谓:“薛氏治虚损之法,总以八味、六味、四君、六君……等方次第选用,朝暮互更,无不大获奇中”[1]。
3.4药宜温和,不可峻猛疲劳综合征的治疗用药,应以甘平温和之药为宜。由于苦寒易伤阳泻阴,辛热则易伤阴耗气,唯有甘温平和之品,既可温养经脉、平调阴阳,又能补气益阴、扶正补虚。明·张景岳曾有“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之说[1]。戴元礼在《证治要诀》中也谓:“治虚之法,当以调补脾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1]。
3.5戒急勿躁,缓图求效现代名医岳美中曾言:“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4]。一般慢性久病之患,多为由渐而成,故其治疗取效,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也应如此,一旦辨证明确,用方有效,则应守方进退,缓图求效。
本文仅是个人临证治疗疲劳综合征的点滴心得,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予以郢正。
参考文献:
[1]周超凡.历代中医治则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124-349.
[2]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81.
[3]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29.
[4]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