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擦浴降温的效果比较

2016-09-10 20:05梁咏雪覃莺来曹祝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热降温酒精

梁咏雪 覃莺来 曹祝华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擦浴降温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5例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各为3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200~250 mL酒精进行擦浴降温,其中观察组为35%酒精,对照度A组为20%酒精,对照度B组为50%酒精。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A组(77.1%)和对照B组(74.3%),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6%)明显低于对照B组(28.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浓度为35%的酒精对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进行擦浴降温的效果最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感风热;发热;不同浓度;酒精;降温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94-03

发热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水电解质失衡、抽搐,甚至出现脑损伤、休克,酒精擦浴是最便捷、高效、安全的物理降温措施,在日常生活及临床医疗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1~2]。擦浴使用酒精浓度过高,可导致患者发生中毒的现象;浓度过低,则可能降温效果不太显著,临床上尚存在一定的争议[3~4]。本文以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5例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就不同浓度酒精擦浴降温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5例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外感风热型发热的相关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发热重、皮肤潮红、有汗、口渴、舌苔薄黄、恶寒轻、脉浮数,在其知情同意下参与本研究。随机将105例研究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各为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3~59岁,平均年龄(35.4±6.8)岁;体温均为38.5℃以上,其中40℃以下20例,40℃~41℃10例,41℃以上5例;病程6 h~4 d,平均(1.7±0.5)d。对照A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5.6±6.5)岁;体温均为38.5℃以上,其中40℃以下21例,40℃~41℃9例,41℃以上5例;病程6.5 h~4.5 d,平均(1.8±0.6)d。对照B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2~57岁,平均年龄(35.5±6.7)岁;体温均为38.5℃以上,其中40℃以下20例,40℃~41℃9例,41℃以上6例;病程6 h~4.8 d,平均(1.7±0.8)d。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温及病程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200~250 mL酒精进行擦浴降温,其中观察组为35%酒精,对照度A组为20%酒精,对照度B组为50%酒精。具体操作:额头部敷上冰袋,足底部放置温热水袋;各组患者采用相应浓度的酒精,加热至40℃左右,以离心方向擦拭四肢及背部,擦拭顺序为:上肢:颈外侧→上肢外侧→手背;侧胸→腋窝→上肢内侧→手掌;同法擦拭另一侧上肢。背腰部:病人侧卧,擦拭3 min;下肢:髂骨→下肢外侧→足背;腹股沟→下肢内侧→内髁;股下→腘窝→足跟。同法擦拭另一侧,每个肢体擦拭3 min。同法擦拭另一侧。避免擦拭心前区(可引起心率慢或心律失常)、腹部(可引起腹泻)、后颈部及足心部位(可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擦浴结束后,监测患者体温,如降至38.5℃以下,则去除头部所敷冰袋。

1.3评价指标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临床疗效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进行判断:显效指擦浴1h内体温下降幅度为1℃~2.5℃;有效指擦浴1h内体温下降幅度为0.5℃~1℃;无效指擦浴1h内体温下降幅度低于0.5℃或体温不降,甚至上升。

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3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见表2。

2.3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3讨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保持在36.5℃~37.5℃,不同性别、不同的饮食、运动、情绪及环境中,可能产生暂时性的轻微波动[7]。当风热之邪犯表,致使肺气失和,可出现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涕黄、咳嗽、口渴等临床症状,称为外感风热型发热[8]。但由于酒精的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皮肤瘙痒、红斑等过敏反应,同时还可对迷走神经产生兴奋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心室纤颤,甚至发生传导阻滞而发生心跳骤停,因此,擦浴所采用的酒精浓度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9~10]。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采用浓度为35%的酒精擦浴比浓度为20%或50%的酒精具有更高的降温效果,可以更为迅速的促使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20%酒精浓度太低,通过其溶液内酒精的挥发所带走的热量相对较少,不能达到最佳的降温效果;50%酒精的浓度太高,部分酒精通过皮肤进入患者体内,容易导致皮肤及神经产生过激的反应,同样不能达到最佳的降温效果;35%酒精浓度适中,因而具有更加良好的降温效果。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较高浓度的酒精可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而观察组与对照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浓度为35%酒精安全性较高,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育云,霍世英,支晨,等.高龄发热病人口服降温药与物理降温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比较[J].护理研究,2015,29(5):628-629.

[2]冯艳华,李文静.2种降温方法在感染性发热患儿降温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6):672-673.

[3]黄书平.发热患者降温措施的进展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5,22(12):263-263.

[4]童海英.20%酒精冰袋用于重症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5):1637-1638.

[5]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6]梁茂新,范颖.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制亟待解决的若干理论问题[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2014:129-131.

[7]侯江红,单海军,王晓燕,等.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318-320.

[8]贡金娟,赵景霞,周振英,等.中药浴在小儿发热性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10):1563-1564.

[9]张扬,于凌燕,李春花,等.自制冰帽降温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6):87-88.

[10]朱崇杰.酒精擦浴在婴幼儿高热护理中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6):52.

猜你喜欢
发热降温酒精
降温的办法
跟踪导练(一)(2)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小老鼠降温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
酒精脾气等
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