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东作家出版了两部影响全国的长篇小说,一部是郭澄清的《大刀记》,另一部就是向春的《煤城怒火》。
《煤城怒火》以枣庄矿区为背景,描写了矿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鬼子、汉奸走狗英勇斗争的故事。在中国抗战文学的画廊里,《煤城怒火》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红色经典,更加使人感到激昂、振奋!
向春,本名李向春。1936年5月8日出生于山东汶上县南旺镇柳林闸村,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村庄,向春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他就经常到运河里捕捞小鱼小虾,以贴补生活。因家境困难,买不起油盐醋,清煮的小鱼虾很难下咽,以致他见了小鱼小虾就害怕。
1947年,他的家乡成了游击区。为避战乱,向春进了本村的私塾读书,这是他学习文化知识的开始。
1948年初,村里组织成立了儿童团。为吸引上私塾的孩子参加,农会主任让他当了儿童团副团长,这是向春参加革命工作的开始。不久,一股溃败的国民党官兵来到村里,溃退到微山湖里的还乡团也回到村里。这伙灭绝人性的反动派怀着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仇恨,大肆杀戮农会干部,儿童团长也被他们装进麻袋扔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运河。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私塾老师把向春藏在了他的家里。夜晚,父亲用小独轮车接走了向春,父子二人趁着夜色逃往外地。还乡团没有找到向春,就把他的大哥毒打一顿,一个月后才能走路。
向春和父亲在已经解放的肥城县羊马庄一带流浪,讨饭度日,直到1949年家乡彻底解放,父子二人才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人民政府分了土地,成立了小学校。向春家分到的土地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他也进了小学读三年级。新的生活感染着少年向春,他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向往着美好的新生活!
后来,向春考入了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济宁县康庙乡小学教书,从这时起开始文学创作,他写的诗歌曾在《人民日报》发表。1958年又以较好的成绩考入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文史专业,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曾在《青岛文学》发表《老妈妈》。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向春的大哥和他的三个孩子相继饿死。为抚养饥饿中的老父亲,向春只好退学,到包头建筑部二局《跃进报》当了记者,随后把老父接去。这一时期,他接连发表了通讯、诗歌、小说等作品。著名诗人郭小川到包头讲学,看过向春的作品后,认为他有创作的才华和潜力,建议他去当工人,深入到生活中去。因父亲病重,向春只好辞职,送老父回山东老家。回到家乡后,向春到枣庄矿务局朱子埠煤矿掘进一区当了一名矿工,这为他日后进行煤矿题材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向春身高力大,不辞辛苦,总是拣最脏最累的活干。工友们也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人。他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和生产组长。工作虽然很累,但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坚持读书,同时又重新燃起了创作的热情。向春的工友师傅大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工人,他们苦大仇深,经历过资本家的剥削和日本鬼子的残暴。说起经历过的苦难,他们就痛恨,就放声大哭。这一切,深深地激起向春心中的怒火,他决心把这一切写出来。他用了两年的时间采访,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一团烈火在胸中燃烧,难以抑制创作的激情,已经到了不能不写的程度。于是,向春拿起笔来开始了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艰苦的,工友们下班以后打牌逛街,向春伏在床板上写;为了清静,他把门锁换成暗锁,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停地写,连工休和探亲假也利用上了;夏天热得昏了头,冬天手脚冻出了疮,但他从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苦战三载,写出初稿,又经过加工,充实细节,突出人物,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定名为《寒冬》。投寄给了《收获》编辑部。
1965年12月,向春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收获》的一位编辑来到会上找到向春,约他一同到矿上请创作假,去《收获》杂志社修改稿子。1966年,向春因传达了彭真在“青创会”上的讲话被批斗,《收获》之行终成泡影。向春写信给《收获》编辑部,让他们将稿子寄回,照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但此时“文化大革命”的火焰已蔓延全国,向春受到冲击,被搞得六神无主,再也没有心思修改稿子。直到1973年,形势趋于稳定,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来枣庄找到向春,要求看看稿子,向春把正在修改的《寒冬》给了他。半个月后,这位编辑又来到枣庄,到矿务局党委为向春请了创作假,约他到出版社修改稿子。向春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修改稿子一年多,老作家王安友、宋协周等人都为稿子费了心血,向春十分感谢他们。一部长篇巨著终于诞生了,《寒冬》最终易名为《煤城怒火》。一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争相阅读这部充满民族抗争精神、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向春因在出版社修改稿子,收入减少了,造成了他经济上的困难。他写信向江青反映,江青让于会泳派人到山东省委,让出版社多给一千元,帮助他还上了矿上的欠账。打倒“四人帮”后,有人以此为由对向春发难,说他是“四人帮”的人。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说:“向春给江青写信是反映困难,完全的工作关系。”遂解困。
进入新时期,向春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连续出版多部著作。迄今,他已出版长篇作品13部,绝大多数是反映煤矿不同时期生活的。“从《黑色世界》到《绒树花开的时候》是我写百年矿山的开头和结尾,一幅煤矿的百年画卷呈现出来。”
向春的文学创作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每部作品出版后总有一些评论文章问世。山东大学中文系成立了“向春作品研讨班”;山东省作家协会和枣庄市文联召开过“向春创作研讨会”。近来,又有学者取得了“煤矿文学研究基金”,向春的研究名列其中,已有文章发表。
已经80高龄的向春生活俭朴、低调,依然在文学园地里勤奋地耕耘不止。“我是个很简单的人。生活最简单,不烟不酒,有粥、有馒头、有咸菜就行。荣誉我从不争,反而会让。电视朋友做专题,我逃避。我认为奶牛最可敬,供奶就是了。”“我虽80岁了,精力还行。每天读书、构思,脑中创作的细胞聚集一起时,会创作新的作品。我是个勤奋的人——出苦力养成了闲不住的习惯。年龄和阅历会让作品更充实。”
我们期待着这位可敬的文学老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创作出新的、更加动人的篇章!
王肖明:笔名肖明。山东德州人。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主要作品有:小说《明月夜》《白杨树下》,散文《秋天的故事》《清华游》《陕北情》《高原夜莺》《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