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笑,王 剑,郑梦飞,赵丽稳,许燎原,曾 娟,杜永均(.宁波市江北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浙江宁波 0;.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农村发展局,浙江宁波 0;.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0;.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北京 00;.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806)
新型飞蛾诱捕器预测预报稻纵卷叶螟初探
王笑1,王剑1,郑梦飞2,赵丽稳3,许燎原3,曾娟4,杜永均5
(1.宁波市江北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浙江宁波 315021;2.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农村发展局,浙江宁波 315031;3.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北京 100125;5.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806)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新型飞蛾诱捕器搭配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诱集,与人工赶蛾监测数据对比,明确新型诱捕器用于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飞蛾诱捕器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黏胶式诱捕器,监测蛾峰与田间赶蛾一致,且在水稻生长后期更能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实际发生态势,可代替人工赶蛾作为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新方法。
稻纵卷叶螟;新型诱捕器;性信息素;赶蛾;预测预报
文献著录格式:王笑,王剑,郑梦飞,等.新型飞蛾诱捕器预测预报稻纵卷叶螟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996-99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是水稻上最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在宁波地区主要为害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该地区一直是中等偏重或重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很大威胁。为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为害,农业部门预测预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弱趋光性,导致测报灯下诱蛾量低,因此一直以来稻纵卷叶螟蛾量发生动态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田间赶蛾的方法。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田间赶蛾测报法显得费工费力,且标准化程度和准确性不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高效标准化测报技术。笔者曾于2007年开展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田间筛选试验,虽然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诱芯,但黏胶式和夜蛾类通用型诱捕器整体诱蛾效率较低,难以将其作为预测预报工具[1-5]。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于2012年研发了新型高效飞蛾诱捕器,笔者再次开展田间诱捕试验,并与人工赶蛾监测数据对比,探索新型诱捕器用于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
1.1材料
飞蛾田间诱捕试验及赶蛾均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双顶山村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进行。供试作物为单季晚稻,品种为甬优12。试验田块5块,其中赶蛾田块3块,诱捕器放置田块2块,每块田面积0.2 hm2。
蛾诱捕器(专利号ZL201220169331.4)6个,稻纵卷叶螟专用性信息素诱芯(诱芯有效成分含量10μL·条-1),以上均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1.2方法
诱捕器诱集。将诱芯固定于诱捕器内,将诱捕器固定于竹竿上置于稻田周围,诱捕器底部低于水稻叶面约20~30 cm。每个诱捕器间距30 m,平均每667 m2设置1个诱捕器。每日清晨倒出诱捕器内蛾子并计数,每15 d更换诱芯。2012年7月31日,按要求在田间设置诱捕器,8月1日起开始进行诱蛾量计数。
田间赶蛾。每日清晨使用1.5 m长竹竿,在附近3块田进行赶蛾,每块田赶蛾60 m,即面积90 m2,分别记录飞蛾数,并计算平均值。
2.1新型飞蛾诱捕器诱蛾效果
整个试验期59 d内,6个诱捕器共计诱蛾11 474头,日诱蛾总量最高为9月12日932头,最低为9月1日,为18头(8月8日因台风未计数)。单个诱捕器日均诱蛾量达32.4头,单个诱捕器单日最高诱蛾量达219头,最低诱蛾量为0头,所诱集的成虫单一性程度高,少有其他成虫。笔者于2007年开展的黏胶式和夜蛾类诱捕器田间诱集稻纵卷叶螟试验中,黏胶式诱捕器效果优于夜蛾类诱捕器,但单个诱捕器日均诱蛾量不到1头[1]。近年来,其他相关使用黏胶式诱捕器开展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集试验中,单个诱捕器日均诱蛾量均在个位数水平[2-4]。因此,与传统的黏胶式诱捕器及普通夜蛾类诱捕器相比,新型飞蛾诱捕器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提升。
2.2诱捕器诱集与田间赶蛾蛾峰比较
为便于比较,赶蛾距离是每块田60 m,诱捕器放置田块是60 m放置3个诱捕器,因此结果分析是以同一距离水平下(60 m),将每块田平均日赶蛾量与3个诱捕器日平均诱蛾总量进行对比。
从图1中看出,2种方法监测的稻纵卷叶螟消长趋势保持较高的一致性,特别是五(3)代稻纵卷叶螟和六(4)代稻纵卷叶螟主峰高峰数和高峰日均一致。五(3)代稻纵卷叶螟蛾高峰数均为1个,高峰日均为8月11日;六(4)代稻纵卷叶螟蛾蜂数均为2个,蛾高峰日均为9月12日,次峰高峰日相差2 d,诱捕器诱蛾为9月20日,田间赶蛾为9月22日。从2种方法监测的蛾峰保持较高一致性可以得出,新型飞蛾诱捕器可以作为现代测报工具代替人工赶蛾开展田间稻纵卷叶螟常规测报。
图1 诱捕器诱蛾与人工田间赶蛾蛾量消长曲线
比较2种方法监测的蛾峰蛾量,从图1看出,五(3)代稻纵卷叶螟蛾峰蛾量两者差异不显著;六(4)代稻纵卷叶螟主蛾峰和次蛾峰蛾量诱捕器诱集法均明显高于赶蛾法。2代蛾峰之间诱捕器诱集法波动明显大于赶蛾法。因此,得出结论,在水稻生长后期,诱捕器诱集与田间赶蛾相比,受植株高度影响小,误差小,因此更加能够反应田间稻纵卷叶螟实际发生态势。
此款新型飞蛾诱捕器诱蛾方法简单,诱蛾效果好,性信息素诱剂诱蛾专一,蛾量计数方便。测报人员只要注意诱捕器的设置高度,即诱捕器底部低于水稻叶面约20~30 cm左右。因此,在当前基层植保力量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农民资源,发展农村植保员,使用此诱捕器开展田间稻纵卷叶螟多点监测,为植保部门准确预测预报提供有效数据。此外,鉴于此诱捕器诱蛾量较大,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生产者安全等角度考虑,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作为绿色防控措施防治田间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明确其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1] 吴降星,王笑,应晓平,等.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J].植物医生,2010,23(2):26-28.
[2] 徐丽君,邵益栋,汤露萍,等.性信息素诱集法与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26-127.
[3] 陶赛峰,费群,蒋建忠,等.水稻纵卷叶螟性诱剂测报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1(6):129-130.
[4] 王彦,张云玉,周丹.信息素应用于稻纵卷叶螟测报的试验简报[J].中国农业信息,2013(3):93.
[5] WU J,WU X,CHEN H,et al.Optimization of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rice leaffoldermoth Cnaphalocrocismedinalis,as a monitoring tool in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3,137(137):509-518.
(责任编辑:张瑞麟)
S435
B
0528-9017(2016)07-0996-02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07
2016-05-15
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2010C10014)
王 笑(1983—),女,浙江宁波人,农艺师,硕士,从事植保植检和土肥工作,E-mai1:844377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