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弛,翁静雅,程嘉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广州 510006)
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2005-2014年面板数据的检验
张 弛,翁静雅,程嘉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广州 510006)
本文使用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5-201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该行业R&D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该行业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维度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大型企业在内部研发方面对R&D产出变量——专利产出和主营业务收入都有正向促进作用;大型企业R&D外部投入的增加对主营业务收入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对专利产出的作用并不显著。中小企业外部经费投入各项比例不协调导致效率较低。因此,大型企业应当注重R&D外部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中小企业应当立足于提高R&D外部经费投入的质量及均衡性,同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效率;大型企业;中小企业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选择,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重中之重。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增长较快,2015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1%。虽然研发投入较大,但普遍认为我国以专利为标志的研发成果的表现并不理想。今后不但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更要重视提高研发效率。本文以电子及设备制造业为例评价该行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以该行业为例的原因是该行业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超过一半的份额,并且相对于其他高技术行业,该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对该行业的研究将为我国研发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Peilei Fan以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研究是国内企业赶超外资企业的关键。因此,科技研发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研效率影响因素对企业科研效率提高,行业的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繁荣意义重大。但是Gary Jefferson 等发现中国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技术进步的来源方面差异较大,因此“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区分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以国家层面为研究视角,王国顺、谢桦发现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相关,且R&D产出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大于R&D投入;朱有为、徐康宁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比重对研发效率也有正向影响,但外商投资企业对研发效率贡献程度更高;程时雄、柳剑平对我国工业R&D投入产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国外其他行业R&D资本影响不显著外,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物质资本存量对R&D投入的产出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对R&D产出效率提升均无显著的正向影响;Chorching Goh 等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世界大国的R&D效率及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并且针对科研经费滞后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提出了运用技术投入密集度指标代替科研经费投入的解决办法。
在区域及行业层面上,Manuel Trajtenberg发现专利引用率和专利的价值存在非线性关系;G. Steven Olley考虑行业流动对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R&D效率进行探究,发现短期R&D投入与产出正相关,长期未能得出结论;Michele Cincera应用多种计量模型探究不同行业公司R&D投入,专利数量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关系,发现R&D投入与专利产出呈负相关,但是与技术溢出效应呈正相关;徐海洪、刘凤朝发现我国许多省市的R&D效率不高,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导致的,东部地区较多省市都处于规模效应递减,应注重优化R&D资源的配置结构,而中部地区则更多地表现为规模效应递增;曹勇 等认为R&D经费投入和非R&D投入对产出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影响十分显著,而R&D人员投入却对不同的产出绩效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李晓钟、王倩倩揭示了研发投入规模、研发投入结构和技术获得途径是影响内外资企业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Ning Wang、John Hagedoorn发现R&D经费投入滞后与专利数量产出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并且R&D存量对专利数量产出也存在影响。
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拓展了此前学者的研究:①将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为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比较,对其R&D效率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研究;②对R&D产出的指标分为专利产出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进行研究。
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仅仅靠自主研发投入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已远远不够,企业用于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资源投入,除了自主研发投入外,还应包括技术吸收以及技术再创新等利用技术溢出的经费投入。R&D外部经费投入与内部经费投入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及中小企业专利产出及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本文作以下分析。
大型企业拥有资金、资源上的优势,能够在R&D活动中长期稳定投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活动,R&D存量积累较高,当存量超过一定门槛后,自主研发经费投入与R&D产出呈正相关;但是对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购买国内技术,由于其收效与自主研发相比较小,R&D产出的效果相对自主研发不明显,造成多数大型企业忽视R&D外部经费投入的质量,因此不能确定大型企业R&D外部经费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关系。相反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资源的相对缺乏,无法持续投入R&D内部经费进行自主研发,然而R&D投入具有积累性,当R&D存量不足时,自主研发经费投入与R&D产出的关系不能确定。受限于资金与资源,中小企业更加关注R&D外部经费投入的数量与质量,中小企业的专利产出更多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溢出以及消化吸收大企业的技术与专利,并对其进行改造获得新的专利。由此,笔者得到以下假说。
假说H1:大型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与R&D产出呈现正相关。
假说H2:中小企业技术引进投入与R&D产出呈现正相关。
假说H3: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与R&D产出呈现正相关。
假说H4:中小企业消化吸收投入与R&D产出呈现正相关。
假说H5:中小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投入与R&D产出呈现正相关。
3.1回归模型建立
本文模型的出发点是传统C-D生产函数模型:Y=ALαKβμ,其中Y是产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综合扰动项。对两边同时取对数处理得到
式(1)中εt为随机干扰项。为具体分析电子与通讯产业R&D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将模型拓展为:
式(2)中t为年份,i为行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六大行业;对于R&D产出指标的选择,Browny H. Hall 等发现当年的R&D产出与同年的R&D投入关联最为密切,而Jianwei Dang、Kazuyuki Motohashi认为专利数量是衡量中国企业R&D效率的有效指标,同时Hagedoorn和Cloodt发现R&D产出除了用专利数量,还应当用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衡量才比较全面,因此本文采用专利数量及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R&D产出。企业自主研发经费投入用新产品开发经费来衡量;引入R&D活动的劳动力投入及设备经费投入作控制变量,根据曹勇、苏凤娇、赵莉 等学者的做法,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作为工具变量,替代lnL,代表R&D劳动力投入的质量;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β0为常数项,εi.t为综合扰动项,各变量的含义见表1。
表1 变量名称及单位
3.2数据来源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其中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2005-2014年共10年的数据为样本,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对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划分。本文将分析范围聚焦在这个典型的行业内,可避免由于行业不同而导致的可选变量的差异。
3.3数据的处理
3.3.1对自主研发经费支出的处理
由于研发内部经费投入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和累积性,因此按照国际通行的处理方法对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内部经费支出流量进行适当处理,即用研发内部经费存量衡量研发内部经费投入水平。定义本期的研发内部经费支出存量为上一期的研发经费支出存量加上当年的内部研发经费投入再减去折旧,即
式(3)中:Kt表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在t年的研发内部经费支出存量;δ表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θt表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在t年经折现的研发经费投入。假设研发经费的增长率等于θ的增长率,则研发经费的期初值K0=θ0/(g+δ),g为θ的年均增长率。对于研发资本折旧率,本文采用李晓钟、王倩倩 等多数学者的做法,取δ=15%。
3.3.2对技术吸收及再创新经费支出的处理
研发外部经费投入的滞后性和积累性相对较小,通过AIC准则检验,本文发现外部经费投入滞后一期与专利及主营业务收入相关度最大,因此本文定义研发外部经费存量为:
式(4)中:Kt表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在t年的研发外部经费支出存量;δ表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取δ=15%;θt表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在t年的研发外部经费投入表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在t-1年的研发外部经费投入。
4.1大型企业R&D效率实证结果
由于有关数据时间序列长度大于截面个数,全部模型都应当选择固定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大型企业R&D投入与产出回归结果见表2。
4.2中小企业R&D效率实证结果
由于有关数据时间序列长度大于截面个数,全部模型都应当选择固定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中小企业R&D投入与产出回归结果见表3。
4.3实证结果的分析
4.3.1R&D经费投入与专利产出的关系
大型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呈正相关,验证H1,说明大型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对专利产出有促进作用;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专利产出呈负相关,未能验证H2;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专利产出关系不显著,未能验证H3;消化吸收费用与专利产出关系呈负相关,未能验证H4;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与专利产出关系不显著,未能验证H5。以上结果说明中小企业盲目引入国内与国外技术,对技术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引进的技术无法促进科研能力提升;同时,中小企业过分依赖技术改造与消化吸收技术,导致R&D外部经费投入各项比例不协调,对其专利产出产生负面影响。
4.3.2R&D经费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
大型企业在R&D内部经费投入方面,新产品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呈正相关,验证H1,说明大型企业内部研发转产效率较高,研发成果得到较为有效的利用;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呈负相关,未能验证H2;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呈正相关,验证H3;消化吸收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关系不显著,未能验证H4;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关系不显著,未能验证H5。以上结果说明中小企业R&D外部经费投入转产效率较低,R&D外部经费投入未能有效增加企业收入。
本文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大型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及仪器设备方面投入的效率值得肯定,无论是对专利产出还是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提升,大型企业新产品研发及仪器设备方面投入都对其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大型企业对R&D劳动力投入质量关注不足,同时大型企业对R&D外部经费投入的首要目标仍然停留在提高主营业务收入等短期目标,对专利产出等长期目标关注不足。中小企业在仪器设备及R&D劳动力投入方面投入不足,由于R&D是一个长期性,具有积累性的活动,对仪器设备及R&D劳动力无法长期稳定投入,影响其专利产出及主营业务收入的提高。中小企业R&D外部经费投入不够均衡,没有做好对各种资源的协调,技术改造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冗余,此外对引进技术的辨别能力不高,盲目购买国内企业技术,导致R&D外部经费投入无法对专利产出及主营业务收入起到带动作用。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发现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R&D投入产出效率:大型企业应当继续发扬其自主研发方面的优势,保证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及仪器设备稳定投入,注重R&D劳动力投入的质量,提高产出专利的质量,关注R&D外部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中小企业应当首先立足于提高R&D外部经费投入的质量及均衡性,提高自身辨别能力,购买国内优良技术,合理引入国外技术,提高技术改造质量,增强技术吸收能力,最大限度利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溢出,进行改进并且再创新,产出新的专利,借此实现技术上的赶超,对R&D内部经费长期稳定的投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效的技术研发,来兼顾R&D内部经费投入及外部经费投入,双管齐下保证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表2 大型企业R&D投入与产出实证结果
表3 中小企业R&D投入与产出实证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P Fan.Catching up through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idencefrom China's Telecom-equipment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6(3).
[2]G Jefferson,HU Albert,X Guan,et al.Ownership,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in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 Industrial Enterprise Sector[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
[3]王国顺,谢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5(3).
[4]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5]程时雄,柳剑平.中国工业行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与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2).
[6]C Goh,W Li,LC Xu.R&D Returns, Spillovers, and Firm Incentives:Evidence from China[Z].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5.
[7]M Trajtenberg.A Penny for Your Quotes: Patent Citations 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1).
[8]Olley S.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J].Econometrica,1996.
[9]Cincera M.Patents, R&D, an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at the Firm Level: Some Evidence from Econometric Count Models for Panel Data[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997(12).
[10]徐海洪,刘凤朝.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
[11]曹勇,苏凤娇,赵莉.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的关联性研究——基于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12]李晓钟,王倩倩.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研发效率比较[J].软科学,2013(9).
[13]Wang N,Hagedoorn J.The Lag Struc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ing and Internal R&D Revisited[J].Research Policy,2014(8).
[14]Hall BH,Hausman JA.Patents and R & D——Is There a Lag?[J]. Nber Working Papers,1986(2).
[15]Hagedoorn J,Cloodt M.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03(8).
[16]Dang J,Motohashi K.Patent Statistics: A Good Indicator for Innovation in China? Patent Subsidy Program Impacts on Patent Quality[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88
F224
A
1673-0194(2016)16-0130-04
2016-07-02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611846040);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攀登计划)项目(20161148060)。